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初唐十大诗人诗歌名篇赏析

初唐十大诗人诗歌名篇赏析,初唐著名诗人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得唐太宗器重,赐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唐太宗称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垂绥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垂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绥。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作者借咏蝉表达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表面上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实际上处处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结尾两句是全篇的重点,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并非借助秋风之力,揭示了全文主旨:人若具有高贵的品格,无须借助外力也能够名扬天下。王绩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野望

东皋①薄暮②望,徙倚③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注释】

①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薄暮:傍晚。

③徙倚:徘徊,形容犹豫不定。

④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风光的五言律诗,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风不同,本诗语言朴实清新、自然流畅、取境开阔、韵律和谐,为唐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了道路。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5),字游韶,三门峡市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元年考中进士,年仅19岁便成为唐朝宫廷侍臣,任过皇家图书馆校正图籍、教授生徒的直学士。高宗李治继帝位,封上官仪为秘书少监,后升为西台侍郎,官至三品。上官仪的诗作很多,其词绮丽婉媚,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时称“上官体”。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格律诗、联句的形成,很有影响。

入朝洛堤①步月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④,蝉噪野风秋。

【注释】

①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

②广川:洛水。

③长洲:洛堤。

④曙:明亮。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青春得意、倨傲、自荣的心态。该诗虽然意境不高,却也反映出这类当权得势的宫廷文人的真实面目。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这首诗音韵和谐,构思巧妙,是上官仪得意时的精心之作。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2-695),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①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②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③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④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⑤。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⑥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⑦。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⑧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注释】

①游丝:春天虫类所吐的飘扬于空中的丝。

②甍:屋脊。

③金茎:铜柱。汉武帝刘彻于建章宫内立铜柱,高二十丈,上置铜盘,名仙人掌,以承露水。

④讵:同“岂”。

⑤初月上鸦黄:额上用黄色涂成弯弯的月牙形,是当时女性面部化妆的一种样式。鸦黄,嫩黄色。

⑥翠幰:幰(xiàn),车上的帷幔。翠幰指妇女车上镶有翡翠的帷幕。

⑦萧相:指萧望之,字长倩,汉宣帝朝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汉元帝即位,辅政,官至前将军,他曾自谓“备位将相”。后被排挤,饮鸩自尽。

⑧青虬、紫燕:均指好马。

全诗长达六十八句,以多姿多彩的笔触勾勒出京城长安的全貌。抑扬起伏,悉谐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全诗既体现了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又暴露了长安这座繁华都市肌体中的脓疮。比起同类题材的作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略胜一筹,可说是初唐划时代的力作。

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7岁作咏鹅诗。最初在道王府供职,后历任奉礼郎、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侍御史等职,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武后时因上疏议政获罪下狱,一年后贬为临海丞。684年随徐敬业扬州起兵讨武后,写《讨武氏檄》传遍天下。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七言歌行,五律也有佳作。

在狱咏蝉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③侵。

那堪玄鬓影④,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⑤。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

②南冠:即楚冠,囚徒之意。《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钟仪戴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

③客思: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④玄鬓影:指蝉的黑色翅膀的影子,这里代指蝉。

⑤“露重”二句:写露重蝉难高飞,风大蝉声被掩盖,比喻世道艰险。冤屈难伸。

这首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诗人以蝉的高洁来比喻自己的清廉,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和一般的咏蝉诗不同,这首诗的感情真挚而充沛,抒发的是作者含冤莫辩的深切哀痛,借咏物寓抒情,满腔悲愤,溢于言表,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于易水①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②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④。

【注释】

①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省易县,在今河北省雄县城南二十五里。

②壮士:指战国将士荆轲。

③发冲冠:即今“怒发冲冠”。

④寒:本指寒冷。这里指壮士的凛然之气。

这是一首抒情送别诗。诗人在构思上别开生面,借送别而思古,以思古而惜今。前两句写送别时悲壮的情形,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积极向上的情怀,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表达了诗人为国作贡献却又不得志的失落感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王勃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①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②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③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行云潭影日悠悠④,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⑤今何在?槛⑥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①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②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③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④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⑤帝子:指滕王。

