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有情有义有人生下一句(有情有义下句是什么)

导语:《论语》:有情有义有人生14-23

有情有义有人生下一句(有情有义下句是什么)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上、下:这里是使动用法,上就是“以…为上”的意思,下就是“以…为下”的意思。

夫子说:“君子以能通达事理为上,小人以能通达事理为下。”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哉,蘧伯玉。”“小人哉,樊须也。”

为什么蘧伯玉就是君子,而樊须却被老师定性为小人。一些弟子不明白啊,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孔子召集弟子们,专门就这个话题进行了讲解。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这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又一利器。

孔子说;蘧伯玉是“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一个天天想着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足和缺点,这样的人追求的是道德的完善与精神价值,是道,所以,这种人才是君子;樊须整天琢磨的是“请学为稼”、“请学为圃,”追求的是金钱、名利,是物质利益,所以,樊须这种人就是小人。

这时候,颜回站起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我却能乐在其中,因为我跟着老师学的。咱们老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君子上达”的典型实例。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下达”者,他们缺乏理想,也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眼睛盯的、心里想的全是自己的利益,一点集体观念和责任感都没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按老师的说法,这种人就是“下达”之人。

台下掌声雷动。

我们来看原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共出现十七对。孔子这里说的“君子”,是践行自然规律之道,一步步走向圣贤的人,小人则相反。

明朝大儒、哲学家李二曲对君子和小人的比较很有见地——“君子不为名牵,不为利役,便俯仰无愧,便坦荡自得。小人不为名牵,便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长戚戚。”(君子心里不牵挂名利,身体不为利益所使役,行为光明正大,没有愧对天地鬼神,所以便身心坦荡自得。小人不是被名利所牵挂,就是被利益所使役,欲望没有实现的时候担心得不到,一旦欲望实现又害怕失去,便是经常忧愁。)

我们仔细思考,明白“小人”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人,而是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小人”一是指人的心胸狭窄,肚量小。有句俗话叫做“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如果有人冒犯了小人,即使是不小心,他也会斤斤计较的。这里说的小人,甚至可以理解为思想境界不高,追求物质利益的人。

“达”是一个形声字,《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达,行不相遇也。”《广雅》给出的解释是“达,通也。”“达”的本义是道路畅通,引申义有通显、显贵等意思。本章句的“达”可以理解为明白事理,通行无碍。

《论语》中,孔子在回答子张“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问题的时候,给出了“达者”的定义,具体内容有三条:包括了“质直好义”的品质、“察言观色”的能力、“虑以下人”的态度。

“达”,我们看,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一切都是修养自己。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如何能够在社会上通达,这是你自己的事儿。

我们在这里看“君子上达。”上就是“以…为上”的意思,这里应该是以“达”为上!

这里牵涉到一个上、下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本末的问题。《大学》有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孝经》有言:“夫孝,德之本也。”《论语》有言:“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是本,按照儒家的说法,本就是以德为本,具体怎么做啊?那就是在生活中做到孝。一个人只有抓住了根本,才有可能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此的话,世界大同才不是空谈!什么是末啊?财是末呀。人在这个社会上,你缺钱,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挣。如果你挣钱的手段不符合道义的话,挣的钱也是不义之财,缺德之财。这样的话,就会陷入穷途末路的。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起成语“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

君子固本,就是说君子能够知道根本,抓住根本,小人就不能知道根本,他只能寻求枝末,只知道有枝末在,叫舍本逐末。所以说,一个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一个不缺德的人,自然会“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如同颜回“贫而乐”,如同子贡一样,“富而好礼”的。

说到这里,君子能够“上达”,说的是君子不仅通达于仁义,还可以指通达于道,通达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规律、事物的全貌,等等。

一个人固本到底有多重要?《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大概的意思是说;如果早晨能够体悟到一个人宗教性道德修养和社会性道德的彰显完美融合,那么,晚上死去都是可以的。一个人不能浑浑噩噩过一生,而是要明白人生的大道,哪怕今天活着,也要最为精彩的人生!

