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高杜甫(唐诗三百首登高诗句)
导语:唐登高诗“三绝”对比解读:纵横时间空间的登高情怀与士人责任感
“登高”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题材,在文学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长足的发展。“登高诗”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发生登高这一行为,在过程中诗人的所见所感。刘勰于《文心雕龙·诠赋》中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
登高,不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意象,它形式多样,有登山,登台,登楼,登阁,登塔等。不管是真实行为还是想象虚幻,都占据着地理位置上的绝对高度。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为独特的感受,更容易使人产生灵感。文人们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寄寓某个“登高”主题。
历代都涌现了大量登高作品,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著名诗作。而唐朝,绝对是登高诗繁荣发展的高峰期,占据着登高题材文学阵地的重要一隅。说到这一时期的登高篇什,不得不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被称为“七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
《登幽州台歌》—时间高度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无一字写登高,但登高中辽阔的时空与雄浑的意境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怀才不遇”的悲怆苍凉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的前两句,站在时间的制高点,纵观前古后来,俯仰古今,将时间向两极延伸至万古千秋的无限之中。诗的后两句纵目天地,囊括宇宙,思绪拓长于天长地久的苍凉,最后回归于命途多舛的自己。
诗人超越了过去和未来两者皆无终极的时间和无限时间下苍茫无垠的空间的限制,对比时间长河中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宇宙天地下个体生命的渺小,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同样饱含着强烈的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愤懑。
《登鹳雀楼》—空间高度王之涣的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颂。简单的二十字,无一生僻,平铺直述登楼过程的所见,毫不生硬刻板地抒发了朴实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仅用十个字,就高度概括出广阔视野中的万里河山,使人身临其境。目之所及,夕阳缓缓西下,滔滔黄河奔腾。天空与黄河的两次切换,从近景到远景,从西望到东流。上下远近、南北东西的空间画面,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景入理势”,直接引入更高的人生境界。登得更高,才能拓展更开阔、更高远的崭新境界,也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同时饱含诗人全新的眼光和格局,以及积极进取的锐意精神。
《登高》—时、空、人交织杜甫的《登高》,在登高作品中举足轻重,非同凡响。把个人的命运悲哀与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与悠久高远的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将悲壮美写到极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和颔联写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首联中风、天、猿啸、渚、沙、鸟六个意象,渲染了凄冷的夔州之秋,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颔联承接首联的远望与俯瞰,集中描写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放大了诗人悲凉的心境,深远了诗的意境。
颈联和尾联抒发了诗人登高之感。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诗人从“万里”的空间和“百年”的时间着笔,写尽了八种悲哀,让人深深感受到诗人极致的哀痛与绝望。尾联进一步写了时世艰难,诗人饱尝潦倒之苦,须发皆白。因病痛缠身而戒酒,使得愁苦更加难以排遣。国难家恨与个人不幸命运,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
上述三首登高诗各有千秋,有着不同的表现角度,不同的登高情怀,不变的是士人的责任感。三位诗人处于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诗歌气象和情感基调会随着时代的盛衰而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
初唐—陈子昂初唐英姿万象更新。胡、汉文化的融合给礼教的汉文化注入了豪侠健爽的新面貌。初唐天下初定,万事更新,初唐文人文韬武略,渴望建功立业。初唐诗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摆脱宫体的太宗时期和激扬文字的武后时代。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就是武后时代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文采飞扬,企图扭转南朝柔糜纤弱诗风。陈子昂才华横溢,渴望施展远大抱负,曾担任过武皇统治时期的右拾遗。逢契丹将领作乱,以武攸宜的随军参谋一同出征,本想建功报国、大展鸿图。无奈主将无能少谋且专断跋扈,不听陈子昂的多次谏言,反而将其贬斥。
陈子昂的政治责任感和一腔热忱被浇了个透心凉,胸中自是充斥着冤屈悲愤。偏偏登上的是幽州台,遥想当年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郭隗等人得以施展宏才大略,落后的燕国逐渐发展成为强国。两相对比,怀才不遇的自己何其不幸,虽逢盛世,却知遇难求、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此诗从根本上展示了封建社会士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盛唐—王之涣盛唐气象恢弘壮阔。此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充满自信,人们充满理想。盛唐诗词让人触及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与风貌。盛唐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先说前期,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
王之涣便是生活在上升期的盛唐,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其诗歌不使用高深的意象,清楚简单,却创造了新奇的意境。祖国大好河山,边塞奇伟风光和自己的豪情壮志等,展现了他对壮阔的境界的追求。“鹳雀楼的境界”中所展现出来的高瞻远瞩的男儿胸襟,凌云壮志的胸怀,反映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了大眼光、大格局。
慷慨激昂、高扬向上的豪情壮志,是无限理想中爆满激荡的力量,归根到底也是士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变相体现。
跨越盛唐与中唐—杜甫盛唐后期奸相当政,晚期发生了安史之乱,这一场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骤减六成以上,国力锐减。盛衰之变中无法承受的感伤,这时的社会气象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带给盛唐的巨大创伤,“万方多难”,社会混乱不堪。在盛唐风雨飘摇之际,诗人自己也是仕途坎坷,漂泊挣扎,饱经时代的苦难与世道的风霜。在晚景凄凉、老病缠身之际“登高”,心中百感交集。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里,将个体忧患意识融入到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中。
无论穷达,杜甫都兼济天下,情系百姓,他的悲痛有着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将古代士人的社会责任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