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禅说1:道可道,非常道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道德经》总共五千言,分两部分,前37章为《道经》,38章往后为《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原始经文是没有断句的,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解释。我所理解的是为常用的断句方式。至于了解老子本人或考察经文不同的版本,有兴趣可以自己的慢慢了解。学《道德经》就是为了“悟道”,其他都是次要。
首先要弄明白何为“道”?何为“德”?
“道”不离“德”,“德”不离“道”,“道”和“德”本为一体,即“道德”。无“道”不显“德”,无“德”也就无所谓“道”。
“道”可理解为“本体”,“德”可理解为“现象”,一切的现象都不离它的本体,一切的本体都在它显化的现象中。所以说,“道”在万物中,万物在“道”中。“道”不可见,能见皆为“德”。
如,世上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形态和性格特征,此皆为每个人内在“道”的显象,这就叫“德”。在世上找不到两个形态和性格特征完全一样的人,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内在之“道”,万物皆为道之化生,它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和“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为性空,如果道不性空,就是有为而不是无为。也可以用辩证法来理解,“道”和“德”即对立又统一,二者辩证作用才导致世间万物周流不息。“德”具有特个性特征,“道”具有共性特征。共性蕴含在个性之中,个性中有共性因素。这里只是方便理解,不可执着。
把“道”用本体、规律、共性等名言来说,本就不妥,只是为了理解的需要而已。
《道德经》第一章
(1)道 可道,非 常道。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开头第一句话往往都是统领全文的。
“道可道”:前面的“道”是名词,是老子所悟之道,是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之道,我们要悟的正是这个“道”。我们修《道德经》就是证悟这个“道”。
后面的“可道”之“道”为动词,可理解为言说、说道。可道,即为可以说,可以讲。
“非常道”:非,不是。“常道”是相对第一个“道”而言,最初是“恒道”,后来为了避讳皇帝之名,改为“常道”,可理解为恒常之道。非常道,意思是,不是恒常之道。
整句话理解:“道”是可以讲的,可说的,说出来了,就不是那个恒常的道了。而恒常之道是不可说的,可说之道为非恒常之道。为什么?因为语言这种后人发明的有为法,如何能讲明白“道”之无为法呢?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它是讲不出道的。
恒常之“道”只可以去参悟,参悟出来的这个恒常之道,只要去讲出来或者写出来了,那就成了“非常道”。其实整部《道德经》应该叫《非常道德经》。
这开篇第一句话,老子就把自己写的《道德经》就否定了,就告诉了世人,我所“说之道”离我所“悟之道”相差甚远了,说出来的是非常道,已经不是常道了。
这和禅有相通之处,“禅”不可说,可说“非禅”,能说为“缠”而非“禅”。“缠”为世间之烦恼缠缚,越说越缠,就像用绳子把人绑缚着,越缠越紧,世间的业力绑缚就是这样的,所以一开口说“禅”,就必然落入世间之“缠”,没完没了,没有穷尽。所以佛家才讲不起念,只要一念起,就入了缠,烦恼就生起,永远出不来轮回。真正的修行是无言说的,要靠禅定功夫。悟到那个如如不动的真如妙心的定境才是“禅”。世间之事、之言说、之学问皆为“缠”,就连佛学和谈禅,都是“缠”。
“禅”是离言的,“道”也是离言的。真正的离言不是嘴上不说,而是言而离言,离言而言,才是真离言。“道”可说又不可说,可说的为道的特质,而非道的本来。《道德经》第一句话理解了,第二句话就容易了。
(2)名 可名, 非 常名。
“名可名”:前面的“名”是名词,为名称,后面的“名”是动词,为命名,叫出来,说明。“可名”为可以命名,可以说明,可以叫出来等。
“非常名”:“非”即不是,“常名”是恒常之名,意识是说,一旦把事物给命名言说,用语言解释了,那么就不是那个恒常的名了,同样的道理,那个恒常之名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的皆为假名而非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常之名,而真常之名是不可言说的。
整句话理解:“名”是可以言说的,言说叫出来了,就定型了,那就偏离原本的意思了,就成了“非常名”而不是“常名”了。
这个“常名”其实是“无名”。只要人给事物按一名称,并说出来理解了,那么这个“名”早就偏离了事物的本体,是人之妄作。
大自然何来之名?人给狗起个名字叫狗,狗估计恨死人了,太冤了,如果万物和人有共同的语言,能和人对话,人类要被万物喷死骂死,我估计人类是万物的公敌。人类妄作,万物本无名,人非要给强加一个名字给它们,然后用这些名字任意对万物施加人类自己的认识然后对它们任意破坏,而且这些名词全部都是带着人的偏见。
“常名”是不可命名的,可命名言说的是“非常名”。为什么呢?人给事物命名,都是任意作为,并不符合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说这个名不合道,那么这个名就是一个狭隘的名。就像一颗树,在没有名称之前,它被定义为任意之名都可以,一旦人给它起个名叫苹果树,它就不能再叫桃树了,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恒常之性。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相对“有”而言,一切在未出生之前叫“无”,是混沌状态,天地宇宙没有开化之前,一片混沌寂静的先天状态,叫“无”。天地开化,万物生焉的后天状态,叫“有”。
无极生太极,太极上两仪。“无极”为混沌未开化之“无”的状态,而太极即有阴有阳,即为“有”的状态。
整句话理解:“无”叫做天地的本始,“有”叫做万物的母亲。换句话说,天地混沌之际,阴阳未分之前,那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元始,当天地万物阴阳萌动,万物显化,这个万物产生的过程叫做“有”。
所以,这里的“无”和“有”是两个状态,天地万物都处在这两个状态中,不是有的状态,就是无的状态。这“有”和“无”是两个范畴指代,就像哲学有“物质”和“意识”的范畴指代。佛家有“色”和“空”也是两个范畴指代。
万物也可以说永远处在“无”和“有”中生生不息的轮回中。“无”转化为“有”,“有”转化“无”,有无相生。天地万物未生之前叫“无”,天地万物孕育化生出来之后叫“有”。
无有是如何轮回转化呢?
