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古代知名度最高的13个典故

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13个典故,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

第一节 淡泊名利

1.“许由洗耳”的典故

出于汉代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以清节闻于尧。尧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玺禅为天子。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使者还,以状报尧,尧知由不可动,亦已矣。许由以使者言为不善,乃临河洗耳。樊坚见由方洗耳,问之:“耳有何垢乎?”由曰:“无垢,闻恶语耳。”坚曰:“何等语者?”由曰:“尧聘吾为天子。”坚曰:“尊位何为恶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仍劣劣为九州伍长乎?”樊坚方且饮牛,闻其言而去,耻饮于下流。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不问政治、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樊坚也隐居在这里,看到许由在洗耳朵,就询问缘由。许由就把原因告诉了他。樊坚正在让牛喝水,听了许由的话就牵着牛离开了,因为对于在下游饮水感到羞耻。

许由结志养性,优游山林,听到尧让位给自己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樊坚或巢父更以许由洗耳的水为秽浊,不愿让牛在其下游饮水。后遂以 “许由洗耳”“巢由洗耳”“巢父洗耳”“洗耳”等表示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物外;用 “巢由耳”称不能容忍身心蒙受尘俗;用“洗耳翁”“洗耳高人”等指超脱尘俗、不问世事的人;用 “幸可饮牛”指未受污染或污染未及的地方。

2.“淡泊明志”的典故

“淡泊明志”的典故出于诸葛亮五十上岁时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中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促进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在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要安静,才能是从学习中来的。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加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习。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随日月飞驰。意志也同时流逝,最后枯败,大多不接触世事,悲伤坐在家中,到时悔恨怎么来得及呢? “淡泊明志”的典故是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3.“梅妻鹤子”的典故

典故出于宋朝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据史料记载,林逋 (967—1028),字君复,浙江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 “梅妻鹤子”佳话流传。后作为典故,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情操。

第二节 报国爱国

1.“庶几无愧”的典故

典故出于《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

文天祥临刑前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朝南方跪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去收拾他的尸首,脸色像活着时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袋中有一篇赞说:“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身而取义,只有尽到义,才能达到仁。读圣贤人所著的书,所学到的就是这些道理,从今以后,心中差不多没有愧疚了。”评论说:自古以来的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不会因为成功失败、顺利或不顺利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君子称之为“仁”,因为他们的做法合乎天理,顺应人心。

文天祥抵得住利诱,不怕牺牲。“庶几无愧”为文天祥殉国自勉的话,后来常借以泛指对人或事尽到责任,于心无愧。

2.“中流击楫”的典故

典故出于《资治通鉴》卷八十八: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中流击楫”的典故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3.“鲁连蹈海”的典故

“鲁连蹈海”的典故出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令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新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现在我一见到先生的仪容相貌,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世上那些认为鲍焦 (周时隐士,嫉世愤时)是不能自我宽容而死去的人,都是错误的。现在一般人不了解鲍焦的死因,认为他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死的。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以权术驾驭臣下,像奴隶一样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

“鲁连”,即战国名士鲁仲连;“蹈海”,蹈东海而死;“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第三节 诚实诚信

1.“尾生抱柱”的典故

典故出于《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尾生迁居梁地,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被活活淹死。

“尾生抱柱”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2.“裴公还带”的典故

典故出于唐朝丁用晦 《芝田录·裴度》:唐时人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他少时游香山寺,拾得三条玉带、一条犀带。这些珍贵物品是一妇人为营救她父亲出狱特地向别人借的,不幸丢失。裴度在原地守候,果有一妇人仓皇来寻,裴度问明,将带还之。后以 “裴公还带”表示拾物不昧的优良品德。明朝沈受先《三元记·毁券》:“你的阴功比范氏麦舟,也不数裴公还带。”

第四节 坚守气节

1.“嗟来之食”的典故

典故出于《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后饿死了。

“不吃嗟来之食”表示在穷困的地步依然保持自己的气节。

2.“田方赠”的典故

“田方赠”的典故出于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裘,又担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子思拒绝,不肯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弃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

“田方赠”的典故指人穷志坚,不愿接受弃赠。

第五节 雄心壮志

1.“夸父逐日”的典故

典故出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的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 (或大海)去喝水,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

“夸父逐日”表现了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的精神。

2.“鲲鹏展翅”的典故

典故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在那很北的北面,有一片大海。海中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这个鲲很大,说不清楚有几千里。后来变成了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这个鹏很大很大,仅它的脊背,就说不清有几千里。它鼓起翅膀振翅而飞,翅膀像是遮天的乌云。这只鸟啊,在海上飞翔,是要飞到南海去。

“鲲鹏展翅”常用鲲鹏比喻一些宏伟之事,一句俗语曰:“学做鲲鹏飞万里,不做燕雀恋子巢。”“鲲鹏展翅”也指人胸有壮志,前程远大。

3.“揽辔澄清”的典故

典故出于《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县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揽辔:拉住马缰;澄清:平治天下。“揽辔澄清”的典故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