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含义)

导语:教育即生长 生命即教育(二 背景)

——生长教育文化构建的思考之二 背景

当前,有一种思潮认为:学校组织、评价、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隐藏很深、持久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暴力伤害的结果。在我们身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少地区,民办学校被热捧,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公办学校的伤痛。我们认为,民办学校的课程、课堂、评价等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肯定和研究的要素,我们的生长教育,就是不忘教育初心,但要在结构上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努力。

如果成功等于考核结论,为了“成功”或者生存,则迁就了很多不该迁就的东西,追随了很多本应该引以为耻、引以为戒的东西。如果成功等于一字不差落地的规则,为了达到成功,则耗费了很多不该耗费的时间,限制了很多本应该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东西。如果成功等于特色学校,花红柳绿宴浮桥,万紫千红处处春,好像一个学校没有特色就拿不出手一样,其实也是步入了成功的误区。

根据美国学者奥尔森《学校会伤人》中的说法,学校伤人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1.创造力之伤:“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创造力,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中国教育的心头大患。创造力之伤的主要原因,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孩子。谁没按标准行事谁就成了成人眼中的“坏孩子”。

2.顺从之伤:当我们的孩子走进教室的时候,首先学会的就是遵守纪律,听从,老师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当我们遇到学生跟老师发生冲突时,我们总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从来不去考虑这个学生跟老师的冲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反正你是学生,错的肯定是你,面对老师你只有服从、顺从。

3.反叛之伤:这主要表现在我们对“不听话”的孩子的态度上。因为这些孩子总会时不时地弄出一些出格的言辞和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们很另类,甚至很讨厌。于是我们总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4.麻木之伤:我们很少从自身角度去反思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其实,孩子对教师有一个“匹配”效应,孩子对我们语言的敏感性,对我们问题的敏捷性是不一样的。我们习惯了通过反复的训练、反复的考试来提升学生的成绩,孩子们就在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中渐渐麻木了。

5.低估之伤:低估之伤,其实就是贴标签,给孩子定型。这个孩子是问题孩子,这个孩子是“差生”,尤其在小学里,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就给他贴一个多动症的标签,个别老师有时还会用“白痴”“笨蛋”之类的言辞评价某些孩子。

6.平庸之伤:在任何一个班级里,“平庸”的中等生永远是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般不会受到关注,我们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也相应不足。班主任找学生谈心,总是那些“好学生”和“差学生”,那些所谓的中间的孩子几乎不会被找去。他们多数“数着时间过日子”,只做上课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事情,因为他们对课堂讨论和作业根本不投入。

7.完美主义之伤:我们总是要所有的孩子向班上那几个“最好”的孩子看齐,而我们又经常会跟那些好孩子讲,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我们总想每个学生都优秀,每个优秀学生每个方面都优秀,而很少去想一个人想要每个方面都优秀是不可能的。

立足学校,眼观世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骄傲,不仅仅是国力,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前景,社会进步的空前强大,也不仅仅是因为某些人对“中国模式”的聒噪,而是因为有那么多具有创业冲动和勇气的实践者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事业、组织,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为人们提供着足够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我特别感动于他们致力于为普通人提供了更稳定的生活,更广泛的活动空间,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同时,我特别敬佩于那些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认同文明社会普遍价值的实践者,因为在这个时代,太多事业的成功必须付出高昂的精神代价,人文精神的缺失,这终究是对一个健全人的巨大伤害。

我们期待成为秉承传统文化的管理实践者,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向外界,向社会传播“一种信念、一种原则、一种气质、一种教养、一种坚持”,我们相信这股推动社会前行的精神力量,一种植根于传统、发芽于当代、生长于未来的思想,就会从涓涓溪流生长成为滔滔江水。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