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2020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模式

文言文阅读专题

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

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万卷楼记

[元]郝经

万卷楼,顺天贾侯藏书之所也。曰“万卷”,殆不啻万焉,不啻万而曰万者,举成数也。金源氏末,天造草昧,豪杰哄起。于是拥兵者万焉,建侯者万焉,积粟帛、金具、子

女以为己有者,断阡陌、占屋宅、跨连州郡以为己业者,又各万焉。侯则独不然,息民保境, 礼贤聚书,劝学事师而已。于是取众人之所弃以为己有,河.朔.之书尽往归之,故侯之万者独书焉。乃作楼藏之。楼既成,尽以卷帙置其上,别而为九。六经则居上上,尊经也。传注则

居上中,后传也。诸子则居上下,经之余也。历代史居中上,亚六经也。杂传记居中中,次史也。诸儒史论居中下,史之余也。先正文集及诸著述居下上,经史之余也。百家众流、阴阳图籍、山经地志、方伎术数,则居下中,皆书之支流余裔.也。其法书名画,则居下下,艺成而下也。栉比鳞次,高切星汉。人之文与天文际,私家之藏,几逾秘监,故贾侯之书甲天下。方干戈坏乱,经籍委地,侯独力为捆拾,吾道赖以不亡,虽孔氏之壁、河间之府,不是过也。彼富贵者之楼,管弦樽俎,肴核几席,登览燕集之具充焉。侯之楼,则古圣今贤,大经格言,修身治世之典积焉。时顺天之治,尝最诸道,推为钜公伟人,而又乐贤下士,切切于收览遗书为志,故天下之人益以此贤侯。

侯既贮书于楼,谓其将佐曰:“昔蔡中郎书籍畀之王粲,而粲卒名世。今吾之书若是,不有所畀,适足以为蠧鱼之食,不免堕檐之讥矣。吾闻郝氏子经,嗜书力学,吾將畀之。鞅.掌.之隙,亦得窃听焉。”时,经寓居铁佛寺之南堂,坐彻明者五年矣,以书币邀致其府,于楼之侧筑堂,曰“中和”,尽以楼之书见付,使肆其观览。侯则时令讲解一编,辄曰:“吾之书有归矣,吾不为书肆矣。向吾之书贮于楼中,今则贮子之腹中。向者大圣人之道布于方策, 今则布诸子之心矣。子其摛光掲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不然,则亦蠧鱼之穴,堕檐之楼尔。子其勉之。”经再拜谢,其不克负荷,每为流涕感刻曰:

“经举家之盎缶不能购一经,故每区区晨夜叩人之门,藉书以为学。今侯以数十年之勤,数万卷之多,尽以见畀。虽侯之盛意,岂非天邪?如怠忽自弃,以多书而不能如无书之初心,

业不能勤而卒无有成,则非负侯,是负天也。复何以立于世哉!”故书侯聚书起楼及畀经为学之义以为记,以明.侯之德,且以自警,庶几终不负侯云。

(节选自《陵川集》)

[注]金源:金朝女真族发祥兴王之地,代指金朝政权。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啻万而曰万者,举成数也 成数:整数

B.皆书之支流余裔也 裔:后代

C.鞅掌之隙,亦得窃听焉 鞅掌:事务繁忙

D. 以明侯之 德 明 : 彰显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河朔:地区名,初为汉武帝在阴山、贺兰山脚下黄河草原所设的朔方郡,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泛指河套以东地区。

B.六经:孔子整理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其中《乐》已失传,其余通常称“五经”。

C.干戈:古代常用武器,“干”指防具盾牌,“戈”指类似矛的进攻性武器,故以“干戈”作兵器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孔壁:汉时,孔子旧宅被毁坏,人们在夹壁中发现《尚书》《礼记》等多种古文经传,这批文书是始皇焚书之后的文化遗存。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人之文与天文际,私家之藏,几逾秘监,故贾侯之书甲天下 。(5 分)

(2) 子其摛光掲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5 分)

8.贾侯为什么要将藏书“畀”于郝经?请简要概括。(4 分)

5.B(3 分)

6. A(3 分)

7. (1)人间书籍(高得)与天文景象(或日月星辰)交接,私人家的藏书,几乎超过了秘书监(的藏书),所以贾侯的藏书为天下第一。(5 分。“际”“私家”“逾”“甲”及语意通顺各 1 分) (2)你一定要将它们发扬光大,让我的书能实用于社会,来有益于百姓, 那么你的肚子也就成了万代的府库了。(5 分。“摛光掲耀”“俾”“济”“乃……也”判断句式及语意通顺各 1 分)

8.(1)仰慕蔡中郎畀书王粲之雅行;(2)藏书免为蠧鱼之食,免受堕檐之讥;(3)郝经嗜书力学;(4)事务繁忙之隙也可听其讲解;(5)希望藏书能用世济民。(4 分。每点 1分,答对四点即可)

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玄谟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瞀于死生而噤无一语也,必矣。

