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长孙无忌为何凌烟阁排第一(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什么斗不过武则天)

导语:凌烟阁系列:长孙无忌如何从唐太宗的功臣,成为唐高宗的罪人?

公元64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第18个年头。

眼看着整个大唐王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位仁君不由抚今追昔,想起当年那纵横疆场、金戈铁马的时光,而眼前这些日渐衰老的文武大臣,也让他不只一次地怀念起他们年轻时英姿勃发的身影。

此时的李世民,或许不仅仅是出于怀旧心理,他或许是更希望后世子孙能够记住今日基业的来之不易,于是他下令在长安城太极宫的东北方向建设一座凌烟阁,让当世的书画名家,褚遂良和阎立本,共同在阁上描绘出24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好让今人及后世铭记他们的功德,永世不忘。

他的本意当然是好的,不过他想要怀念的,是已经亲眼见到的各位功臣的功勋和成就,他没想到也没看到的,是这些功臣极少善终的命运。

第一功臣长孙无忌

凌烟阁24位功臣中,李世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把长孙无忌排在了第一位,这充分说明在李世民的心目中,长孙无忌是何等重要!

事实也的确如此: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从少年时关系就很好,及至稍微年长一些,长孙无忌的妹妹又嫁给李世民为妻,这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于是发小成郎舅,两个人的关系亲密程度非同一般。

从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长孙无忌就跟随在他身边南征北战,几乎参加了所有的重要战役。虽然长孙无忌不像尉迟敬德那样勇猛异常,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但是正如李世民亲口说的,他

能够让李世民拥有天下的是,那是他们君臣共同的难忘记忆。

当时的李世民因为战绩卓著,面临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的猜忌,身边原有的得力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太招眼而被太子调离身边,留在他身边的心腹幕僚只剩下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如既往地支持李世民,他忠心耿耿,细心谋划,各方斡旋,最终成功推动玄武门政变,太子和李元吉被众将诛杀,李世民如愿登上太子之位,两个月后即帝位。

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很是感念始终追随自己的文臣武将,对他们不吝大肆封赏,对长孙无忌更是如此:他官居左武侯大将军,进封齐国公,曾经担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多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高位重,富贵至极。

长孙无忌知道自己的外戚身份容易惹人非议,所以在李世民多次任命他官位时,他总是竭力推辞,可是李世民认为自己认可他的是才能和品德,并不惧怕别人的非议。甚至在有人上书进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之时,李世民敢于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看,以示自己对长孙无忌从无猜疑。

这样的君臣关系,和当年的挚友情谊并无二致。

临终托付

君臣相和20余年,直到649年唐太宗病逝。

临终之时,唐太宗不放心年轻的太子李治,留下遗命让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

虽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个人都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可是唐太宗的牵挂显然留给长孙无忌的更多一些,他又嘱咐褚遂良说道:

到最终时刻,李世民仍然念着长孙无忌为自己立下的功勋,并希望褚遂良能够在自己去后保护长孙无忌,不要让别人用谗言陷害他。

如此厚爱,恐怕当朝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不过唐太宗这话最应该对太子李治说,这位被长孙无忌力主推上太子之位的继任者,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毕竟他才是以后主持大局的人。

虽然这时候李治还年轻,只有21岁,但是生长于帝王之家,自少年时起就接受唐太宗的亲自教导,资质与悟性定然不差,只有他才有能力选择是保护还是猜忌,或者是打击长孙无忌。----这位后来的唐高宗可能并不像看起来那样软弱可欺,只不过他的成长需要时间。

别人自保尚且勉强,更何况要去保护长孙无忌这位当朝第一权臣呢!

事实证明,褚遂良绝对没有保护长孙无忌的本事:随着唐高宗的逐渐成熟,作为辅政大臣的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地位同样岌岌可危。

举足轻重的女人

看起来使两位辅政大臣的权力走下巅峰、进入低谷的是深受唐高宗宠爱的女人—武媚娘。

唐太宗驾崩之后,这位不大受宠的武才人就按照唐朝后宫的惯例,和众多嫔妃一起,进入感业寺出家为尼。不过仅仅是一年之后,在唐太宗周年忌日之时,她就很地遇上了唐高宗,并成功地回到皇宫,被封为二品昭仪。

