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 题材——丰富文章血肉
中考作文指导: 题材——丰富文章血肉
中考作文指导: 题材——丰富文章血肉
作者:野芳佳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也难成妙文。作文写作要有材料,使文章内容丰富,首先得积累。作文题材的积累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亲身经历或观察得到材料;第二、从阅读得到材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多积素材。第三、从媒体得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摄入的信息。
下面介绍具体运用的四种方法:
(一)引经据典、厚今薄古
引经据典,厚今薄古是两种选择作文素材的方法。引经据典就是把眼光放到古代的书
籍典故、名人著作、诗词歌赋等古代遗留下来的经典中。从中挖掘适合自己作文的素材的方法。而厚今薄古是说,要从当前的新闻热点、时代前沿、流行时尚中寻觅作文素材的方法。当然,要是将两者结合起来那么选材的范围就更广泛了。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选取经典实例
一些著名的古代历史典故、寓言故事、名人事迹、现代的一些职场故事、励志故事、“心灵鸡汤”等都可以作为选择的材料。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实例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例如有同学在写作“爱国”为主题的作文时,选取了屈原投江、岳飞抗金、文天祥就义的实例就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些实例可能是以间接引用为主,我们在转述时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意夸大和缩小,否则就会因失真实而让文章失去可信度。
2、采集时事、数据
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和人们关注的热点,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等也是写作文的
好材料。例如兰州一名考生的满分作文《再进攻一次》就选择了当时的热点“世界杯”作为写作素材,现在有人也拿“超级女生”做文章,这样的选材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和阅读兴趣。
(二)生活素材,源头活水
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们要深人生活,睁大自己的双眼.用心去搜集生活赐予我们的写作素材。
1、关注自己,叙亲历之事;关注他人,记动情之人。
每个人经历都与众不同。因此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最个性化的题材,这样的事情
也最容易抒发真情实感。对初中生来说.经历并不丰厚,所以选材的对象可以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所选的题材“车站送别”我想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但文章却感人泪下,原因就在于作者对车站送别这一场景中“父亲背影”的细致刻画。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总能写出“出彩”的文章的。
2、关注环境。绘迷人美景
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现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对人类的重
要性。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当关注自然。我们作文中可以描绘自然山水的美景;也可以写一草一木的特性,当然这也要融人自己的一些感情和思考才行。例如山西满分作文《我从生活那里学到的》就是在描绘四季美景的基础上的感悟和升华。
3、关注社会。写时事热点
新闻、时事也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中学生也要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并且能对此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也是很好的选材方法。
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应该注意三点: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作文不能照搬生活,要经过自己的加工组合,要嗣绕作文的中心去增添、取舍或改编。
2.所写材料详略要精当,重点要浓墨重泼,略点要一笔带过,不可记成流水账。
3.一定要多思考,在文章中融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看法和见解。
例如:以“生活”为话题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要求选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写作文。
(三)生熟互变,以新取胜
同样一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也不会相同,在使用熟悉的素材时,可以选择和别人不同的侧重点。从新的角度去使用人们熟悉的材料,这就是“生熟互变,以新取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翻旧出新
翻旧出新就是说。从人们都很熟悉的素材中寻找新的角度来叙述、理解和阐述。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操作:
①.变换思维。重新阐述素材。同样的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切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和结果。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上文所写的“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女娲不辞辛劳的工作;作者从中看到的是“天地本来的残缺不全”;曹雪芹则由此演绎了一部千古名著——《红楼梦》。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辨别,就一定能从熟悉的材料中找到新的东西。
②.改变视角,重新叙述素材。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视角去叙述就有不同的效果。别人从旁观者角度叙述,我们可以从参与者角度叙述;别人从人的视角去叙述,我们就可以从物的视角去叙述。记得有这样一篇文章写的是“人类观赏猴子”的事情.作者却从被观赏者——猴子的角度来叙述,同样表达了“热爱动物”的主题,一样的素材却有不一样的效果。
2、以生求新
生就是人们不熟悉的东西,“生”既可以是新发生的。也可以是古老的但很多人未知的。以生求新就是说用自己新近掌握的素材写文章,表达出自己新的看法和感受。
(四)借古讽今,故事说理
借古讽今,就是借用古代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故事、寓言成语等历史上已经有了的“意象”,进行重新组合创新,从而为我所用,为现实所用的一种选材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 借用历史典故,反映当今现实
历史典故就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或者是具体的某个名人的生活事迹。古代很多历史现象是和现代社会现实有类似点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比较和思考就一定能找它们的相似之处,就可以此展开而写文章了。如我们可以用唐代“玄武门”事件讽刺“为金钱而兄弟反目成仇”的社会现实。用“石崇王恺二人斗富”来讽刺当前一些人攀比奢侈之风。
2、改编神话传说,抨击社会弊端
神话传说在我国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我们几乎随口就能说出很多。改编神话传说要和现实结合起来,让人读着神话传说而又很快联想到当前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例如.有人改编“愚公移山”的神话,拿愚公和智叟的谈话做文章,说是他们的谈话是事先设计好的.是想引起轰动效应,从而扩大知名度以此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现在社会上的“炒作”之风,达到了抨击社会时弊的目的。
3、扩展寓言成语。影射当今世事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不少的寓言成语故事,它们虽然寓意深刻,但相对来说都比较短小,故事性差,文学性差。这正好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如果能较为细致地刻画其中的形象,增添必要的故事情节,用来影射当今的社会现实,说不定就是一篇好的作文呢!