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知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薛安都之攻关、陕而胜也,鲁方平谓安都曰:“卿不进,我斩卿,我不进,卿斩我。”流血凝肘而不退,兵是以胜。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固也,张畅谓江夏王义恭曰:“若欲弃城,下官请以颈血污公马蹄。”骏听之,誓与城存亡,城是以全。由此观之,拓拔氏岂果有不可当之势哉?勇奋于生死之交,谋决于安危之顷,武帝之所以灭慕容、俘姚泓,骂姚兴而兴不敢动,夺拓拔嗣之城以济师而嗣不敢遏,亦此而已矣。皆玄谟所引以自雄者,而心妄度之,目若见之,口遂言之,反诸中而无一虚静灵通之牖,以受情势之变,而生其心。则事与谋违,仓皇失措,晋寇以屠江、淮,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易》曰:“弟子舆尸。”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王玄谟:南朝刘宋将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北伐,命王玄谟率军讨伐北魏拓拔氏。沈庆之、薛安都、武陵王刘骏等人也参与。武帝:宋文帝之父,曾两次北伐。弟子舆尸:形容大败之状。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 恃:依赖

B.则目荧而心不及动 荧:明亮

C.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固也 固:稳固

D.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 灼:明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王夫之看来,不用等老成宿将上阵,从王玄谟的言论意旨可知他没有不败的道理。

B.善于谋划的人,战前会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临战时亦注重随机应变。

C.北伐前,王玄谟在朝中大声疾呼,语惊四座,颇具气势地与江、徐等文墨之士辩论。

D.第四段引用北伐获胜的战例与王玄谟失败的事实作对比,说明拓拔氏并非不可战胜。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5分)

(2)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5分)

8.王玄谟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2)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通过文中词语理解作答。

【解答】(1)B.荧:眩惑,迷惑。译文:那么就会目眩而心无所主。

(2)C.“与江、徐等文墨之士辩论”错,是和江、徐等文墨之士相互协助地发表意见。原文“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3)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判断句;侈,多;馁,虚弱;奔,逃跑。译文:(只)用语言标榜勇气,是浮于表面的勇气,嘴上说得多而内心虚弱,遇见敌人就一定逃跑。

但,只是;犹且,仍然;戕,残害;已,停止。译文:只是废弃刑罚而不用,(他们)仍然会表达邪妄之说来欺骗后世的人们,(那么将)无休止地残害百姓。

(4)根据“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瞀于死生而噤无一语也,必矣”“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

(1)B

(2)C

(3)(只)用语言标榜勇气,是浮于表面的勇气,嘴上说得多而内心虚弱,遇见敌人就一定逃跑。

只是废弃刑罚而不用,(他们)仍然会表达邪妄之说来欺骗后世的人们,(那么将)无休止地残害百姓。

(4)王玄谟只会纸上谈兵。王玄谟为人过于虚浮。王玄谟缺少机变能力。宋文帝听信煽动北伐。

【参考译文】

王玄谟北伐必定失败(的结局),不用等待沈庆之这样的老成宿将上阵便可知道。如今在一千年以后,从他的言论意旨中去考察,就知道他没有不败的道理。文帝说:“观看王玄谟的陈词,令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坐着谈论就树立远大策略的雄心,不失败(还)等待什么呢?

战争取胜的因素,是谋略和勇气,(仅此)二者就够了。就勇气而论,在锋箭如雨、车驰骑骤的情况下,一对一作战,之后勇怯(可以)显而易见。只用语言标榜勇气,是浮于表面的勇气,嘴上说得多而内心虚弱,遇见敌人就一定逃跑。至于谋略,就是或许可以预先筹划。但预先筹划的,(也只是)军队进退的大概罢了。(如果)两军对垒而两相筹谋,采取控制要害侧击虚弱,说左打右,表面进攻暗中后退的策略,在心里(都十分)清楚明白,都不能够依赖战前制定(的策略)去为战时所用。只有在喘息之机,(趁着)或收敛、或放纵、或虚打、或实打,意念的产生,在转眼间随机应变(选择适当的战机)。(若)不能凝神聚气来在心中谋划,那么就会目眩而心无所主,争辩纷起而智慧不能决断。所以,善于谋划的人,没有(谁)能(预先)说出他的(具体)策略的。(战前)指天画地,(进行)彼此考虑,(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决定了计划,那么,临战时候的束手无策,在生死关头眼睛昏花闭口无话可说,就是必然的了。

王玄谟的勇气,(只)是大声疾呼的勇气。他的谋略,(只)是画被子摸肚皮的谋略。因此可以在战争之前,面对君主手拄笏板,掀动长髯,声音响亮惊动四周座位上的大臣们。现在也不知道他陈述的是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一从他的嘴说出,一在笔端写成,就导致了数十万人惨死在郊外的荒野里了,(更)何况又和江、徐这些写文章的人相互协助地叫喊发表意见呢!

薛安都进攻关、陕地区取得了胜利,(是因为当时)鲁方平与薛安都(立誓)说:“你不进,我杀你。我不进,你杀我。”(最后)流出鲜血凝固(在)臂肘上而没有后退,(他们的)军队因此取得了胜利。武陵王刘骏镇守彭城(非常)稳固,(是因为当时)张畅对江夏王刘义恭(发誓)说:“如果(您)打算弃城(逃跑),那么我请求用脖子上的鲜血染红您的马蹄。”刘骏赞同他的誓言,发誓与彭城同存亡,彭城因此得以保全。由此看来,北魏拓拔氏难道真的有不可阻挡的势力吗?在生死关头勇气奋发,在形势危急的瞬间决定大策,宋武帝之所以(能够)消灭慕容、俘虏姚泓,痛骂姚兴而姚兴不敢违抗,占领拓拔嗣的城池以进军而拓拔嗣不敢阻止,也是这样罢了。都是因为王玄谟(对宋武帝北伐)引以为豪,内心妄自揣测,好像亲眼所见一样,夸夸其谈北伐经略。反观其自身却没有一个心无旁念(思维)迅捷的人,来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形势与事先的谋划相违背,匆忙慌张不知所措,使敌寇进犯屠杀江淮百姓,不用等明智之人(去预测)就早已经看清楚它了。

