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后期少数民族的特点(十六国后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十六国前期四政权中汉族官员与少数民族官员对比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十六国后期少数民族的特点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文丨莫泊桑的一生
编辑丨莫泊桑的一生
在叙述统计结果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该部分中有一些官员的族属存在争议,所以为了加强本文的严谨性,会以“族属存疑”单独列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存疑一般是指怀疑这些人为少数民族,他们为少数民族的可能性更大,只是因为具体证据不够充分,所以不能断然确定。
为了行文简洁的需要,本文根据史实将历史阶段的划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石虎死后,冉闵建立冉魏政权前,后赵政权先后经历了石世、石遵和石鉴的短暂统治时期,因为其时间很短暂,所以现将这三个阶段合并成后赵后期。
苻坚是前秦政权中绝对的代表者,前秦的历史也在他统治的前后出现鲜明的差异,故而将苻坚之前的苻雄、苻健和苻生时期合为前秦前期,苻坚之后的苻丕和苻登时期合并为前秦后期。
汉赵政权
在刘渊朝的少数民族人中,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刘裕为大司徒、刘和为大司马,刘聪为大司徒、大司马,刘洋为大司马、太傅。
刘欢乐为大司徒、太傅、太宰,刘延年为太宰、太保、大司空,呼延翼为司空,共计9人。在汉族人中,王育为太傅,共1人。
在刘聪朝的少数民族人中,刘景为太宰、大司马、大司空、太傅、太师,刘曜为太宰、丞相、大司马,刘易为太尉,刘丹为大司马。
刘粲为相国,刘延年为太宰,刘骥为大司马,刘劢为大司徒,刘顗为太师,靳凖为大司空,呼延宴为大司空、太尉,马景为司徒,王彰为太尉,共计13人。
汉族人中,范隆为太尉,朱纪为大司空、太傅,任顗为司徒、太保,许遐为太保,刘殷为司徒、太保,王育为太保、司空、太傅,共计6人。
在刘曜朝的少数民族人中,刘顗为太师,刘咸为太尉,刘昶为太保、大司徒,刘胤为大司马,刘述为司徒,刘雅为大司徒、大司马。
呼延宴为司空、太傅,石勒为大司马、太宰,卜泰为大司空,游子远为大司徒,共计10人。
在汉族人中朱纪为司徒,范隆为太尉,张茂为太师、大司马,郭汜为兼司徒,崔岳为大司徒,刘绥为大司徒,共计6人。族属存疑:刘均为司空,共1人。
可以看出,在刘渊时期,担任这些高位的基本上全部都是少数民族人,随着政权的发展,越往后期,汉族官员的人数渐多,尽管这其中多有太保之类的虚衔,但这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汉赵统治者与汉族士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缓和的趋势。
从总体来说,汉赵政权中最重要的丞相和七公等职位,大部分是由少数民族人担任,少数民族人占到百分之75%,汉族人则为25%。
统治大权牢牢掌握在匈奴贵族手里,尤其集中于刘氏宗族,其宗族统治的色彩比较浓厚。
在汉族高官中,朱纪和范隆等人是刘渊发迹前的同门或师友,在其建立政权之前,他们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密切。
而张茂是前凉的统治者,他的太师头衔是其向前赵称藩后,刘曜对他表示的安抚,这一职位对刘汉政权的实际意义并不大,所以对仅有的几个汉族高官,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总之,尽管某些汉族官员得到一些重用,但是范围还很狭小,数量有限,完全不能与匈奴贵族相比。
后赵政权
在石勒朝的少数民族人中,石虎为太尉、丞相,支雄为大司空,共计2人。汉族人中,裴憲为司徒、太傅,石璞为司徒,共计2人。
在石虎朝的少数民族人中,石鉴为太傅,石遵为丞相、大司马,石冲为太保,石苞为大司马,石斌为丞相、大司马,石韬为太尉、司徒,夔安为太尉、太保,张举为太尉,共计8人。
在汉族人中,申鐘为司徒,石璞为司徒,条攸为太傅,李农为司空、大司马、太宰、太尉,郎闓为司空,裴憲为司徒、太傅,韦謏为太傅,刘绥为大司徒,郭殷为司空、丞相,张豺为丞相、太保,共计10人。
后赵后期的少数民族人中,石遵为左丞相,石鉴为右丞相、太傅,石冲为太保,石苞为大司马,张举为太尉,共计5人。
汉族人中,张豺为丞相,郎闓为司空,李农为司空、大司马,申鐘为司徒,刘准为太尉,共5人。族属存疑:赵鹿(庶)为太宰,桃豹为太保,共2人。
后赵政权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数基本持平。与汉赵政权不同的是,后赵政权中的这些少数民族人并不集中于石氏宗族,其他宗族或民族的官员也有不少,如张举和夔安等人在各朝都被重用。
这种情况应与石勒的早期经历有很大关系,石勒的父祖辈是羯族部落的小帅,石勒成年后曾被贩卖为奴,与其宗族和部落离散。
他最初起兵时期的“十八骑”中也是各族杂糅,所以他不会像汉赵政权一样有众多的匈奴部众和同宗族人的帮扶。
到了石虎以后,其宗族的发展越来越大,权力也慢慢集中于石氏宗族之手。
