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为何说明朝亡于万历非崇祯(为什么明朝亡于万历)

导语:历史上的为什么:为什么把明亡的锅甩给了万历而不是崇祯?

万历皇帝像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我们的主角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于1572年(隆庆六年)登基,此时他只有十岁,1620年(万历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薨逝,享年五十八岁。万历皇帝在位共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死后仅二十四年,明朝灭亡。

“明亡于万历”最早出自于《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清代学者更是提出了“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观点。

从明朝历史来看,明明崇祯帝才是亡国之帝,可为什么大家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时,都会把大明灭亡的国甩给万历皇帝呢?

其实在万历皇帝刚登基的前十年,他做的还是不错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晏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但是,在这十年之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直接为大明灭亡埋下了伏笔:

一、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也就是万历册立太子的问题。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宫女所生)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然而万历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加倍宠爱郑皇贵妃,并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万历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皇长子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李太后病逝,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至此,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国本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

二、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万历帝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万历皇帝因病连日免朝,给内阁的解释是“头晕眼黑,力乏不兴”,服药之后依然“身体虚弱,头晕未止”,不但无法上朝,祭祀太庙也无法亲自前往。

万历十四年后,万历帝就开始连续不上朝。李太后年纪渐大,对万历也实在无力再管束。

自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

万历十七年(1589年)元旦后,万历帝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的元旦万历帝再也不视朝。最后万历帝竟三十年不上朝,只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勉强到金銮殿上,许多朝臣终其一生都没见过皇帝一面。

由于万历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整个朝廷缺官现象非常严重。像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万历皇帝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导致国力衰退。

三、明末党争

明末党争始于万历年间,贯穿整个明朝后期,是影响明朝的一个重大事件。提到明末党争,就无法回避一个重要人物——顾宪成。

顾宪成是无锡人,1580年(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因争立皇太子事引起万历皇帝的反感。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而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因此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了家乡,重办东林书院,开始讲学活动。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形成了东林党的雏形。

当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议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的时候,另一批官僚,也逐渐形成按籍贯划分的几个“党”,它们是: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而以浙江人的浙党声势较大。他们为牢固地保持自己的权位,以攻击东林党为首要任务,东林党人则一再抓住对方的弊端加以参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明末党争。大臣拉帮结派,斗争你死我活,导致国家内部各部门工作不力,贪污腐化,皇帝也因为经常处理此类事务而难以分心治国,长期的内耗不作为,将国家一步一步走向了衰弱。

四、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是指发生于1573—1620年间,明朝西北、西南、东北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虽然都取得了胜利,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但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

《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传》:“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根据这些史料粗略计算,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根据当时的户部右侍郎褚铁计算,万历三大征期间明政府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了白银100万两,而且年年赤字。如果长此以往,明朝必定崩盘。

五、奢靡享受

万历皇帝生活奢侈,挥霍无度,还喜欢大兴土木,所以花钱如流水一般。据史料记载,万历前期时,皇宫每年的各项开销共十三万两白银左右。到了万历中期以后,每年开销高达到三十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后期,已经没有银子供皇宫开销了,可见这位明神宗的开销到底有多大。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是万历在他21岁时就开始修定陵,一直修到27岁完工,6年时间共花费白银800多万两,大致相当于明朝两年的田赋税收。二是万历在册封太子时,仅购买珠宝就花费白银三十多万两,然而这对于整个册封大典仅仅是九牛一毛。

为了充实皇宫内库,支撑起万历皇帝奢靡的生活,他让太监当矿监税使,派到全国各地专门征收金银矿的开采矿税,直接收进内库。这些太监除了趁机中饱私囊,还到处横征暴敛、敲诈勒索,甚至乱设关卡肆意搜刮,搞得地方官员和百姓频繁和这些税使发生冲突,湖广、江西、辽东、云南、福建、苏州等地,反对矿监税使的民变和兵变不断发生。

经过万历朝之后,崇祯皇帝还真就是无力回天了。别说是崇祯皇帝了,就算是换做其他的人做皇帝,估计也很难能挽救大明朝。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