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历史的韩信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中的韩信)

导语:历史上的韩信

据史载,韩信约生于公元前231年,是士族后代沦落成的平民,父母早亡,没有兄弟,因家贫口碑不好,不能被推荐去当官,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计,也没有他自己种地养活自己的记载。

没有父母管教的孩子,为了生计,只能靠寄居在别人家中,通过蹭吃蹭喝来养活自己,自然得学会嘴甜脸皮厚,自然会让人看不起,这也是没有办事的事情。

从他的年龄来推测,在他约十岁时,秦国统一六国;约二十三岁时,大泽乡起义爆发。可以说,在他青少年时期,国家像个大工地,修驰道、修长城、修陵墓,再加上严刑峻法、劳役不断、罪人塞道,不要说他了,就是正常人家也没有安全感。

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他能生活下来,确实不容易。

关于韩信家人的情况,我有以下八个不知道疑团。韩信结婚成家了没有,不知道;韩信的母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不知道;韩信多大年龄开始寄居在谁家吃的闲饭,不知道;韩信寄居的那家人是他母亲去世时委托的,还是国家的临时救济机构,不知道;青少年时期的韩信是否接受了教育,是否还在坚持看书学习,不知道;韩信在乞食之外的业余时间在干什么,不知道;重点强调了他在亭长家蹭了几个月的饭,在漂母那蹭了几十天的饭,比较让人讨厌,那其它时间他在那里吃的饭,是怎么生活的,不知道;谁谁是他的近亲或远房的亲戚,都给过他那些帮助,不知道!

前面这些事项,正史中都没有交待,导致人们对他投军前的生活,无法全面的掌握,自然会生出很多的臆断和偏见,以为人穷就品德不好!

再说,当时生存条件很是单一,不像现在还能出去打个工,或者在网上开个店。做生意吧,没有本金不说,秦朝时的政策是重农抑商,生意不是想做就能做的;种地吧,因为是士人后代感觉丢人,自己也吃不了那个苦;当官吧,没有人推荐,也没有门路,就是科举考试也是隋唐时才有的;打工吧,那时不光没有机会,还不允许人员随便流动;外出吧,国家交通不便,出行范围受限。很多情况综合到一起,决定了他只能是在本地东游西荡的乞讨蹭饭,走一步看一步的设法谋生。

历史中只记载了他曾在亭长家蹭过几个月的饭,结果被亭长老婆逼走了;他想钓鱼吃,钓了一天也填不饱肚子;厚着脸皮向漂洗丝絮的漂母乞食了几十天,因为说想报答而受到了“因为可怜才给饭吃”的讥笑,不知道其它时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他的这种处境,让我想到了清代黄景仁写的《杂感》诗:“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