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什么意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解】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京都长安陷于安史叛军之手。杜甫救国心切,随即把老小安顿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毅然投奔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的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捉住,押往长安,过了八个月的俘虏生活。在这期间,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沦陷区所见所感的优秀诗篇,《春望》即是其中之一。
【解读】全诗八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第一层,首联与颔联,诗人写“春望”之所见,所闻,与所感。将忧国爱国之情写得溢于卷稿,透于纸背,动天地,惊鬼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乱起,国家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长安城里又是春天,处处杂草萋萋,树木森森,一片荒凉景象。〕
首联,点题。诗人言“国破”,亦语“山河在”;道“城春”,亦表“草木深”。大处落笔,两相对照,句句含恨;小处着眼,突出“破”“深”,字字含悲。诗人忧国之情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爱国之心如星辰日月,光照人间。
诗题“春望”,首联应“望”而生。诗言“国”曰“破”,落笔非凡。“破”字蕴含丰富,意境深邃,形象生动,情感强烈。“国破”与“山河在”互相对比,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想象的广阔天地。首句意丰,情浓,都在这“国破”而“山河在”的对照与反衬中。安史乱发,烽烟四起,到处是凶狂的贼寇铁骑;人民在火与血中,挣扎哀号。国家安在?然而,“破”字之后,“山河在”三字骤出,更为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的透顶腐败;阶级、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安史之乱爆发,导致了国家的四分五裂。山河依旧,国家破碎,诗人城头春望,目睹“破”“深”之惨状,痛不欲生。诗句具有如此之大的艺术感染力,还在于“破”中寓圆,暗与“山河在”相吻合。盛唐时期国泰民安,耕夫樵子乐陶陶日出而作,恣悠悠日入而息;车如流水,马如龙,华盖如潮,市井繁荣。曾几何时,狼烟遍地,山河未改,国家破败。这“破”字的魅力之大,万钧雷霆不及,倒海之势何如!
第二句,“城春”与诗题相扣合,突出了“深”的描绘,写出了劫后长安的荒凉凄惨。盛唐时期的长安,是遐迩闻名的世界大都。那时长安的“春”,十里烟花,十里杨柳,十里水边多丽人,升平盈城。而今“春”在哪里?干戈动天地,贼骑撼神州;昔日的贵妃宠姬化为尘土,宫殿长廊变为灰烬;百姓惨遭杀戮,怨魂遍地,白骨成堆。“草木深”,是安史叛军的罪证,是唐王朝透顶腐败的印记。“深”字,足见诗人眼睛在“望”,目光凝滞,心在饮泣的痛苦之状。时值“城春”,诗人目睹树苍苍草萋萋的京城长安,成了荒凉哀怨的人间地狱,他的心如锥刺刀剜,痛苦不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诗人感慨时局的动乱,看见春花的妖姿美态反而倍增愁绪,老泪横流;由于诗人离恨在心,听到百鸟流啼,反而觉得肉跳心惊。〕
颔联是首联的具体,是“国破”的延伸,是“城春”的对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春望”之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激情奔涌,悲郁郁,恨悠悠,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经叛军血洗的长安,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人烟稀少,树茂草杂,花落满地,一片凄凄惨惨的景象。“花”与“春”相辉映,本是和谐的统一,但国势颓败,叛军肆虐,生灵涂炭,在这哀怨的大环境中,诗人感叹时局,见到悦目的“花”,反触景悲生,泪如泉涌。句中以“溅”修饰“泪”,极为形象。“溅”,水花飞射状,极见诗人看花而有感于时局,悲愈甚,痛愈切。
“恨别”是“国破”的延伸。伟大的爱国诗人对国家的离乱,人民的深重灾难,萦萦于怀。孤妻弱子远在他乡,到处是大战乱,大毁灭,大灾难,诗人怎不惦念。他夜里想,梦中见,天天盼。于国于民,诗人合盘托出自己一颗赤诚的心;于家乡老小,诗人也有一颗潮翻浪涌稚子般的心。离愁别恨折磨着诗人。就在此时,诗人听到百鸟的合鸣,悲愈重,恨愈深,禁不住肉跳心惊。
第二层,颈联以“烽火”应“感时”,突出战火连续时间之长;以“家书”衬“烽火”,写为害之深。尾联重在发如雪、鬓如霜、“搔更短”、“不胜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事的深切哀痛与万分焦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入春以来,战斗频繁,战火连绵不断,已三个月了;一封家信,要冒战火,避贼寇,越千山,才能传递到手,它的价值抵得上万两黄金珍贵。〕
颈联写战争的残酷,时间的久长,“家书”的珍贵,更衬出国家的离乱,贼寇的凶狂。
“烽火”应“感时”而出,“家书”应“恨别”而生。“烽火”意显,“连”字俗平,但后面带出“三月”,气势陡变,氛围沉重,格调凄惨。句中的“连”字启人想象:烽火台林立,高耸触天,烽火如血,烽烟如云,笼罩山河;贼骑狰狞狂欢。“连”字带出“三月”,是“感时”的具体表现,是“国破”的历史佐证。
“家书抵万金”句,充溢着诗人眷眷的深情,透映着诗人骨肉的亲情,体现着诗人深深的悬念。战争频繁,社会动乱,在羌村的老小安然无恙吗?王师何日兴兵讨伐,一举歼灭叛军,收复京城长安?这一切,怎不令人牵肠挂肚渴盼“家书”呢!“家书”之所珍贵,它载着家人的良好祝愿,报告着家人的平安;它像丝丝情线,由遥遥羌村飘来诗人的心间;它像空中彩虹遥接两端,架起诗人思家念亲的金桥。难道“家书”不是万金不抵,至宝不易吗!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战争不息,国难深重,折磨得诗人夜难寐,食无味,坐不宁,手挠头皮,使原来的白发变得更短,更稀,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尾联,诗人通过自我形象的描绘,与诗中“望”的形象相照应,愈见诗人爱国之忠,忧国之诚。同时,暗与“花溅泪”、“鸟惊心”相映衬,更见诗人怨恨俱生,搔首致“短”,感人至深。诗人岁不过半百,须发已“白”,足见饱经风霜,平生何其惨淡!这一“白”字,已映出诗人忧国的悲痛,念家的愁情,但诗句又续之以“搔更短”,犹如加一层雪,添一层霜。“搔”字至为形象,情感极为强烈。国家之“破”,草木之“深”,“烽火”之久,对“家书”的渴盼,这一切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都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搔”字上;城头春望,感时恨别,万千感慨也集中地体现在这一个“搔”字上。
结句,向纵深发展。国家的破败,家人的离散,令诗人发变“白”,“搔更短”,简直到了别不住簪子的地步了。诗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诗人与苦难的人民心心相连。尾联与首联紧相照应,以自我形象的描绘为诗作结,进一步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为“国破”忧心如焚,且极尽救国之力。他刚强坚韧,终生爱国之志不移,忧国之心不变,救国之行不止。尾联二句平白如话,但它是“春望”之所见,所闻,所感的深刻总括,是诗人爱国情感的飞跃与升华。
【综述】诗通过写“春望”沦陷长安之所见所闻与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联,写望中所见,大处落笔写环境。“山河在”,说换了主人;“草木深”,言人烟稀少。颔联,写诗人感慨。“感时”句,写花,写所见,感伤国事;“恨别”句,写鸟,写所闻,怨恨家事。五句,写战乱之久,应“感时”;六句,言家信难得,应“恨别”。尾联,写诗人自我形象,抒发忧国伤春的感慨。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