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对联10副,蕴含人生智慧
古代哲理对联10副,蕴含人生智慧,有哲理对联大全 千古绝对
转自:传物
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上联表示要有海一样的宽宏胸怀。
“海纳”,比喻容受量大,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百川”,江淮湖泽的总称。“有容乃大”,语出《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上联的意思说,海之所以浩瀚广大,在于能涵纳百川细流;人的德行要广大,也要有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宽则得众,“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有了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气度,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
下联则表明立身办事的坚定心志。下联以历经风吹雨打,雷劈电击而屹立高耸的陡峭岩壁为喻,表明要排除一切杂念,坚持正义,做一个无私无畏、刚直不阿的大丈夫。
上下联的最后一字——“大”与“刚”,来源于《孟子·公孙丑》,孟子在谈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时候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联语引用此典,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2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
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此联选自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是一副劝人淡忧愁、寻乐趣的联语。
人生在世,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往往如影随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什么呢?如宋代哲学家邵雍所云:人生尽管有许多愁,但归根结底是“人生长有两般愁,愁死愁生未易休。”在生前则愁名愁利,“或向利中穷力取,或于名上尽心求。多思惟恐晚得手,未老已闻先白头。”临死“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愁个未完。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断粞(碎米)作饭终年饱,大布裁衣称意宽。世上闲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人应该像陆游那样,适情知足,把闲愁置诸脑后。
上联说:眉上有几分愁,就去看人下棋或浅酌,也不失为消愁解闷的办法之一。世事如棋,又何必为些许小事眉头不展?“酒里遣浮世,书中见古人。”在观棋浅酌之中,能使内心的忧愁和焦虑得以宽舒和缓解。
清代何之鼎在《芥子园画谱》的序言中说:“世之所谓怡情悦性者,非一事也。或漱石枕流以为娱,或种竹莳花以自遣……所好各殊,而其为适志则一也。”适度的娱乐能放松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
下联谓心中多少乐,就用来种竹浇花。因为种竹可以却俗,浇花赏花可以解闷,净化心灵。有道是:消愁祛忧身长健;寡欲无欺心自安。
3
陶公容膝乐天命;
刘子作铭惟德馨。
此联选自安徽黟县西递村古联。
上联的“陶公”,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容膝”,是指仅能容纳双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倚着南窗寄托旷放高傲的意志,明白狭小的住处亦易安身。“乐天命”,即乐天知命。如陶公所言:“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兮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说白了,活在世上还能够有多长时间,何不随自己的心愿决定行止,还急急忙忙心神不安地去追求什么呢?还是顺应自然的运转变化,过乐天安命的生活吧。
下联的“刘子”,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作铭”,指其所作《陋室铭》。馨,馨香,香气远闻,比喻可流传广远的德行、声誉。《陋室铭》有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物质享受上说,居室虽然简陋,但却不失洁雅。首先是环境洁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子所处的自然环境好,草色青葱,空气清新,人与自然相依相合,让人有返璞归真之感。其次是宾朋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文环境好,往来都是谈吐高雅脱俗的饱学之士。第三是心境闲雅,远离官场闹市,“无丝竹之乱耳(指多种乐器合奏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闲暇时,抚琴吟咏,诵诗读经,怡然自乐。这种远离闹市,充满自然情趣,又有高雅精神生活的居住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又何陋之有!
4
名利是缰锁,牵缠时,逆则生憎,顺则生爱;
富贵如浮云,觑破了,得亦不喜,失亦不忧。
此联选自清代周希陶编《重订增广》。
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诗云:“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坠。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宋代秦观《水龙吟》亦有“名缰利锁”句。上联的“名利是缰锁”即由此化用而来。
此联主张淡泊名利,视名利为身外之物,但同时又赞扬靠奉献赢得名利,并把个人名利融入国家名利之中。“名利淡于水,事业重如山”,正是那些杰出人物的写照。如果一味贪图个人名利,甚至见利忘义,那名利就会成为捉弄他的缰锁,顺则生爱,逆则生憎。所以,古人提醒人们:“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下联“富贵如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也有“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的诗句,指富贵利禄变幻无常,不足看重,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破了,想开了,豁达超脱了,就会“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有利于保持心灵的宁静。
5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
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此联选自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此联是要人们把世俗杂念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程度,只留下些栽花种竹、焚香煮茗的闲情雅趣。
上联的“损之又损”,是说从事于学习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多,从事于道的人欲望一天天减少;减少它再减少它,以至于达到无所施为;无所施为就会无不是它所为。这是要人们学会减法,假如我们减损了一些东西,如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损之又损,心灵就会平静。上联的“乌有先生”,是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名,意为无有其人,说明要把物质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寄情栽花种竹,把世俗烦恼都交还给乌有先生。
下联的“忘无可忘”,意谓学道之人要忘掉一切,甚至连自身的存在都忘掉,才可以达到天道的境界。“白衣童子”特指送酒的人,南朝宋枟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宋代司马光《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清代沈骏《九日》诗曰:“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下联是说要让脑中再没有什么烦恼可忘的了,专注焚香煮茗,不问白衣童子为谁送酒而进入忘我的境界。
6
益寿应止雷霆怒;
求健须息霹雳火。
这是一副劝人戒怒的联语。
上联的“雷霆怒”,是对尊者暴怒的敬称。《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下联的“霹雳火”,比喻性情暴躁。“雷霆怒”“霹雳火”都是对发怒或暴怒的形象比喻,说暴怒如震雷,如雷电轰击来势迅猛,人又怎能经受得了雷霆怒、霹雳火的轰击?