纸上谈兵的人一定死于战争,听信这些言论而发动战争的人,一定导致他的国家灭亡。赵括使赵国灭亡的原因,景延广使晋国灭亡的原因,(都是)一样的。统治国家的君主,(应该)赶快用刑罚正法(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就)可以了。只是废弃刑罚而不用,(他们)仍然会表达邪妄之说来欺骗后世的人们,(那么将)无休止地残害百姓。《周易》中说:“弟子用战车载尸而归。”说的就是那些纸上谈兵的人。

【点评】文言文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意。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内容,能读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需逐一落实试题涉及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抗传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跟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讣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益州牧 领:兼任

B.力侔则安者制危 侔 :弱小

C.黎民未乂 乂:安定

D.谦冲如常 冲:谦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抗具有他父亲的风范。他受到孙皓的赏识,被加授为镇军大将军。他优虑国事,上疏劝谏,常夜不能寐。

B.诸将都想急于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答允。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将领们听从他的命令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

C.晋车骑将军羊祜率领军队向江陵进发。陆抗宁可放弃江陵,也要奔赴西陵,因为江陵城固兵足,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D.营都督俞赞逃跑投降杨肇,他深知陆抗军中的虚实底细。于是陆抗撤换了素质不高的夷兵,给杨肇以出其不意的一击。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4)文中陆抗认为能征服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B.侔:相等。译文:国力相等,则安定之国制服混乱之国。

(2)B.“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将领们听从他的命令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分析有误,据原文“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可知,原文是说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陆抗为了使众将信服,便听任他们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并不是将领们听从雷谭的命令去攻打一次。

(3)“徒”,只是,只不过;“末事”,非关根本之事;所先,首要考虑的事情。译文:而议论国事者所依恃的条件,只不过大江高山,这不过是守卫国家最次的条件,不是明智之人首要考虑的事情。

“遂”,于是;“诛夷”,诛杀。译文:陆抗于是攻占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

(4)相关论述在原文第二段,据原文“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可知,他听说君主德行相等,而民众多者胜过民众少者,国力相等,则安定之国制服混乱之国,所以归纳起来想要征服天下必须依据以下条件:君主要德行高尚,百姓数量要足够多,要有强盛的国力,最后还要力求国家太平、社会安定。

答案:

(1)B

(2)B

(3)而议论国事者所依恃的条件,只不过大江高山,这不过是守卫国家最次的条件,不是明智之人首要考虑的事情。

陆抗于是攻占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

(4)高尚的品德,众多的百姓,强盛的国力,社会的安定。

参考译文:

陆抗,字幼节,是孙策的外孙。陆逊死时,陆抗二十岁,被任命为建武校尉永安三年(260),被授假节职权。孙皓即位,加授陆抗镇军大将军,兼任益州牧。

陆抗听说朝廷政令多有失误之处,深为忧虑。于是上疏说:“为臣听说君主德行相等,而民众多者胜过民众少者,国力相等,则安定之国制服混乱之国,这大概是六国所以被强秦兼并,西楚所以为汉高祖打败的原因罢。如今敌国跨据四方,并非只有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只鸿沟以西的土地而已。我国外无盟国可援,内无西楚那样强大,政务缺乏生气,百姓不得安定,而议论国事者所依恃的条件,只不过大江高山,围隔着我国的疆域,这不过是守卫国家最次的条件,不是明智之人首要考虑的事情。臣下常常追忆战国各国存亡的迹象,近观刘汉王朝灭亡的征兆,考证典籍,应验实事,深夜抚枕不能入睡,面对饭菜忘记进餐。”

凤皇元年(272),西陵督步阐占据城池发动叛乱,派人前往晋国投降。陆抗听到这一消息,当日部署各军,命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直接挺进西陵,下令各军军营再加修坚固的围墙,自赤溪到故市,对内则围困步阐,对外则防止敌军,陆抗日夜催促督责,如同敌军已经来到,全军将士甚感困苦。诸将都劝谏陆抗说:“现在以三军精锐,急速进攻步阐,等到晋军救援前来,步阐一定已被攻克。何必劳累修筑围墙,让士兵和百姓困苦不堪呢?”陆抗说:“这座城池城墙坚固地势险要,城内粮草充裕,而且所修缮的防御工事和配置的防御器械,都是我以前详细规划安排的。现在我们反过来去攻打,既不能很快攻克,且北方救兵一定要赶来,敌人来后我们没有防备,则里外受敌,以什么抵抗他们呢?”诸将都想急于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答允。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陆抗为了使众将信服,便听任他们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防御围墙由是得以完工。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前向江陵进发,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说:“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有什么担忧的。假如敌人攻占江陵,也一定防守不住,我们所受损失很小。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则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奔赴西陵,何况江陵十分牢固!”当初,江陵地势平旷,道路通便,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浸没平原中心,借以阻止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羊祜想利用大堰蓄的水域,浮船运粮,扬言要毁掉大堰让步兵通行。陆抗听说,让张咸当即毁掉大堰羊祜至当阳,听说大堰已毁,乃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晋国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前至建平,荆州刺史杨肇前至西陵。陆抗命令张咸固守江陵,公安督孙遵巡视长江南岸抵御羊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抵御徐胤,陆抗亲自统率三军,凭借军营围墙对抗杨肇。吴国将军朱齐、营都督俞赞逃跑投降杨肇。陆抗说:“俞赞是我军中的老办事人员,知道我方虚实底细的人,我常担心夷兵素不精练,如果敌人攻围,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当夜就撤换夷兵,全用吴军老将替代设防。次日,杨肇果然进攻原先夷兵的防守处,陆抗下令守军反击,箭石如雨下,杨肇兵卒死伤累累。杨肇到达西陵后一个多月,无计可施而连夜逃遁。陆抗打算追击他,又担心步阐积蓄全力伺机出兵进击吴军要害之处,兵力不够分配,于是告诫将士,只击鼓作出要追击的样子。杨肇的军队颇为恐惧,全都抛盔弃甲争相逃命,陆抗派轻装的部队随后追赶,杨肇被打得大败,羊祜等都率军撤走。陆抗于是攻占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陆抗修治西陵城墙和防御工事,还军东归乐乡,脸上毫无骄矜之色,谦逊如常,所以深得将士衷心拥戴。

