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2020年中考作文模拟题目及范文:《读书与行路》

2020年中考作文模拟题目及范文:《读书与行路》,以读书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题目

作文真题

书,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进步的阶梯。路,每个人脚下都有,沿着这条路走向成功。但究竟是“读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还是“行路万里”后再回过头来博览群书?这需要思考。

请你以“读书与行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优秀作文

读书与行路

书,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进步的阶梯。路,每个人脚下都有,沿着这条路走向成功。但究竟是“读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还是“行路万里”后再回过头来博览群书?这需要思考。

书籍,心灵之药也。一本好书可以伴人一生,博览群书更是可以让人不俗于世,“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无论怎样装饰打扮都无法让人觉得高贵典雅,正如俗话所说:有长相没气质。气质从何而来?即从书中来也。也有一些人不用修饰也能现其雍容华贵,可见书的魅力有多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在革新当今知识和提升人们道德上起到了不少作用。书是一种粮食,精神粮食。米饭吃多了会撑,山珍海味尝久了会腻,但书却不会。无论品多少都不会腻,像一杯清茶反而越品越觉其甘洌醇香。

不过,但凡事物都有其负面性,书也不例外。

书的产生来源于文明,而文明又产自人类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所以不是每一种思想都能被大众所肯定和传承。同样,不是每一种思想都正确,而这时检验之,则需要另外一种方式——行路。

行万里路,方可知文化的差异,方可感觉到各种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这些则是书无法带给我们的。

我自幼就游历过一些地方,不说多吧,但也算是大开眼界。了解到许多的风土人情,粗犷的,柔美的;简单的,奢华的。领略过现代都市的高端大气,观赏过名山秀峰的重峦叠翠,感受过江南水乡的优雅端庄,惊叹过茫茫沙漠的一望无垠……这些无不使我感觉到自然所焕发出来的无穷魅力,和人类创造力的伟大。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的,智慧是人创造的。李白游历大江南北才作得名篇万千;徐霞客不畏险阻翻山越岭,才留下游记以示后人。书是前人编纂的,是获得知识的良好途径,但要是想获得新的发现,你就要自己去开辟道路。因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未必句句都是真谛,自己去辨别的,去感受的,方可永存心间。书能给人以幻想,而实践能给人以理想。理想是一座堡垒,努力就可以达到;幻想是一串泡沫,阳光一晒就荡然无存。理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幻想等不起时间的折磨。

所以说,书带给我们的是一次的心灵之旅,而行路则能带给我们人生的教益。但只读书不行路是迂腐,只行路不读书是盲目。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带上你的书,准备好你的行囊,一边行路,一边阅读,让阅读丰富你的思想,让行路打开你的眼界。

读书不止,行路不停,若你要问,路在何方?答曰:路在你我脚下。

初三:郭域元

读书与行路

是否有黑暗阻挡你前行的道路?是否有浓雾扰乱你的心弦?是否有时候明亮会误导你的抉择?

有人会说,读书与行路有什么关系?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读书的过程不好似一段了旅途吗?优美的地方我们也都会驻足观赏,细细评味。读万卷不也像阅人无数吗?每本书都有它的精炼之所在,值得我们慢慢揣摩。每卷书不都仿佛是一位名师吗?默默的指引我们迷失的道路。不管读书像上面,我们都必须是自己领悟。

作为学生,我想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教科书了,再而就是看电子书。但其实,看电子书没有纸质书的印象深。尽管有些软件有做笔记的功能,但是我还是呼吁大家多读纸质书。别让我们遗忘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个——印刷术和造纸术。在创新的同时也要继承之前的优良传统不是吗?

古人有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就是,当我们用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读书少了。的确,平时我们真的没有几个人坚持每个月看一本课外书,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沉重的学习压力已经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我们的错就是没有好好的合理利用时间。

读书是一种经历也是一段旅途。老师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年少与否,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我们学会自己慢慢领悟,才能真正悟到人生的真谛。

如果你在黑暗中迷茫,那就通过读书去找寻光明的道路;如果被扰乱心弦,那就让读书来使你镇定自若;如果明亮误导你的抉择,那就让读书充当你的指南针。愿你们享受这一旅途,祝君一路顺风!

初三:秋晓

读书与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出于明朝画家书法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其意是: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之于脑海;“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这两句原意是说将心中那种世俗的污浊之气排净了,自然在心中就有了那些画中的丘壑。“立成鄄鄂”意思是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佳作,实际上鄄是指山东鄄城,位于菏泽地区,以前是一处风景极佳之地,鄂是指鄂州,中国的风景胜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谈绘画理论的两句话被人们借用过来,专指变为泛指。引伸为读万卷书,是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人类一直把读书作为一个人修养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人们完善、塑造、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生活中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人的命运有了根本性改变的故事也比比皆是。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民族的读书水平。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读书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

这里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通过行路的实践来补其不足。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有没有区别?

如果单纯论哪个重要,显然“行万里路”要比“读万卷书”切身的多。但如果试想一下:一个人一点书不读,只行万里路,一样有所缺失。

我们知道,读书能够使人增长很多知识,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读万卷书”必须“行万里路”,要走出去亲自看一看,用体验去加深理解,如果只读书不行路,就好比吃多了饭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浪费,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中的检验,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

“行路”也是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行路”的目的是为了开阔眼界,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行万里路,能够拓展视野,增加见闻,开阔心胸,获得知识。古今中外对此的例证不需列举。我们现在说的行万里路,不是去游,而是去实践,实践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句。它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