⑥槛:栏杆。

开篇点题,从空间角度构定滕王阁临江而建的高远气势。次句笔意突转,想到当年建阁之人的豪华场景已经消逝,从“罢歌舞”的时间意识发出浓厚的历史感慨,在闲云潭影中,日复一日,物换星移,因而发出帝子何在、长江空流的感叹。诗中融滕王阁景象与对滕王的怀念于一体,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①,风烟望五津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④,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项羽灭秦后,将秦分为雍、塞、翟三国,称为三秦。

②五津:长江自湔堰至犍为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渡口,合称五津,这是指杜少府所要前往的蜀地。

③宦游人:为仕宦而离家外出的人。

④歧路:岔路。指分手处。

这首诗是送别佳作,也是王勃的代表作,可能是他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写的。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杨炯

杨炯(650-692),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十岁时举神童,授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后因祖弟杨神让参加徐敬业反武则天一事,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不久选授盈川(在今四川省筠连县)县令,卒于官。杨炯诗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人称“初唐四杰”。时人习惯称王、杨、卢、骆,著有《盈川集》。

从军行①

烽火②照西京③,心中自不平。

牙璋④辞凤阙⑤,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以叙述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

②烽火:古代边境发生战争地用以报警的信号。这里用来表明战争已经发生。

③西京:指长安。

④牙璋:古代调兵所用的兵符,分两块,相合处为牙状。

⑤凤阙:汉武帝所建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这里代指皇宫。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全诗寥寥数语,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健,气势壮阔。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曾在隰(xí)城、江阴、洛阳等地任县尉、县丞。武后时任膳部员外郎,中宗时被流放峰州,不久召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在“四友”中诗歌成就最高。擅长五律,对唐代律诗的定型有积极的贡献。诗风浑厚典雅、清新流丽,著有《杜审言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①惊物候②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③催黄鸟④,晴光转绿⑤。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释】

①偏:出乎寻常。

②物候:自然界随季节而变化的景象。

③淑气:温暖的气候。

④催黄鸟:催着黄莺早啼。

⑤转绿:使草转绿。

作者写此诗时在晋陵附近的江阴任县尉或县丞一类的官职。整首诗语言生动、构思精巧、结构工整。诗人借万物更新之景,抒发自己宦游他乡的失意和不幸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紧扣题目,起承转合手法运用得当,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性。

渡湘江

迟日①园林悲昔游②,今春花鸟作边愁③。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释】

①迟日:春日。

②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是杜审言七言绝句的代表作,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诗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在七言绝句刚刚成型的初唐时期,能出现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县)人。初历任洛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中宗时贬为泷州参军,睿宗时发配钦州,玄宗初年赐死。擅长五律、精通诗律,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初唐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贡献。他在流贬途中写的诗中有不少佳作,语浅情深,立意高远,著有《宋之问集》。

题大庾岭①北驿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③梅。

【注释】

①大庾岭:山岭名,在今江西省大庾县南。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陇头:高山头。陇通“垄”,高地。

这首诗叙述的是诗人被贬泷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基调凄凉,甚是感人。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全诗音韵谐婉,对仗工整,词藻华丽,作者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渡汉江①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②。

【注释】

①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②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生动地写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心理感受。诗意在写思乡时正意反说,写越近家乡,越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破坏了好的愿望。抒发了作者念及家人,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豪富家庭,年轻时慷慨任侠,后发愤读书。

进士及第后任麟台正字、右拾遗,敢于直谏而且切中时弊,曾两度随军到北部边塞。后因父亲年老辞官返家,被县令陷害,死于狱中。他反对齐、梁“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要求诗歌有政治社会内容,爽朗刚健的风格。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这些主张。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①,独怆然②而涕下。

【注释】

①悠悠:久远的样子,这里指永无穷尽。

②怆然:凄恻伤感的样子。

此诗慷慨悲凉、苍劲有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感遇(其四)

乐羊①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麂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注释】

①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

这首诗风格质朴刚健,言浅而意深。表面看来,这是一首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喻诗。通过两则历史故事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沉感慨。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②。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

①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

②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这首诗借古讽今,格调深沉,语言质朴,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