评论说:刘备称雄天下,为世人所害怕,陆逊年轻力壮,还没有什么威名,刘备想打败他,往往是不得志,不能够成功。世人奇于陆逊的谋略,又感叹孙权的识才之能,所以才能成大事。而陆逊忠心之至,担忧国家而为国殉身,是社稷之臣也。陆抗忠贞诚信有谋略才干,完全具有父辈的风范,世世代代称誉他,认为他具备父亲的才干而稍小而已,可说是能完成前辈事业的人啊!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科举之文,不徇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致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恨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后藏:西藏旧分四部:康、卫、藏、阿里。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里:指居民居住的单位。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为人敦行谊 敦:注重

B.不徇俗好 徇:曲从

C.虽劳而必致其力 致:获得

D.是吾恨也 恨:遗憾

6.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7.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8.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请概括。(4分)

5.C(致:献出)

6.D(“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理解有误,应为“上司也非常看重他”。)

7.(1)人们观察他的言行恭敬谨慎有礼节,就知道他的学识精深;读他的文章,淡泊平稳而有规则,也就知道他一定是君子。(“恭饬”、“邃”、“冲夷和易”、“体”、语意通顺各1分,共5分)

(2)鲁九皋自己保持廉洁的操守,又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严厉制止侵贪掠夺,百姓得到许多好处,因而乐意承担徭役。(“持”、定语后置句、“已”、“侵蠹”、“便”1分,共5分)

8.对后藏用兵,徭役繁多。吏贪民困。儒者从政难有作为。世人认为古文无用。(每点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君名九皋,字絮非,是建昌府新城鲁家人。祖父名宁,康熙庚午年间的举人,担任内阁中书。父亲名淮,是当年的贡生,后来成为庐陵县学官。

君为人注重品行道义,重视准则,而且擅长写文章。人们观察鲁九皋的言行恭敬谨慎有礼节,就知道他的学识精深;读他的文章,淡泊平稳而有章法,也就知道他一定是君子。鲁九皋曾经越过山岭到建宁县,拜谒朱梅崖,学习其写古文的方法。天下如果是有名声的学者,他一定会虚心前往而求得长进。即使像我这样浅薄的人,他也曾渡江到怀宁,拜见我向我请教。他的古文虽然师从朱梅崖,但却把自己的心得加入,他提出的主张尤其公正。他居乡期间,把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并且让陈用光前来拜访我。新城在数年间古文之学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他写作时文,不曲从世俗的爱好,他把古文之法,推广开来让更多人采用。有人认为这不利于科举考试,他说:“得失,本就是命中注定。”

鲁九皋最终在乾隆庚寅年间考中举人,在辛卯年间的恩科中考中进士。归乡十多年,侍奉赡养祖母和父亲,就更加致力于学问,而且能从事情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使亲族乡里百姓获利,即使他自己贫穷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财物,即使他自己很辛劳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到为祖母和父亲送终,才出仕做官。当时我听到消息,就寄信规劝他,说:“现在做县令很难有所作为,而且您是儒者,委屈自己的才能而用(做官),大概不合适。”然而他竟然去吏部请求应选官职,得到山西夏县县令的职位。夏县正处于驿道,当时又正值朝廷对后藏用兵,为朝廷送信的人来往每日不绝。夏县以前分二十多里,县中各里按照次序出钱出力,这就是里差。官吏通过各项徭役获得利益,却导致百姓处境很艰难。鲁九皋自己保持廉洁的操守,又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严厉制止侵贪掠夺,百姓得到许多好处,因而乐意承担徭役。他却还感叹说:“我不能完全撤除各里的徭役,这是我的道憾啊!”他见百姓时,总是和蔼可亲地用道理教导他们何去何从,从不表现出官吏威严的样子,百姓也很乐意听他教导。因此夏县就称为安定之县,上级官吏也非常看重他。我听说后,就责备自己之前了解他太少了,原来没有能完全了解他的才学啊。然而他也因此积劳成疾,在夏县共任职两期,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死于任上,年六十三。

某年某月,鲁九皋的儿子鲁嗣光和外甥陈用光,都写信给我请求我为鲁九皋写铭文。铭文是:

谁说儒者不能治理繁杂寻常的事务?谁说学习古文不能写作时文?鲁九皋是多么美好的人啊!他的行为总是希望合乎规矩。他的文章立足于典雅。最后在夏县建立了功德,而士人得以兴起于门下。他生前就有美好的声誉,他死后也有继承其事业的人,他被安葬在这片土地。

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索额图,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索尼第二子。初授侍卫,自三等洊升一等。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八年五月,自请解任效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及鳌拜获罪,大学士班布尔善坐党诛,授索额图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九年,改保和殿大学士。十一年,世祖实录成,加太子太傅。

索额图权势日盛。会地震,左都御史魏象枢入对,陈索额图怙权贪纵状,请严谴。上曰:“修省当自朕始!”翌日,召索额图及诸大臣谕曰:“兹遘地震,朕反躬修省。尔等亦宜洗涤肺肠,公忠自矢。自任用后,诸臣家计颇皆饶裕,乃朋比徇私,益加贪黩。若事情发觉,国法具在,决不尔贷!”

