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疑罪从无是谁提出的(疑罪从无的由来)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到底谁打了我的小报告——史书中的“疑罪从无”模糊化处理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疑罪从无是谁提出的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疑罪从无是谁提出的(疑罪从无的由来)

到底谁打了我的小报告——史书中的“疑罪从无”模糊化处理

云山雾罩话《涑水记闻》32

上文通过列举史料,分析了寇准告密的可能性。尤其是李焘在其《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对寇准的行为进行了否定,但是赵昌言的运势却真的如高山顶上滚雪球,声势惊人,却飞流直下。他被罢职外放是事实,这一点无可争议。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呢?到底有没有人在皇帝耳边进言呢?

既然是历史上的事情,我们只能从史书中着手来进行调查。关于此处,以下几本书籍均有所记载,但内容却不尽相同。《涑水记闻》记载:寇准密上言“赵昌言素有重名,又无子息,不可征蜀,授以利柄。”······ 既行,时有峨眉山僧茂贞以术得幸,谓上曰:“昌言折頞,貌有反相,不宜委以蜀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正文:先是,有峨眉山僧茂贞者,以术得幸,尝言于上曰:「赵昌言鼻折山根,此反相也,不宜委以蜀事。」于是昌言行既旬余,或又奏言昌言素负重名,又无嗣息,今握兵入蜀,恐后难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小注:记闻称······寇准知州事,密上言:「昌言素有重名,又无子息,不可授以利柄。」······准亦必不为此态。······盖记闻误矣,今不取,依国史,不出言者主名,却仍取僧茂贞事附益之。记闻又云茂贞时在京师。按道释志乃不然,茂贞先有是言尔。道释志又云昌言欲杀茂贞。其事颇怪,未可信也,当考。(此处《记闻》就是指《涑水记闻》)

《续资治通鉴长编》小注:李畋作张咏语录云:川界既安,兵未凯旋,主帅颇有骄色,咏奏乞遣心腹近臣可以弹压主帅者,然后抽兵。寻诏卫绍钦为同捉贼招安使。韩琦作神道碑,亦载此事,与畋同。

《宋史·赵昌言传》记载“既行,有奏昌言无嗣,鼻折山根,颇有反相,不宜遣握兵入蜀。”

《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有峨嵋贼山僧茂贞者,以术得幸,尝言于帝曰:‘赵昌言鼻折山根,此反相也,不宜委以蜀事。’于是昌言行既旬馀,或又奏:‘昌言素负重名,又无嗣,今握兵入蜀,恐后难制。’”

材料罗列完毕,我们开始分析赵昌言由此境遇的原因。

《涑水记闻》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寇准密言“名重”、“无子息”,二是僧人茂贞进言“面相不好”。

《续资治通鉴长编》认为:第一,《涑水记闻》记载寇准密言之事是误记,但这件事肯定有人干,李焘却未查出是谁干的,于是“不出言者主名”,模糊化处理,用“或”字替代。第二,茂贞说赵昌言坏话的事应该是真事,不但《涑水记闻》记载,《道释志》也进行了记载。虽然《涑水记闻》与《道释志》记载的时间、地点有差错,但基本可以确定事情的真实性。第三,李畋编写的《张咏语录》中记载因为征蜀主帅“骄”,希望皇帝派心腹重臣前往压制,于是皇帝下诏任命卫绍钦为同捉贼招安使。韩琦作神道碑也记载了此事。由此看来,根本没有赵昌言什么事。

《宋史》只是说有告密的事,至于谁说的,没有指明,一个“有”字解决。但是必须注意这里把内容进行了整合,内容既包含“无嗣”,又有面相问题,而且是一个人说的。

《续资治通鉴》又回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思路,但寇准没有了,成了“或”。

于是,问题出现了。到底谁说了赵昌言的坏话?

四部书籍,北宋的《涑水记闻》说,寇准和茂贞各上报一条。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否定寇准,但坐实茂贞。元朝《宋史》态度最模糊,有此事,还杂糅成一个人。到了清朝的《续资治通鉴》也提到了茂贞,另一个人难以考证。

所以说,赵昌言被打小报告应该是实,茂贞坐实了其中一人,至于另一个人,或者有没有另一人则成了千古疑案。而从史料中越来越难以考实,只有采用“据实”原则,“疑罪从无”模糊化处理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到底谁打了我的小报告——史书中的“疑罪从无”模糊化处理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