4、择取文学故事
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故事,也可以用在作文中,不过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里面,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才行。历史留给我们的积淀是丰厚的,它成了我们写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但在运用这些材料时还应该注意两点:
①.在使用历史素材时不能无动于衷地客观叙述,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要和自己想要表现的中心结合起来。不可生搬硬套。
②.重新演绎时要合情合理,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任意所为。。
【目标测评】: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是一幅由鲜血洗涤的画面。
那是一幅由无数双手支撑起的英勇画面。
那更是一幅象征坚强与希望的画面。
永远都记得那地动山摇的那一刻,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初三学生来说,面对突然的灾难,我惊慌失措,甚至还在猜想是否是幻觉时,手已经被同学猛地一拉。便冲出了教室。楼道上黑压压的人群,还在不断左右摇摆的教学楼,让我感到巨大的恐慌。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被我碰到了,但我知道,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所在的城市虽然离震中近,但受灾并不严重。可是我的同胞是不幸的,我看到电视上那一个个生命在地震面前是多么的弱小,几分钟,就那么几分钟啊,家毁人亡……
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苍茫无助的眼神.冰冷寒骨的尸首,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惨。我心痛!我流泪!我是那么的渴望用任何方法去减少灾区同胞们的一丝痛苦!只可惜我什么也做不到。
直到后来,我又发现,我的同胞又是多么的幸运。
救援人员紧急行动,医疗队伍整装待发,救援物资立刻上路,争分夺秒,抗震救灾是全体人员共同的希望,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爱心来自五湖四海!
余震来袭,献血的人流不散:乱石横飞.救援的脚步更加坚定:我看到。长长的志愿者队伍汇成一条爱的河流,川流不息的汽车组成一条希望的彩带。
看!那是哭得多么揪心的妇女,她双腿半跪在一个尸体面前,双手不停地擦拭着尸体的手,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原来,那是她的丈夫.一个伟大无私的教师,是她的骄傲。地震时刻.是他,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个爱的天空。为四个学生送去生的希望,而自己却……
听!谁在说话?“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他只是不停地说,“我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我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支撑他活下去的愿望,就是等待一个新生命的降生。
我看见,一只从废墟中伸出来的手,沾满了灰尘,这只手被另一只手紧紧地握住.握住爱的传递,握住生的希望。
我还看见,一个年老的婆婆,蜡黄的脸上布满了沧桑,更让人惊叹的是.那双似乎遥望着远方的双眼下,晶莹透明的泪珠挂在上面,是悲伤,还是感动?
再看那里,那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小男孩.身在灾区的他也许受过伤,失去了家人。可是。他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露出坚强与敬佩.瘦如干柴的双手却有力地举起一张牌子,上面写道:你们辛苦了!
看见没有,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画面。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
此时此刻,让我们:有泪同倾,天坠同擎!
(此选自2008年四川成都一考生作文《震撼我心灵的那些画》)
(1)本文使用了哪些素材?这些素材使用是否恰当?为什么?
(2)本文在安排素材上,顺序恰当吗?如果不恰当,应该怎样来安排?
(3)请你从素材的使用角度修改这篇文章。
参考答案:
(1)本文使用的素材有:“我”在地震来临时的经历、“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地震后的情形、救援人员紧急行动、医疗队伍整装待发、救援物资立刻上路、余震中的志愿者、谭千秋的事例、陈坚的愿望、遥望着远方的老婆婆、举牌(“你们辛苦了”)的小男孩等。这些素材,具有较强的画面感,使震撼这一情感得以细化.能有力地阐释文章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选择素材过多,每个素材都是蜻蜓点水,使素材体现出来的震撼效果还不够充分。如果作者少用几个素材,而集中描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作文的效果就不同了.至少会提高一两个档次。
(2)本文由于要写的题材过多,顺序安排上略微显得凌乱。作者似乎是将能体现主题的素材随意安排下来,没有选材、用材的标准,从而使文章显得就是素材的堆砌,也影响了文章的主题的表达。文章主体部分,可以按“悲伤、英勇、坚强”的顺序重新给材料归类.调整顺序,并写好过渡句、段,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有条有理。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自己是某件事情的主角时,人们往往很主动、很投入;反之,人们的心态和做法就不相同了。这时,你是积极参与还是袖手旁观?不同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事情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对自己对别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请以“参与与旁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主题,写一篇不少于65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话题作文,话题“参与与旁观”的提出有一个前提,即“反之”(当自己不是某件事情的主角时)。因此,当自己不是某件事情的主角时,你是积极参与,还是消极旁观?二者必选其一。假如你选择积极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材:
(1)自然界
与百花相比,小草不是主角,但它积极参与,用绿色辉映艳丽的百花.才共同装点出了美好的春天。
(2)书本
陶渊明,在当时的社会中不是达官显贵,不是社会的主角。面对污浊的社会现象,他不是积极参与到改变现实的洪流中,而是消极避世,冷眼旁观。陶渊明自己是洁身自好了,可他的行为对百姓有什么作用?如果陶渊明继续作彭泽县令.他至少可以惠泽一县百姓……
(3)时事
傅彪、周星驰最初从影时。都是给人送盒饭、跑龙套的小角色,和众多的大明星相比,他们不是主角.但他们认真参与到每一部电影的拍摄中去,虚心求教,最终成为两大影视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