十九年八月,以病乞解任,上优旨奖其“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改命为内大臣。寻授议政大臣。先是索额图兄噶布拉,以册谥孝诚仁皇后推恩所生,封一等公;弟心裕,袭索尼初封一等伯;法保,袭索尼加封一等公。二十九年,上以裕亲王福全为大将军,击噶尔丹,命索额图将盛京、吉林、科尔沁兵会於巴林,败噶尔丹於乌阑布通。以不穷追,镌四级。三十五年,从上亲征,率八旗前锋、察哈尔四旗及汉军绿旗兵前行,并命督火器营。大将军费扬古自西路抵图拉。上驻克鲁伦河,噶尔丹遁走。费扬古截击之於昭莫多,大败其众。三十六年,上还幸宁夏,命索额图督水驿,会噶尔丹死。叙功,复前所镌级。四十年九月,以老乞休。

索额图事皇太子谨,皇太子渐失上意。四十二年五月,上命执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仍谕满洲人与偶有来往者,汉官与交结者,皆贷不问。寻索额图死于幽所。

后数年,皇太子以狂疾废,上宣谕罪状,谓:“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令朕戒慎不宁。”并按诛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他日,上谓廷臣曰:“昔索额图怀私,倡议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於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节选自《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学士班布尔善坐党诛 坐:因……犯罪

B. 国法具在,决不尔贷 贷:宽恕

C. 以不穷追,镌四级 镌:降级

D. 并按诛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 按:依律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太子太傅是太子的老师,商周两代就已有此官称,沿用至明清。索额图加太子太傅是皇家的殊遇,却也为其惨淡收场埋下祸根。

B.“孝诚仁”是康熙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的谥号,其中“孝诚”是赫舍里氏的独谥,而“仁”是康熙的帝谥。

C.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年,清朝沿置,专门负责惩治犯错获罪的宗室子弟。索额图是康熙的姻亲,所以获罪后交宗人府拘禁。

D.吏部、刑部均属六部。吏部掌品秩铨选、考课黜陟、封授策赏、定籍终制之权;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刑名审核。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左都御史魏象枢入对,陈索额图怙权贪纵状,请严谴。

上优旨奖其“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

以册谥孝诚仁皇后推恩所生,封一等公。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康熙称“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的原由。(4分)

D。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理解 B”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指导】语境中文言实词解义要关注四项内容:词性、字形、搭配、合理。同时要加强常用实词解义的积累和填充训练,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和成语(熟语)。

【试题详解】A项多次出现在文言材料中,要注意积累;B项中的“贷”取“严惩不贷”中“贷”义;C项“镌”与“四级”相搭配,根据下文“叙功,复前所镌级”,可知其义;D项“按诛”一词出现于《五人墓碑记》中,是“追究,查办”的意思。

C。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理解 B”中“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考点指导】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试题详解】C项中“专门”一词缩小了宗人府的职能范围。宗人府是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除“惩治犯错获罪的宗室子弟”外,还负责登记宗室户口、记录皇室宗亲的晋升贬黜以及爵位的传承、操办皇室宴会和重大活动的典礼、教育和管束宗室子弟。

恰巧发生地震,左都御史魏象枢入朝上奏,陈述索额图依仗权势贪婪放纵的罪过,请求严厉治罪。

皇上下优待的诏命,表彰他“勤勉机敏,干练通达,用兵以来,能够根据情势(机宜)辅佐规划(赞画)”。

因为是被册谥的孝诚仁皇后的父亲,所以被封为一等公。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理解 B”中“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考点指导】立足语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要强化采分点意识。

【试题详解】会,对,怙,状,谴;优旨,奖,练,赞画,机宜;册谥(被动),所生,封(被动)。(每点1分)

怀私欲,惑太子;(2分)结党专权,谋逆。(2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分析综合 C”中“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指导】根据题干要求,在相关的文段内,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

【试题详解】本题对应第2段,主要信息句“陈索额图怙权贪纵状”“朋比徇私,益加贪黩”;对应第5段,主要信息句“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昔索额图怀私,倡议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关键词“怙权贪纵”“朋比徇私”“谋大事”“怀私”“倡议太子”。

【参考译文】

索额图,赫家里氏,满族正黄旗人,索尼的第二个儿子。起初任侍卫,从三等再次(洊,jiàn)升一等。康熙七年,任命吏部侍郎。八年五月,自己请求解除职务回到康熙身边,又担任一等侍卫。等到鳌授被判有罪,大学士班布尔善因为是鳌拜的同党被杀,(皇帝)授予索额图国史院大学士的职位,同时担任佐领。康熙九年,改任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十一年,《世祖实录》编成,索额图加封太子太傅。

索额图权势日盛。恰巧发生地震,左都御史魏象枢入朝上奏,陈述索额图依仗权势贪婪放纵的罪过,请求严厉治罪。皇帝说:“反省应当从我开始!”第二天,召见索额图和各位大臣说:“这次遭遇(遘,gòu)地震,我反思自省。你们也应该彻底反省,尽忠以公,立志不移。你们自从被任用后,你们的家庭条件都十分富饶宽裕,于是就相互勾结,徇私枉法,越来越贪婪。如果情况败露,国家法律都在,决不宽恕你们!”

