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简介(说文解字鸡年男孩取名字)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说文解字:鸡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说文解字简介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jī
【字形演变】
【本义】——呆若木鸡
甲骨文里的“鸡”长得很像鸟,但却不是鸟:“鸡”字的中间是只鸟(
),两边各有一只手(
与
),是一只被人抓住的鸟。
从字形上看,“鸡”表示一种能被人徒手抓住的鸟,这说明这种鸟有种特性:飞不起来。鸡和鸟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它虽然是一种鸟类,但翅膀却退化了,鸟可以从平地飞上天空,而鸡最多只能从枝头滑翔到地面。正因为飞不起来,它们才有可能被人徒手抓住,从而被圈养起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家禽之一。
【习性特征】
我们如果去农村走上一圈,会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鸡。古人养鸡主要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吃鸡蛋和鸡肉,二是为了用它报晓。
另外,人们驯养鸡,除了生活的需求,把它们培养成专门下蛋的“蛋鸡”和专门产肉的“肉鸡”,还会出于娱乐的目的,培养一种用来观赏的“斗鸡”:人们看准了鸡在发情期显现出的好斗、暴躁性格,进行专门选育,观赏它们互相打斗的模样。古时候的斗鸡活动一度非常风靡,上到国君权贵,下至普通百姓,都把斗鸡作为一项调节生活和娱乐身心的活动,可以说到了全民狂热的程度。
【读音联想】
古代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一般听着鸡叫起床。而人们养着的鸡,总是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鸣叫了。
拿老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曾经我们家里养的鸡总是凌晨4点左右就开始叫,在那个年代我家没有手表,也没有闹钟,为了上学不迟到,只能听鸡叫来判断时间。所以我们当时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般来说鸡叫过三遍——凌晨4点叫一遍,中间间隔一小时左右,5点叫第二遍,6点再叫第三遍,听到三声鸡叫,就差不多可以准备起床去上学了。
而且鸡除了自己叫,它们的叫声还具有“传染性”,如果村子里面一户人家养的鸡叫了一声,其它鸡听到同伴的叫声也会跟着鸣叫,最终全村的鸡都会此起彼伏地打鸣,吵得人根本没办法继续睡觉。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好几十只鸡都在打鸣,仿佛在催人起床似的,听着感觉特别着急,所以从打鸣的“鸡”,我们也能联想到“着急”的“急”字。
【日常用语中的“鸡”字】
1、呆若木鸡:这个词原来的意思非常有趣,它来自《庄子》里的一则典故:曾经有个人帮齐王训练斗鸡,训了几天,齐王心急来询问进度,答曰鸡还“虚骄而恃气”(虚荣,骄傲自大),没有训好;
又过了几天,齐王再来,这个人说鸡“应向景”(被周遭的响动和影子吸引注意),不够淡定,没有训好;
再过了几天,鸡仍“疾视而盛气”(盛气凌人),依然不到火候。这些急躁、骄傲的特质都是优秀的斗鸡所不能拥有的,需要通过训练摒弃掉。数十天后,这鸡听到别的鸡叫也不会搭理了,呈现出“似木鸡”的状态——这就是“斗鸡”训练完成的表现。现在,这只鸡拥有了自己的“气场”,见到别的鸡不会被对方的气势吓倒,反而凭借自身沉稳、不怒自威的气质吓跑了别的斗鸡,素质相当优秀。
所以“呆若木鸡”这个词最开始的意思是指,在某一方面具备极高标准的素质,即使面对大风大浪,也泰然自若,不浮躁、不骄傲,“心如止水”,达到一种极高的境界。
如今这个词的意思却变成了像“木头做的鸡”那样呆呆傻傻,形容人愚蠢笨拙、或受了惊吓打击而待在原地作不出反应的样子。
2、闻鸡起舞:我们前面也讲到了,鸡有打鸣的习惯,人们常常天还没亮就能听见嘹亮的鸡鸣声。这个词也来自一个典故,讲的是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祖逖(tì)的人,年纪轻轻就有报效家国的大志向,他为此刻苦训练,半夜听到鸡叫的声音就和好友刘琨一同起来练剑。得益于他的勤勉努力以及坚定的决心,祖逖后来真的成为了一员名将。
这个词比喻人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为了一个伟大目标不懈努力,也形容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说文解字:鸡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