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突破、热爱、责任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突破、热爱、责任,敢于突破的作文题目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素材
(一):突破
作了茧的蚕,无法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守在井底的蛙,难以了解宇宙星辰的浩瀚。突破局限的牢笼,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不同流俗的眼界,需要自我批判的勇气。
但唯有吐故纳新,历史之镜才会永远明亮;唯有寻求突破,经验的积累才不会成为前进的枷锁。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商君书》
【出处】商鞅及其后学所著《商君书》
【释义】普通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旧闻之中。此句是说习俗和旧知易产生偏见。
【素材运用】
习俗是常人的生活经验,是和谐生活的保障之一;知识是学者的见闻积累,是深耕研究的炉火砖瓦。但正如“故习”需要取精去糟,与时俱进,知识也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外沿。
霍金曾说:“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面对新时代与新变化,最狭隘的人往往不是懵懂稚儿、乡野村夫,而恰恰是那些博闻强识却因循守旧的人,那些饱读诗书却自视甚高的人。他们迷信权威,沉溺在旧有的认知中,最终困于自己筑成的堡垒。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能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但我们也更容易被各式各样的兴趣推荐所误导,陷入“自得其乐”的知识茧房。但这并不是难以破解的死局,因为正如电脑不能取代人脑一样,没有哪一种机器能够真正左右一个人的意志。任何算法都无法控制一颗保持谦卑、勇于突破、终生学习的心。
智者不袭常。——顾炎武
【出处】清代顾炎武撰写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沿袭常规办事。
【素材运用】
前有标榜横于当途,但若总效仿前人,陷于窠臼,何谈脱颖。“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曾是词人作诗余的写照,男子作闺音,以长短句抒写诗文难载之情,从晓风残月到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婉约幽雅似乎是词作之本。苏东坡却不拘陈规,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尽去词之含蓄,傲然问道:“我词何如柳七?”
除去但求不与人同的内在驱动,“智者不袭常”有时也意味着脱离常规思路,给予人生新的可能。贬谪之后,刘禹锡被安置陋室,仕途看似渺茫,但他却不愿俯首谄媚,本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乐观豁达,对清贫生活也安之若素,亦能直言反诘小人:“何陋之有?”不甘沉沦品性,又能安于平淡,不凡的品性和人生态度使其终得以重返朝堂。
▣ 点评
作者通过苏轼开创豪放派、刘禹锡安守清贫的例子,分别从“脱颖”和“给予人生新可能”两个角度对“智者不袭常”进行了阐述,逻辑严谨,语言优美流畅。
最精彩的地方,是作者引用了苏轼的“我词何如柳七?”以及刘禹锡的“何陋之有?”两个反问句,不仅鲜明地突出了苏轼和刘禹锡不因循守旧、自信豁达的性格特色,也使整篇文章充满气势。
虽然这篇练笔没有在首尾给出总结性的语段,显得不够完整。但作者夹叙夹议的手法使文段兼具深度和美感,值得每个小纸条多加学习。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文子·上义》
【出处】《文子·上义》
【释义】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如果符合实际情况,就不一定非要遵循旧俗。比喻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素材运用】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王安石蔑视朝廷权贵之利益毅然推行变法,韩愈痛斥无风骨之文学掀起古文运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信条;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是他们的信念。不泥古,不循俗,不妥协,不论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仁人志士们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变则通,通则久。新时代来临,变则生存,不变则死亡。中兴执迷于低端通信利益忽视核心技术研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重创;华为不满足传统售卖手机厚利,研发AI芯片占据世界市场高地。正是对传统道路的不断创新不断颠覆,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涌出。