康熙十九年八月,索额图因病请求解除职务,皇上下优待的诏命,表彰他“勤勉机敏,干练通达,用兵以来,能够根据情势(机宜)辅佐规划(赞画)”,改任命为内大臣。不久授任议政大臣。在这之前,索额图哥哥噶布拉,因为是被册谥的孝诚仁皇后的父亲,所以被封为一等公;弟弟心裕,承袭索尼当初册封的一等伯;法保,承袭索尼加封的一等公。康熙二十五年,索额图被授任为侍卫内大臣。康熙二十九年,皇帝任命刘裕亲自王福全为大将军,攻打噶尔丹,命令索额图率领盛京、吉林、科尔沁军队聚集到巴林,在乌阑布通打败噶尔丹。因为没有连续追击,降四级。康熙三十五年,索额图跟从皇上亲征,率领八旗先锋、察哈尔四旗和汉军绿旗军队前行,皇帝命他监督指挥火器营。大将军费扬古从西路抵达图拉。皇帝驻扎在克鲁伦河,噶尔丹逃跑。费扬古在昭莫多截断攻击他,大败敌军。康熙三十六年,皇上返回到宁夏,让索额图督水驿,恰逢噶尔丹死了。记录他的功劳,恢复以前所降的级别。康熙四十年九月,因为年老请辞官。

索额图侍奉皇太子殷勤(同“勤”),皇太子渐渐失去皇帝的心意,康熙四十一年,皇帝经过黄河到达德州,皇太子生病了,皇帝召见索额图从京师到德州侍疾。在一个多月,皇太子痊愈,回到京城。这一年,心裕因为虐待死了家中仆人被剥夺官职。康熙四十二年五月,皇上命令捉拿索额图,交给宗人府拘禁。江潢因为家里有索额图私信,被关进刑部处死。皇帝仍下诏对满洲人与索尔图有来往的人,汉官与他结交的人,都免于问责。不久索额图死在幽所。

几年后,皇太子因为癫狂病被废,皇帝陈述了他的罪状,说:“索额图帮助允礽暗中谋逆,我知道这件事情,将索额图处死。现在允礽想为索额图报仇,让我警惕而审慎,不得安宁。”并追究处死索额图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好。有一天,皇上对大臣说:“从前索额图怀有私心,提倡皇太子穿只有皇帝才能穿的明黄龙袍,所有的礼仪规格都差不多与朕相似。(皇太子)骄奢放纵的迹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索额图实在是我康熙王朝的第一罪人啊!”

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上 苏 子 瞻 书

黄庭坚

书曰:“庭坚齿少且贱,又不肖,无一可以事君子,故尝望见眉宇于众人之中,而终不得备使令于前后。

伏惟阁下学问文章,度越前辈;大雅岂弟,博约后来。立朝以直言见排拫,补君辄上课最,可谓声实相当,内外称职。凡此数者,在人为难兼,而阁下所蕴,海涵地负,此特所见于一州一国者耳。惟阁下之渊源如此,而晚学之士不顾亲炙光烈,以增益其所不能,则非人之情也。使有之,彼非用心于富贵荣辱,顾日暮计功,道不同不相为谋;则浅陋自是,无好学之志,“訑訑予既已知之”者耳。

庭坚天幸,早岁闻于父兄师友,已立乎二累之外;独未尝得望履幕下,以齿少且贱,又不肖耳。知学以来,又为禄仕所縻,闻阁下之风,乐承教而未尝得者也。今日窃食于魏,会阁下开幕府在彭门,传音相闻,阁下又不亦未尝及门,过誉斗筲,使有黄钟大吕之重。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书于下执事。

夫以少事长,士交于大夫,不肖承贤,理故有数,似不当如此。恭惟古之贤者,有以国士期人,略去势位,许通书者,故窃取焉。非阁下之岂弟素处,何特不可,直不敢也。仰冀知察,故又作《古风》诗二章,赋诸从者。《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心之所期,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不得于今人,故求之古人中耳。与我并时而能获我心,思见之心,宜如何哉!《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写矣。”今则未见,而写我心矣!

气候暄冷失宜,不审何如?伏祈为道自重。

【注】斗筲:浅薄。《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补君辄上课最 课:考核

B.海涵地负 涵:包容

C.又为禄仕所縻 縻:消耗

D.仰冀知察 察:知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黄庭坚比苏轼年轻,他素来仰慕苏轼的才华,但苏轼并不知晓熟悉黄庭坚其人。

B.这封信先直接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称赞苏轼声名与实际相符,才能与职位相称。

C.黄庭坚将自己想与苏轼交往的请求,放在情与理、古与今的分析比较中,情真语殷。

D.黄庭坚这封信表达真诚,既不失礼,又能得体,不伤自尊,毫无卑微之气。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伏惟阁下学问文章,度越前辈;大雅岂弟,博约后来。

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书于下执事。

8.请简要概括黄庭坚上书苏子瞻的原因。(4分)

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郭林宗闻而让蕃 让:责备

B.请署功曹 署:代理

C.滂后事释 释:释放

D.犹以利刃齿腐朽 齿:割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

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 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 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8. 请根据文章二三两段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的特点。(4分)

