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2020高考作文模拟题导写:感知自然需躬行

2020高考作文模拟题导写:感知自然需躬行,感知自然什么意思

转自:公众号作文素材天天读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初夏夜晚,灯火通明,突然飞来一只大飞蛾,女生尖叫躲闪,男生拿书来驱赶,宁静的教室里喧腾起来。班主任进来,一伸手抓住飞蛾,全班一阵惊呼。班主任说:“瞧你们这点出息,一只飞蛾,至于吓成这样?我们小时候把虫子当玩具,天牛、蚂蚱、蜻蜓、螳螂、蚂蚁、知了、毛毛虫甚至屎壳郎,什么没玩过?你们是被关在笼子里长大的,和大自然太疏远了。”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有三层内容:宁静的教室中一只大飞蛾引发男女生喧腾,全班惊呼班主任手抓飞蛾,当今学生和大自然太疏远了。考生应以此作为引发论点、联想思考的基点。

2.立意限制。材料展示的是班主任(我们)那一代人与青年一代人(你们)与自然的关系,“一只大飞蛾”就让“女生尖叫躲闪,男生拿书来驱赶”,在与班主任“一伸手抓住飞蛾”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人肯定的是班主任。由果溯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班主任的话便揭示了原因,这是审题立意的重点。审题立意时,考生应侧重这一点进行联想和思考,如果侧重前两句的内容来立意则为跑题。例如:只重第一句,写成“不要大惊小怪,要安静学习”;只重第二句,写成“惊叹班主任的驱虫能力及实践经验”“勇敢面对突发事件”等,均是偏离了材料意图的立意方向。

3.思维限制。“你们是被关在笼子里长大的,和大自然太疏远了。”关键词是“被”与“疏远”。“和大自然太疏远了”不是学生的主观愿望,是“被动的”。因此,考生可思考“被疏远”的原因,而不能单纯批判学生的井底之蛙、闭目塞听等表现。另外,“笼子”有深意,可理解为“应试教育”“被宠爱”等。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本文可写“与大自然疏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走近、感知、认识自然”的办法。立意时,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一是科技原因,解决办法是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出书斋,亲近大自然;二是自身原因,解决办法是勤于质疑自然现象、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素养等;三是学校原因,解决办法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进行,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多亲近、感知大自然等;四是社会原因,解决办法是营造不只重视文凭更重视实践能力的氛围等;五是政策原因,解决办法是国家层面应大力弘扬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英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亲近、了解、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奥秘等。这些都为考生构思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2.构思和选材是开放的。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材,只要能围绕“与大自然疏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走近、感知、认识自然”的办法即可;行文中可以自由安排文章结构,比如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去行文。

由于材料提供的是班主任和学生两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比性材料,考生在写作时也可考虑对比手法的运用。

3.文体是自由的。选择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文体均可。

解题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应思考其中的对比性因素和因果性因素,从而把“你们是被关在笼子里长大的,和大自然太疏远了”这句话当作审题立意的关键句。要能分析出“和大自然太疏远了”不是学生的主观愿望,而是“被动的”;也要思考“疏远”的原因,努力变被动为主动,提出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来。

结合材料中的前两句话,可考虑用对比法来构思:班主任那一代人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我们青年一代也要努力亲近大自然并积极实践,锻造高强本领。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宠爱太近,自然太远。

2.科技太亲,自然太疏。

3.热爱生活,亲近自然。

4.感知自然需躬行。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自然需躬行!

6.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出书斋,亲近大自然。

偏题立意:

1.不怕外界干扰,安静学习,走向成功。

2.小小飞蛾何所惧!

3.勇敢面对突发事件。

4.有知者“无畏”。

(以上四点均断章取义,忽略材料隐含的对比和因果关联)

5.实践出真知。

7.认清自己,成就人生

(以上两点远离材料,自为话题)

感知自然需躬行

一只突然飞来的大飞蛾竟然让教室失去安静,女生尖叫躲闪,男生如临大敌,拿书驱赶。为什么?用班主任的话说:和大自然太疏远了。感知自然需躬行!这才不至于在“大飞蛾”面前手足无措。

作家迟子建说:“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适时放下鼠标,离开电视,甚至暂时放下书本,躬行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近相亲。手机、电视、鼠标虽能拉近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大飞蛾”真正的模样。以亲身感知的方式走进自然,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若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你将哑口无言;当“大飞蛾”突然造访,“尖叫、躲闪”,以至“驱赶、喧腾”也就成了必然。

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出书斋,躬行大自然吧!

身处互联网时代,即便不出家门,我们也可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体验天寒地冻中鲜活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所给予的挑战的;我们可明白无边沙漠会带给探险者们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炎热空气带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干燥沙粒带给人的绝望;我们可观赏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走进、感知、认识大自然,我们才会知道飞蛾、天牛、蚂蚱、蜻蜓、螳螂、蚂蚁、知了、毛毛虫甚至屎壳郎等都是大自然美好的馈赠,了解并研究它们,你不仅能收获自身亲历的难得经验,更能感受到大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

感知自然需躬行!

当前,重视文凭、重视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现象抬头,学校、社会和家庭忽视素质教育,学生被关在笼子里长大,“与大自然疏远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社会及国家应大力弘扬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亲近、了解、感知神奇奥秘的大自然。当然,走近、感知、认识自然更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苏轼若不是亲临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李白若不是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句?一代伟人若不是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唯有躬行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之时寻得自然的真谛。

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引发了许多思考。我们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感知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