然而,创新不能忽视伦理,这时便要法古。伦理道德的界限上,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贺建奎罔顾道德和法律底线,秘密编辑婴儿基因,掀起了未来的幕布混沌黑暗的一角。一味强调创新,必然导致道德的缺位,人为非人。因此,一手拿着创新的利剑开辟未来,另一只手要拿稳传统伦理道德的药箱给自己疗伤,创新在不法古循俗的同时亦要坚守伦理道德底线。
智者不袭常。于我辈而言,自然须求异。人拥有智慧的眼睛,生活里每一个细节充满了惊叹。前人似乎给我们铺好了道路,但执着于行走在既定的道路上必将陷于促狭。当时机来临,我们更须抓住机会创新,一步登上更高的台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可看得最远的永远是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篇幅原因有删改)
▣ 点评
作者先引古借今,用王安石变法、韩愈引领古文运动、中兴和华为的不同的发展取向等事件,对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接着,作者提出“古”虽要破,但在伦理道德方面,仍需“法古”,言明恪守法律、道德底线的优先级。
最后,作者进一步对袭古和创新进行了阐释,指出:一味沿袭前人道路会陷入促狭,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全文结构清晰,理据充实,引经据典,对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是一篇文质兼备的佳作。但在具体事例的运用上,可能还需要更谨慎地斟酌。
潇涵:突破自我,从艺术的“门外汉”到“引路人”
艺术在大众固有的印象中常常是孤高的阳春白雪。但“意公子”潇涵致力于达成艺术和生活的两全,向大众传达“艺术无外乎‘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理念。她像个“引路人”一样将艺术的门向大众敞开,告诉大家人人皆可爱艺术、聊艺术。
潇涵曾在一个地方电视台工作,但由于性格等多方面因素与对主流主持人的要求并不相符,无奈之下她只能退居幕后。潇涵并不甘心在琐碎事务中消磨自己的青春,索性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独自打拼,成立“意外艺术”工作室,以“意公子”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致力于做大众消费艺术的入门品牌。
在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潇涵却多次停业整改节目内容。有人问“明明可以顺着粉丝的支持一路往上走,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另辟蹊径呢?”面对不解和质疑,潇涵用整改后的出色表现给大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原创节目《艺术很难吗》中,潇涵解开艺术的繁复外壳,用生动幽默的讲解让名画趣味盎然,让交响乐演绎易懂的剧情,让每个人仅用10分钟,就可以走进艺术殿堂。
科学家搞直播:谁说科研注定曲高和寡
在中科院物理所,一群年轻科学家在网络社区进行直播,做实验,和弹幕互动,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样?” “雨滴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为什么不会砸伤人?”“都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闪电为什么不走直线?”等等。
短短几个月内,科学家们就在直播平台成了网红,他们开设的名为“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的账号现已积累了近四十万粉丝,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此外,这些年轻科学家还把科普文章发表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微信公众号上,有很多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十万。每天都有很多粉丝在公众号留言、提问题、求科普。
这种“接地气”的科普方式广受欢迎,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追捧。许多人认为这样的科普很新奇,非常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
网络社区的氛围普遍是轻松愉快的,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里,娱乐性占据它的主导地位。相反,国家科研机构壁垒森严,其严肃、正统、古板的印象在大多数人脑海中根深蒂固。当这两种文化场域开始碰撞,却迸发出了令人欣喜的智慧火花。