这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认为石赵政权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松散的、多民族上层分子的联合执政的政权,这一点在其他官职中亦有体现。
前燕政权
慕容廆朝和慕容皝时期,没有发现关于丞相和七公的记录。慕容俊时期的少数民族人中,慕容评为司徒,慕容恪为大司马、太宰,共计2人。
在汉族人中,阳鹜为太保、司空,封弈为相国、太尉,共计2人。慕容暐时期的少数民族人中,慕容评为太傅、司徒,慕容恪为太宰、大司马,慕容冲为大司马,慕舆根为太师,共计4人。
汉族人中,李洪为司空,阳鹜为司空、太尉、太保,皇甫真为太尉、司空,共计3人。
从统计情况来看,前燕政权中对这些官员的记载非常少,四朝胡汉官员相加也总共只有8人,这是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这与前燕政权建立时的情况有关系,因为前燕建立初期并不是独立的政权,名义上还附属于东晋王朝。
所以他们设立的官员不能是七公这样的朝官,而只能是符合公侯这一身份而设置的府官一类的官员,关于这一情况,在府官一节还会有更清晰地对比。
所以直到慕容俊称帝之后,才有了这些朝官的影子,这一点体现的也比较的明显,官职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燕政权的建设情况。
总观这一官职的任用情况,总体来说担任丞相和七公的人数非常少,汉人与少数民族人的差距亦不大,人数基本平行。
这些官职在前期都没有设置,我们并不清楚其实际权力有多大,三省官员的任用情况似乎更能体现其中央权力分布的特点。
前秦政权
前秦前期的少数民族人中,苻雄为丞相,苻安为太尉、大司马,苻菁为太尉、司空,雷弱儿为丞相、太尉、大司马,鱼遵为太师、太尉、司空,毛贵为司空、太尉、太傅,共计6人。
汉族人中,张遇为司空,段纯为太保,共计2人。苻坚时期的少数民族人中,李威为太尉,苻法为丞相,苻侯为太尉,共计3人。
汉族人中唯有王猛担任过司徒和丞相的职位。
前秦后期的少数民族人中,苻纂为太尉、大司马、太师,苻同成为司徒,苻广为司徒,窦冲为大司马,杨壁为司空,杨定为左丞相,徐义为司空、右丞相,共计7人。
汉族官员中,张蚝为司空、太尉,王永为左丞相、司徒、太尉,共计2人。族属存疑:王堕为司空、宰相,共1人。
总体来说,前秦政权中的丞相和七公的人数并不是很多,但反映出的情况却与前几个政权相同,即在这些高官中,少数民族人远远多于汉族人,少数民族人占76%,汉族人占24%。
这些少数民族人虽然并不集中于苻氏宗族,但也基本都在氐羌族的范围内,如南安羌酋雷弱儿、氐酋毛贵和仇池氐杨氏等人。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苻坚这样开明大度的君主,在其朝廷的重要官职中占据主体地位还是其本族人,这也足以体现其政权的少数民族性质。
蒋福亚先生也认为“前秦依然是以氐族为主体的政权,民族性相当强烈,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此外还应注意到一点就是,在前秦前期,中央大权多分散在各氐酋手中,比如毛贵、鱼遵、雷弱儿等人,姑且不论他们掌握权力到底有多大。
这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此时苻氏王族的势力还不够强大,前秦统治者还需要联合其他各少数民族酋豪进行统治。
到了苻坚时期,担任高官的氐族人寥寥无几,且汉族人中也只有王猛一人,前期担任七公的众多氐酋基本消失不见。
而苻坚也没有再设置更多,苻坚之后又多了起来,这种变化与皇权的强大与否有一定关系,也与史书中苻生与苻坚大肆削夺氐族贵族权力的记载相吻合。
但氐族毕竟是少数民族,统治精力有限,且苻坚又抱着“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政治愿景,所以苻氏宗族在保证掌握了中央统治权的情况下,在地方权力和军权方面有所放松,这在州牧刺史和军事官职部分有所体现。
在军事官职这一部分,胡汉官员比例之间巨大的差距非常明显的反映出了前秦政权的民族性。
各大将军基本都为少数民族人,其中尤以苻氏宗族最多,这与其在州牧刺史中的情况有所不同,州牧刺史中还有各族酋豪进行权力分割。
一旦涉及到了军权,为了保持对各族人民绝对的威慑和控制,苻氏王族必须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与之前的统计名单相结合,可以看出苻氏宗亲也多兼任各州刺史与各大将军,他们可以说是完整的掌握了各个州的军事和民政大权,由此可知苻氏政权对各地方的统治是比较有效的。
但这种现象却仅限于苻坚时期,到了后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民族各大将军共有20人,但苻氏宗族却只有7人,其余全为各氐族酋豪或者异族上层分子。
苻坚败亡后,后继的统治者多是被其部下拥立,苻登等人基本上已经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控制,以至于后期很多人自立或者反叛,这说明苻氏王族对其政权的控制力有所削减。
参考文献
[1](北魏)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蒋福亚.前秦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1993.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十六国前期四政权中汉族官员与少数民族官员对比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