虽然武昭仪此时的品级不低,但是唐高宗显然还不满意,他想要的是武皇后。

废立皇后牵扯各方势力很多,当然算得上是朝廷大事,所以要多位大臣商议决定。

当唐高宗把准备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的事和朝廷大臣商议时,大臣们态度不一:胆小怕事的,即便是身居宰相之位的于志宁,也根本不敢对此事发表意见;圆滑如李勣,先帝之时功勋卓著,现在官居司空之职,居然能够提前称病,根本没有出现在皇帝面前;当然也有顺风倒的,如礼部尚书许敬宗,早已经成为追随武昭仪的势力。

只有耿直如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废王立武。

少数人的反对显然无法和唐高宗相抗衡,他很快如愿废掉王皇后,立武媚娘为皇后。

于是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两个人先后被贬官。

先是褚遂良,他从原来的尚书右仆射被贬为潭州都督,离开朝廷,到千里之外的潭州(今长沙)任职。

长孙无忌身为皇亲贵戚,虽然没有立刻被贬,可是站在他对立面的武皇后此时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权臣许敬宗

适时递给武皇后一个时机的是许敬宗。

许敬宗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有两件事很能说明他的禀性。

一件事发生在636年,当时的许敬宗44岁,在朝廷担任中书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令的朝堂官员。按说这个级别的官员应该很清楚朝廷礼仪,更何况许敬宗此时已宦海多年,可是这位许大人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居然忘记了官员威仪这回事。

欧阳询书法,网络图

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在为长孙皇后服丧期间,许敬宗注意到了主管典礼礼乐的率更令欧阳询。这位欧阳询大人虽然以美妙至极的书法留名后世,但是相貌有些丑,丑到什么地步无从得知,只知道他的相貌让当时本应该悲痛守丧的许敬宗大笑了起来。

这样严肃的场合,大笑不仅不合时宜,更是有违礼法,于是许敬宗被御史弹劾后被贬为洪州司马。

因为大笑而被贬官,估计千年历史上也没几位。

第二件事发生在许敬宗撰修国史期间。许敬宗的文采很好,所以受命撰修国史。

历来修史都务求真实,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随意增删,可是这位许大人却反其道而行之。

许敬宗的女儿嫁给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这个人虽然很有钱,可是却出身卑微。许敬宗在为这位钱将军修史的时候,随意给他增加功绩,擢升门阀,将他放在当时的开国功勋卷中。

对自己的儿女亲家尉迟敬德,许敬宗使出同样的招数,不仅把唐太宗赐给长孙无忌的文章,写成是赐给尉迟敬德的,同时还为他隐去各种大小过失。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一两件,而是有许多件。好在他这一行为不久就被人发现并揭发,他经手的部分国史又被重新修订。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武皇后成功上位后想要报复长孙无忌等人的时候,他成功地提供了时机:他向唐高宗上奏,说监察御史李巢和长孙无忌密谋造反。

唐高宗此时显示出自己非常优柔寡断、格外珍惜亲情的一面,他哭着说道:我家门不幸,以前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现在我的亲舅舅居然也做出这样的事来!我真不忍心处罚他!

许敬宗充分发挥自己历史方面的专长,开始历数以往的帝王如何决绝处置谋反的亲戚,旁征博引,一副大义凛然、要拯救唐高宗、大唐朝于危难之际的忠臣模样。

于是唐高宗甚至都没有再安排和长孙无忌面谈一次,连亲口问一次都没有,就让许敬宗去审理、处置这件事。

659年,长孙无忌被罢免官爵,流放黔州。

同年7月,唐高宗再次让李勣、许敬宗审理此案。按照李勣的性格,此时他仍然不敢和任何权势做直接斗争,哪怕长孙无忌是曾经和自己一起驰骋疆场、共同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年同僚。

褚遂良书法,网络图

许敬宗仍然是一手遮天,他让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去审讯长孙无忌,袁公瑜深深领会了上级意图,一到黔州就逼迫长孙无忌自缢。

在此之前,658年,禇遂良已经在被贬之地--爱州(今越南清化)遗恨离世。

功臣成罪人

唐太宗留给唐高宗的两位辅政大臣,居然都落了这样的下场,而将他们推向末路的,归根结底,并不能说就是武皇后,或者许敬宗,而应该是唐高宗,当时的最高权力者。

如果不是唐高宗的默许,当时的武皇后和许敬宗根本就没有胆量去撼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元老级别的权臣。

正是在唐高宗的默许和纵容下,武后才得以除去自己的心腹大患,为自己以后更多、更好、更快地清除李唐势力铺平了道路。

唐高宗还蒙在鼓里,他不知道他所钟爱的武后的妩媚面具之下,深藏着残害李唐家族的利刃。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里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