科学家们用寓教于乐、浅显易懂的方式向人们传授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可以说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了;而网友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了解知识的同时,也打破了对科学家的模式化印象。
这群年轻的物理学家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知识,打破自身与普通人之间的次元壁,是一个极为成功的科普新尝试。如果在未来能有更多人尝试跨领域、跨学科、跨年龄层的知识交流,不仅让“高冷严肃”的知识不再束之高阁,使普通人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也是泛娱乐化潮流中的一道光,为我们开拓了直播平台更多的可能性。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素材
(二):热爱
热爱是朴素的,只需用一颗纯粹的真心孕育;热爱亦是丰富的,世间百态都有可能成为它的内涵。
由心生发的热爱,自由如风,能突破贫富的界限,挣脱俗尘的桎梏,引领我们追逐理想,寻找生命的真谛。
它如同纷乱人间的一束光,照亮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林语堂
【出处】林语堂的《记纽约钓鱼》
【释义】人对一件事有了痴迷,才能专注,进而有所成就。
【素材运用】
蒲公英痴迷大地广袤,于是收起行囊四处漂泊;飞蛾流连光线温暖,于是奋身奔向那一簇火光;飞鸟执着蔚蓝天空,于是盘旋于上永不停歇。因痴,它们收获了自己的精彩。人亦如是,必先有痴,而后有成。
何之谓痴?《霸王别姬》中程蝶衣说“不疯魔,不成活”,以“成疯魔”的态度唱戏习曲的他,可谓痴;章宇爱玩滑板,他仔细揣摩每一个技术动作,是痴;李毅喜欢动漫,对动漫史如数家珍,是痴;周星星爱布娃娃,自学服装设计,亦为痴。痴并无唯一的走向,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向。
为所痴之事专心致志,方有所得。正如黑格尔所言,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我们不仅应选择沿所爱之事行进,亦应为它付出十二分的力量。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虚耗光阴。“先有兴趣而后广博,广博而深邃,深邃而后学有所用。”买超所言正是此理。正如贝多芬嗜琴如命,就算晚年失聪,也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牙齿感知音乐;亦如计算机科学家陈李杰,不修边幅整日跑机房,探索计算机领域前人不曾到达的水域,他们在众星闪烁的时代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江山阅尽,波澜纵横,世间歧路无数,艰难无穷行进中,谁能找到自己的道路,以昂扬之势努力前进,方能扫千荆破百浪。
(篇幅原因有删改)
▣ 点评
作者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全文紧密围绕中心句“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展开。第一段先写自然界中为“痴”而执着的现象,再过渡到人类,并引出中心句。第二段引用四个人物的例子说明“何之谓痴”,并点明“痴并无唯一的走向,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向”。第三段旁征博引各家名言,通过贝多芬、陈李杰的例子论述“所痴必有所得”。全文语言流畅,多用排比和对偶,且引经据典,文采飞扬。
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在第三段中主要是在表达“为所痴之事专心致志,方有所得”的立意,引用黑格尔的“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略显不当。
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王小波
【出处】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素材运用】
人的一生会热爱很多东西。亲密的人、难忘的事、偶然的兴趣、感动的瞬间,即使不以万计,也大抵会有成百上千件。但吊诡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不知道这种热爱是自然的,还是受外界影响的;越来越分不清是爱这些事物带给自己的荣利,还是它们本身。
我时常会想起小时候第一次打开彩笔盒子的情景。那些安安静静排列在凹槽里的五颜六色,红的似火,蓝的如水,仿佛收集了整个世界的美丽。幼年的我,虽不知绘画与色彩的概念,却迫不及待地用自己拙劣的画技,记录生活的精彩,描绘缥缈的梦境。长大后的我,有过许许多多的兴趣:练字、设计、摄影,但那种自然而然的吸引,渐渐地淡了;那种无所顾忌地冲动,渐渐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执着于技的精巧,谨慎地对待众人的评价,却忽略了热爱本身——它是用来实现自我而非迎合他人的。虚荣的热爱,终究会走向厌倦的边缘。