万物未生之前为“无”的状态,经过因缘聚合作用化生出“有”之后,即为“无转化为有”的过程,正因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没有自性,都要生灭轮回。万物产生之后都要走向灭亡,最后有回到了“无”,即是“有转化为无”的过程。万物虽然物质消亡,消亡的只是形式而非物质的本质,物质的本质是不灭的,遵循守恒定律,只不过是物质形式发生了转化而已,继而又因缘聚合,才生出新的“有”,即是“无转化有”......。天地万物就在这轮回中无有穷尽,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个过程公式:从无到有再到无再再到有再再到无再再再到有......
(4)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开头用了一个“故”字,明显是承上启下,是紧接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说的。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所以呀,常从“无”去观察,观察什么?其,是代词,代指“道”。意思是,从“无”的状态中去观察“道”的微妙。这就告诉了我们,“道”是隐,它是“无”状态。只有在“无”中才能领悟“道”的微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常从“有”的状态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意思是“道”是有些特征表现的,可以在万物中去观察它,它的微妙只能在“无”中去领悟。
整句话的意思:所以常从“无”的状态或者说角度去观察“道”的微妙,常从“有”的状态或者说角度去观察“道”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端倪。
正因为“道”在万物中,所以万物才会显化出“道”的端倪。
所以,“悟道”既要在万物万象中悟,又要在空无中悟。既要去悟万物的先天之本始之“无”,又要悟万物后天之生灭变化之“有”。“有”和“无”同在“道”中,“道”同在在“有、无”中。
(4)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此两者”是那两者?这两者指的是“有”和“无”。
“同 出 而 异 名”:意思是“有”和“无”这两者,它们的出处来源,或者说本始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都叫做玄妙。
那“有”和“无”出处在哪来呢?它们都是“道”而生。所以道生有、生无,有无在“道”中,“道”不为无,也不为有,不有不无,非有非无,即有即无。说来说去,“道”无处不在,又处处都在。
(5)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什么“玄之又玄”?说的是“道”玄之又玄,它玄妙又玄妙。老子想说的是:这“道”呀,奥妙无穷,一言难尽,对悟到的“道”和玄妙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穷尽的。
“众妙之门”,它是一切变化奥妙的总门。天地万物大自然已经够奥妙了,而“道”就是这天地万物奥妙变化的总门。
“门”为出入。意思是,天地万物奥妙无穷的变化之道都在老子所说的这个“道”之中,都是它由统领的,从它出入的。一句话说。这个“道”是天地万物奥妙之道的总道。
这第一章,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它只可参悟,不可说的,如果非要说也能说,那么说出来了,就不是“常道”而是“非常道”了。这也间接告诉了我们,不要死盯着老子说的“道”,而要去参悟他说不出来的那个“恒道”。
给它起个名叫“道”,这个名称就是“非常名”而不是“常名”了,那个“恒道”之名是无名的。给它命名了,就已经失去了它的恒常之性。万物都是一样,给它安立一个名字,它就失去了它本来面目,因为名称都是人之所妄为之作,本就不符合事物的原本。事物的原本都是无名的。
“无”和“有”是天地万物的两个状态,万物不是在无的状态就是在有的状态。有无永远无穷的转化,为什么它们会转化?因为“道”的作用缘故。“无”和“有”都是“道”的化生。
老子说的“道”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它统领万物,化生万物,万物在“道”中,“道”在万物中。它是万物变化之道的总门。所以老子说的“道”,那是天地宇宙的根本之道,玄妙又玄妙。
“悟道”从哪里入手呢? 从“有”和“无”两个范畴去悟。换句话说,一方面从万事万物中去悟道,因为万事万物有“道”的端倪。另一方面从“无”中去悟道,也就是从万物的原始状态,未生之前或者灭亡之后的状态中去悟“道”的微妙。所以修道,既要出世又要入世,从“有无”两方面去悟老子说的“大道”。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禅说1:道可道,非常道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