5.C 解析:释:解除、查清

6.C 解析:文中“寝而不召”的意思是“范滂把宗资用李颂为吏这件事压下去了,不召

见李颂”。

7.(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读(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呢!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为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格”“成”“去就”“得无……邪”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过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恨”“既”“令”“寿考”各1分,句意通顺1分)

8.与同僚相处,耿直自尊;不畏豪强,揭发佞吏;志不能伸,率性辞官;不徇私情,严整疾恶。(每点1分)

【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

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云峰胡先生文集序

[明]陈音

自孟氏没,儒道不明于天下,久矣!幸而有宋周、程、张、朱诸大儒继出,著书立言,以阐斯道之秘,然后道明而人知所向。自是传朱子之学者,又发挥其微词奥义,俾曲畅旁通,而古圣贤立教之旨,益以大明于世,若云峰胡先生其一焉。

先生讳炳文,字仲虎,世居新安之婺源。其学以博闻实践为要,其论议皆本于天衷民彝,其文章则如布帛菽粟之不可无,四方高第,云集于其门。时其族子淀请于朝为建明经书院,且有捐田养士之助。先生八十四卒,赐谥文通。所著《易通》《四书通》《感兴诗》及《纯正蒙求》诸书,皆已梓行于世,而后学宗之。太宗文皇帝笃意儒术,尝命儒臣博采诸儒要论,而云峰立论之见采者居多。向使先生获际斯时,其道必大行于世,惜乎!

丁宋元之交,位不昌而泽不流也。然道充自贵,言在永传,亦岂以大行穷居有所加损哉?世更兵燹,书院榛芜,云峰文集散逸无存,七世孙用光刻志搜辑,恒以未全复为憾。成化辛丑,用光之子乡贡进士濬,乃以书院颠末,白于提学侍御娄君克让、巡抚侍御胡君源梁,檄有司为之重建,焕然维新,又博访遗文,得倍增于旧。姑分为前后二编,谨录于册,其所未得者,尚力求而有待焉。成化丁未,东莱蓝君文绣以进士来宰婺源,德政宜民,间尝披阅是文,三复潜玩,遂命工锓梓,以广其传,而属序于予!

先生之文一本于吾儒之道,可以淑人心、扶世教。逸于昔而得于今,实来学之所共幸,匪直胡氏子孙之私庆云尔。予末学浅陋,不克敷张万一,特序是文,散逸复得之由,俾后人有所考证。若夫娄君、胡君之为,台宪蓝君之为,守令用光父子之为,人后皆能知所重,而力于当为,足以为天下后世劝,是亦不可以不书。

(选自《云峰胡先生文集》)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皆已梓行于世 梓:刊印

B. 姑分为前后二编 姑:暂且

C. 向使先生获际斯时 向:如果

D. 足以为天下后世劝 劝:勉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孟子去世后,儒家学说一度不受世人重视,宋代理学家们著书立说,使儒家学说得以再次显扬于天下。

B. 作者对胡云峰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还肯定了娄克让、胡源梁、蓝文绣这些人士和胡用光父子的努力。

C. 胡云峰广纳前来求学的学子,胡淀向朝廷请求为他修建明经书院,朝廷同意了,然后胡云峰捐献田地供养他们。

D. 胡云峰生逢乱世,学说未得到广泛传播,文集散失殆尽,胡用光因未能将文章搜集齐深感遗憾。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世更兵燹,书院榛芜,云峰文集散逸无存,七世孙用光刻志搜辑,恒以未全复为憾。(5分)

(2)予末学浅陋,不克敷张万一,特序是文,散逸复得之由,俾后人有所考证。(5分)

8.请简要概括胡炳文的学说的特点。(4分)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2)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通过文中语句理解作答。

【解答】(1)C.向:以前。译文:假设先生恰遇这样的好时期。

(2)C.“并捐献田地供养他们”理解错误。根据“时其族子淀请于朝为建明经书院,且有捐田养士之助”文意,是胡淀捐献田地供养学子。

(3)兵燹,战乱不断;榛芜,荒芜;散逸,散落;搜辑,搜集整理;恒,常常。译文:世道变化,战乱不断,书院荒芜,云峰文集散落丢失得荡然无存,七世孙胡用光专心搜集整理,常常因为没能全部搜集而感到遗憾。

敷,表达;序,写序文;散逸,散失;由,原因;俾,使。译文:我学识浅陋,不能表达他文章精髓的万分之一,特意写下这篇序文,记录这些文章散失而复得的原因,使后人有考证的依据。

(4)根据“先生之文一本于吾儒之道,可以淑人心、扶世教”“姑分为前后二编,谨录于册,其所未得者”“自是传朱子之学者,又发挥其微词奥义,俾曲畅旁通,而古圣贤立教之旨,益以大明于世,若云峰胡先生其一焉”“其学以博闻实践为要,其论议皆本于天衷民彝,其文章则如布帛菽粟之不可无”可概括为四点。

答案:

(1)C

(2)C

(3)世道变化,战乱不断,书院荒芜,云峰文集散落丢失得荡然无存,七世孙胡用光专心搜集整理,常常因为没能全部搜集而感到遗憾。

我学识浅陋,不能表达他文章精髓的万分之一,特意写下这篇序文,记录这些文章散失而复得的原因,使后人有考证的依据。

(4)思想都源于儒家学说。阐述朱熹的学说,使朱熹的学说畅达通晓。以见闻广博、注重实践为要旨。以上天的善意和人伦准则为依据,可以使人心向善、帮扶教化。

参考译文:

自从孟子去世,儒家学说不显扬于天下已经很久了!幸好有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几位大师相继出现,他们著书立说,来阐发儒家学说的奥秘,这样一来,儒家学说得以显扬,人们也明确了行为的方向。从此传承朱熹学说的人,又揭示他精微的言辞中包含的深刻的道理,使学说畅达通晓,古代圣贤创立学说的宗旨更好地昭显于世。像胡云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胡先生名炳文,字仲虎,世世代代居住在新安的婺源。他的学说以见闻广博注重实践为要旨,他阐发的议论都以上天的善意和人伦准则为依据,他的文章就像衣服粮食一样不可或缺,四面八方品学优秀的学子像云彩一样聚集到他的门下。当时,他同族兄弟的儿子胡淀向朝廷请求为胡先生修建明经书院,而且捐献田产供养士人。胡先生八十四岁时去世,被赐谥号“文通”。他撰写的《易通》《四书通》《感兴诗》及《纯正蒙求》等书,都已经刊印并流行于世,后进的读书人尊奉它们。太宗文皇帝重视儒家学术,曾经命令儒臣广泛采纳各位儒学家的重要言论,而云峰先生的言论被采纳的较多。假设先生恰遇这样的好时期,他的学说一定能在世上大为流传,真是可惜啊!

时逢宋元交替之际,先生的学界地位未得到彰显,遗风未得到流布发扬。但是,他的学术一定会得到尊崇,他的文章也一定会被永远传承,哪会因为得志或困顿而有所增减呢?世道变化,战乱不断,书院荒芜,云峰文集散落丢失得荡然无存,七世孙胡用光专心搜集整理,常常因为没能全部搜集而感到遗憾。成化辛丑年间,胡用光的儿子乡贡进士胡濬就把书院的历史告诉了提学侍御娄克让先生和巡抚侍御胡源梁先生,官府发文书要求相关官员为胡先生重建书院,使书院焕然一新,胡濬又广泛访求散失的文章,找到了比先前多一倍的文章。暂且把它们分为前后两部分,恭谨地抄录成册,其他还没有搜集到的文章,还需努力寻求而有所期待。成化丁未年间,东莱的蓝文绣先生凭借进士的身份来婺源做县宰,实行的政治措施使百姓安定,曾趁空闲时间披阅这些文章,反复研读深入玩味,于是让人刻板印刷,来使它扩大传播,并且嘱托我为文集作序。

胡先生文章的思想全都来源于我们的儒家之道,可以使人心向善、帮扶教化。胡先生的文章先前散失而今又重新找到,实在是后来的学者共同的荣幸,并不只是胡氏子孙私下值得庆幸的。我学识浅陋,不能表达他文章精髓的万分之一,特意写下这篇序文,记录这些文章散失而复得的原因,使后人有考证的依据。至于娄克让先生、胡源梁先生的努力,台宪蓝文绣先生的努力,守令胡用光父子的努力,人们今后都会明白其重要性,他们努力做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情,足以勉励天下后世人,这也是不能不记录的。

【点评】文言文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意。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内容,能读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需逐一落实试题涉及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

二、文言文阅读(20分)(出题:曹春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 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 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皆不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 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 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 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为御史唐所构 构:图谋 B.载欲有所壅蔽 壅:蒙蔽

C.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 垂:接近 D.闻其烈足以感人 烈:忠烈事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和常山太守 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说是 表达了颜公的心志。

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后悔的人是 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孔子厌恶那些浅陋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而 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

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5分)

(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5 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4分)

【分析】(5)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8)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解答】(5)A.构:陷害。译文: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

(6)B.“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错误,据原文“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可知,原意是二人都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7)“陷”,攻陷;“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卒”,最终;“缢”,用绳子勒。译文: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终还是将颜公勒死了。

“祠”,名词活用为动词,建祠堂;“风”,教化、感化;“为”,做;“是”,这。译文: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没有规定的事,这是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8)据原文“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可知,他预料到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可见其目光长远;据原文“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可知,他多次直谏,可见其忠诚正直;据原文“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可知,他笃信大道;据原文“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可知,他功业卓著。

答案:

(5)A

(6)B

(7)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终还是将颜公勒死了。

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 令没有规定的事,这是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8)目光长远、忠诚正直、笃信大道、功业赫赫。

参考译文: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肃宗在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李辅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即遭到贬斥。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张。又当即遭到贬斥。杨炎、卢杞和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所为,接连眨斥他,还不满意。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这时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

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天下太平。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挫败了敌军的攻势。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当颜公大开土门要塞时,当天归附他的就有十七个郡,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由此看来,只要顺应形势并有诚心,天下人都会服从他。从此以后一直到颜公死去。将近三十年,小人连续执政,天下日趋混乱,大盗接连不断地起来谋反,天子常常外出避难。唐朝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丟官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至于刚超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颜公。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佛教的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于天性如此吧。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这样,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遭贬受害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

已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世俗,难道可以吗?所以孔子厌恶那些鄙陋浅薄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像是颜公(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吗?

宋仁宗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知州聂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苏州林慥,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念他。祠堂建成后,两人来拜访我,并对我说:“希望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我认为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但人们对颜公的向往之情难以表达,如果没有祠堂就不能尽情地表达他们的仰慕之情了。光听到他的忠烈事迹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到他的祠堂拜祭,亲身感受他的熏陶呢?现在州县的政事,凡不属于法令规定的,世人一般就不再提及了。唯独 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