我们常说保持初心,但并非每一个初心都是成熟,它也可能是青涩的、偏执的。与其说保持它本身,不如说保持它所蕴藏的那种纯粹的激情与热爱。正如王小波所言:“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
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泰戈尔
【出处】泰戈尔的《飞鸟集》
【素材运用】
“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泰戈尔如是说。诚然,一个人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够真正感知到生活的乐趣,才能够体会到情绪的变化。
有时,尘土飞扬;有时,花香弥漫。有时,冷冷清清;有时,熙熙攘攘。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这一路或许会跌跌撞撞,或许会迷茫无措,或许有诸多险阻,但不管如何,请不要停止前行的脚步,请一如既往,并且坚定地走下去。因为,生活中总有不期而遇的美好与生生不息的希望。那些人生的精彩与喜悦,终究在不远处等待着你。
(篇幅原因有删改)
▣ 点评
作者对所引用的句子有较深的感悟,且语言流畅自然。特别是第二段的开头兼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人生的跌宕起伏生动地表现出来。
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段的末句的后两小句调整一下语序更能体现递进关系,使表达更有力。如改成“才能体会到丰富的情绪,才能够真正感知生活的乐趣”。
邢立达:寻找龙的足迹,留下梦的脚印
邢立达自幼就喜欢恐龙。据他回忆,对恐龙的迷恋是源于自己在6岁的时候看的一部日本动画(《恐龙特急克塞号》),动画里展现的时间旅行、漂亮的公主、激光武器以及恐龙的这些元素,让他对恐龙这类神奇的古生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随后,他买下了书店里所有关于恐龙的书籍,还在十几岁的时候独立制作了一个恐龙数据库,第一次尝试记录数量庞大的恐龙名称并将其翻译成中文。这便是邢立达“寻龙梦”的发端。
尽管年少时期的邢立达如此醉心恐龙,读大学的时候仍然因为一些原因没有选择古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而是选择了热门的金融学。大学毕业后,他还被推荐到《南方月刊》工作,做了大半年的文化板块的记者。
当我们以为邢立达将走上离“恐龙梦”越来越远的道路时,他用行动告诉自己和周围的人,他走的这些只是“弯路”,梦想并没有走远。很快他就放弃了记者的工作,在中华恐龙园当起了一个小小的科普部负责人,撰写科普文章、进行野外考察;之后便前往大学进修研究生,在地质研究所研究恐龙。最后,他终于又踏上了寻找恐龙足迹的梦想之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发光发热。
金承志:不会写歌的段子手不是好指挥
在上小学的时候,金承志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但是他觉得学校合唱团的训练枯燥乏味,唱的歌也都老旧而“难听”。因此,他从小就埋下梦想:希望能让合唱变得新鲜有趣,让合唱团成员真正地喜欢上合唱。
2010年,金承志与指挥系的几个同学一起组建了彩虹合唱团。慢慢地,合唱团壮大到了四十名成员,但其中有八成是非专业人士。金承志把成员邀请到自己家补习,每周还会布置作业,成员把自己完成的作业录下来,交给各个声部长检查。
在曲谱上,金承志把“激昂地”“柔和地”等音乐术语,写成了“绝赞の优越感”“自信而装逼的”“炸观众一脸”“男高要用吃奶的力气”等等,让成员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情感。
金承志通过激励、搞怪等各种方式,增加了成员的幸福感,也增强了合唱团的凝聚力。为了彩虹合唱团,金承志放弃了去欧洲留学的计划,甚至还用自己的个人收入贴补合唱团,为全勤者提供奖励。“我想要保护他们热爱的东西。”
(三):责任
数千年来,人类由零散个体聚集成原始部落,又从原始部落发展到统一国家。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取庇佑,亦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和条文。
付出与回报,从来都形影不离;责任与权利,从来是相伴相生。
法律阐释了公民的责任,道德书写了人性的责任。把责任抛之千里的人,即便不用面对铁窗,也无法躲过内心深处的拷问。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约翰·多恩
【出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布道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素材运用】