汉时三杰之一韩信应该算是一个君子。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觉地不能拿剑去刺杀这样一个人,自己没办法啊?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后来,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如果韩信不是君子,我想这个屠夫得到的惩戒是可想而知的,项羽那么厉害,不是照样被韩信逼得乌江自刎吗?

君子可交,得罪了就得罪了,人家不放在心上;得罪小人怕是麻烦了。

与“君子上达”相对应的自然是“小人下达。”对照着理解,一个不注重自己人生理想道德追求的人,那么,他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眼前利益,譬如,财、色、名、食、睡。

我们在回过头来看看“樊迟请学稼”这一章句,我们才会逐渐明白孔子的良苦用心。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樊迟问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理解吧:樊迟跟着孔子学习仁义道德,也没有一个诸侯王愿意实行儒家的学说,老师这一辈子的日子可以说“累累如丧家之犬。”自己跟老师相比,差得太远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学习一些技能,学习一点谋生的本领,先管好自己的肚子,“行有余力”再去传播圣贤文化。

孔子为什么会如此生气,说“小人哉,樊须也!”是因为樊须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道义。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这违背了儒家“君子固本”的说法。三千弟子跟着老师学习,学习的重点在于是如何立人伦,振纲常,弘道不已!这才是这个社会能有良性发展的根基。试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根基没有了,这个社会能和谐共处吗?譬如,我们建设一座三层高的楼房,如果没有扎实的地基,楼房你能建设好吗?如果你不建设第一层,你直接从第二层开始建起,这样的空中楼阁能建成吗?即使有,谁敢居住啊?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似乎有些“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味道,这一念,就是来自于对于道的追求和坚持。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主张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被金军誉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杀害。岳飞之所以被誉为君子,是因为他是为了南宋人民的不遭受金军的侵略这一大局做事的。秦桧为了自己宰相的位置,如果岳家军迎回宋徽宗、宋钦宗二圣的话,他的位置就不那么稳固了,宋高宗赵构的地位将会如何?所以他以“莫须有”罪陷杀岳飞,秦桧从自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是标准的小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上”、“下”靠得很近,只有一线之隔,在一横线上面的就是“上”,在横线下面的就是“下”,横线以上的,代表人生处于一种基本线以上的,象征人生是向上的。这里的“上”和“下”,不是就高低位置而言,是就思想境界而言的。君子追求的是理想与精神价值,属于哲学中形而上的东西,因而叫“上达”;小人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属于形而下的层面,因而叫“下达”。

一个人做到了“达”,社会价值力才会更加彰显。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通达了,才能推己及人,让身边有缘人通达起来,进而让天下人都通达起来,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上达。”如果按照这个层面的理解,我觉得;能够坚持道义的人,是仁者,也就是“上达”之人,范仲淹是,文天祥是,林则徐是,谭嗣同是,当然了,历史上“下达”的小人也很多,秦桧是,和珅和大人是。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下达”者,他们缺乏理想,也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眼睛盯的、心里想的全是自己的利益,一点集体观念和责任感都没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分享到这里,我逐渐明白修行两个字的含义了,按照道义一修,一个人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了。用儒家的话就是“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这就是修行,而不是这不吃、那不喝的,才叫修行!只要怀揣一颗道义之心,你的人生轨迹就处于一个上达的阶段,持之以恒的精进,你就能成圣成贤的。这就是修行!修行是为了为天下人造福,离开了人世间的修行,那就严重我执的假修行。当然了,你不修行,想学坏,那就太容易了!甚至一会的功夫,你就可以做到。

遇到“下达”的小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一、多留心眼。在与小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小人在做事情时往往会不择手段,只要能够达到他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令人防不胜防。

二、保持距离。和小人相处,一定要记住把握距离,不能太好也不能爱搭不理。小人的心眼是很小的,很容易记仇,小人喜欢蹬鼻子上脸的,对他好了吧,反倒会被当作是理所应当。

三、和小人共事就要以礼相待,就是表面上尊重他们,给他们面子,让他们有了面子,你做事才会方便一些。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