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就像一块贫瘠的土地,在它单薄的石层下潜藏着被侵蚀的危机,永远无法成为最坚固的岛屿之基,更无法与其他岛屿共同形成广阔的大陆。承担好自己的职责,就像亲自用手去滚动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让这个精妙机器的驱进更加稳健、更富活力。四川凉山灭火的勇士们,食不暇饱便打起十二分精神前往火场,只为保护民众的生命安全;列车员妈妈刘钟,在出勤的日子里每天只能与儿子在站台上见面三分钟,只愿通过微小力量保障一辆火车的日常运行。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做精,就是一个人的责任感最朴实的呈现,也是伟大人格与崇高品质的彰显。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
【出处】革命先行者宋教仁为冯平先生题赠的一副对联
【解析】“白眼”一语双关,写实描述冯平眼疾的同时用了“阮籍能作青白眼”的典故,可作“冷眼”解读,为宋教仁对好友判断局势独特眼光的赞叹,且与好友共勉。
【素材运用】
冷静而犀利地观察风云变化,只愿不负心底的赤子情怀,以铁肩担责,解家国烦忧。家国责任意识是民族使命感的核心,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融入骨血的精神,是维护一个国家和社会稳中求进的重要依托。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看到外界的威胁和中国武器落后的状况,寝不安席,苦心钻研,一颗氢弹打响了心系家国的责任之炮,震古烁今;守岛卫士王继才深知开山岛的重要战略地位,默默守岛三十余年,受尽严霜烈日却从不退缩,海浪的轰鸣颂尽了他一生的家国责任之诗,触动民心。正是这些人担起的点滴责任,让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步伐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坚定。
言战者多,被甲者少。——韩非子
【出处】《韩非子·五蠹》
【解析】空谈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铠甲上阵的人太少。
【素材运用】
历史上纸上谈兵之人不知凡几,而真正敢于披上铠甲冲在前线的人却屈指可数。担负责任不只是一句铿锵的口号,更不是稍作想象就能成就的,它需要你克服常人所不能抵挡的诱惑,它需要你以实际行动去努力诠释。如果当初南丁格尔没有深入战地为濒死伤员提供医疗护理,没有坚持践行病人至上的信仰,“南丁格尔誓言”又怎会永远响彻在从事护理之人的心扉?若樊锦诗只是庸庸碌碌地呆坐敦煌研究院,没有真正用心用行去思考和保护敦煌石窟的未来,“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这句简单的陈述又怎会触动无数人的心灵?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绝知责任要躬行。牵动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的永远是行动而不是嘴巴。
秦明:一双鬼手传递正能量
源自“职业责任感”,这促使他希望通过文字和故事来破除社会大众对法医职业的刻板印象。在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就遇见过许多来自身边人的误解:有人因为忌讳死亡而不愿意同他握手,还有人认为法医不过是一个会解剖尸体的“工具”,甚至有人认为法医不过是侦破工作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色。
社会对法医的主流认知,秦明了然于心。1998年他考入皖南医学院,入学后才惊讶地发现,全班40个同学只有自己一人把法医专业的学科编号填在了第一志愿的栏目里。在当时,法医是一个冷门专业,许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它。经过多年的法医学习和工作,秦明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告诉人们,法医这个行业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
秦明说:“我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了解、理解和尊重这个职业。”在他的努力下,一部部法医学小说诞生了,法医这个职业在许多人心中逐渐被“正名”。从对法医的“谈虎色变”,到对这个职业心生敬意,大众开始对法医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
常书鸿:敦煌的守护神
他曾是巴黎前途无量的画坛新秀,因为一次与敦煌莫高窟偶然的相遇,从此开启了自己一生艰难的守候,把一切都留在了敦煌。
在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和常书鸿都曾待在敦煌。但在1943年,张大千在破坏性临摹完后离开,走时曾半开玩笑地对常书鸿说:“我们先走了,你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呀!”没曾想这句话却真如一句判词,常书鸿从此开始了自己在敦煌的“无期徒刑”。纵使在那荒凉大漠中,历经了妻子出走、长期经费不足等种种磨难,常书鸿带着儿女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也还是坚持了下来。 百年之后的常书鸿,骨灰被埋葬在莫高窟九层殿的对面,继续守护着这个他生前呕心沥血保护的地方。“敦煌守护神”,五个大字,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