怒为七情之一,恼怒过度可引发各种问题。如何止息雷震怒、霹雳火呢?第一,“克己可以制怒”,加强自身修养,陶冶博大胸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这是心理治本法。第二,“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林则徐曾给自己题匾书“制怒”二字为戒。一个平时有涵养的人,即使面对负能量也能够心地坦然,善于用理智的缰绳驾驭情感的野马。第三,“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此即制怒的转移法和升华法。第四,事后自省。清人魏禧曾说:“人于横逆来时,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觉怒燥火,涣然冰消。乃知自省二字,真是省事、养气,讨便宜,求快乐最上法门。”可见,戒怒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大课题。
7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这是浙江鄞县天童寺弥勒佛前的对联。
烦恼人人会有,对待方式各有不同。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这副联语也劝化世人要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对人间的“恩怨亲仇”“悲欢离合”等烦恼事,要有“大肚能涵(涵,即包含、宽容)”的气度与胸怀,想得开,看得远,放得下。这样,才能却愁解烦,“结成无量欢喜缘”。
其实人生有些烦恼也是自找的,如何断却烦恼呢?下列几副对联,也许对尘世中的芸芸众生会有启迪: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北京丰台海会寺联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步不跌,何妨人自纵心游。
——清·钱沣题云南昆明华亭寺弥勒佛龛联
这些对联内容风趣,语言诙谐,不仅可以愉悦心神,还透露出不少修养身心的哲理。
8
宁静而致远;
澹泊以清心。
上联语出《文子·上仁》:“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亦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的“宁静”指清静寡欲,不慕荣利,亦指环境和心情的安定平静,意谓不宁静就不能加强自身修养,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所以诸葛亮告诫后人“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宁静致远,不但是修身的要旨,而且是养神的必然要求。欧阳修也说:“养神于静则安。”应该说,宁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名利所诱,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保持心境的平和,享受平静的生活。故有人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下联的“澹泊”,指恬淡寡欲。明代姚舜牧曾说:“澹泊二字最好。澹,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反是以求浓艳,趋炎势,蝇营狗苟,心劳而日拙矣,孰与澹泊之能日休也。”。“清心”指心地清净,无思无虑。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白云观》:“问及长生久世之道,则以清心寡欲为要。”意谓只要能澹泊自守,清心寡欲,就能使人处于平和的心态,得亦不喜,失亦不惊。
9
石火光中争长论短,几何光阴;
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上联是说人生就像击石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去争名夺利岂不虚度了光阴。上联化用白居易的《对酒》:“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要人们珍惜时间,不要为利禄而斤斤计较,不论生活是富是贫,都应该欢乐地过日子。
下联典出《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苏轼在《满庭芳》中曾引用此典:“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下联引用此典,是说在如蜗牛角那样狭小的地方争强夺胜,能有多大意义。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也有一联与此联内容相近:
理欲交争,肺腑成为吴越;
物我一体,参商终是兄弟。
意谓天理(这里即是理智)与人欲冲突相争,即使肺腑也会化为敌国;如能物我两忘,和谐一体,这样一东一西永不相见的参商二星也会成为兄弟,劝人们薄名利,讲中和,实现物我一体,保持身心的平衡。
10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此联选自清代大臣、诗文家陈宏谋(1696-1771),载梁章钜《楹联丛话》。
上联的“惜”,为珍视、爱惜之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清代魏源《默觚·学篇三》:“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上联说,惜食惜衣不单是为了惜钱财,更重要的缘由是为了惜福。
何谓“福”?《韩非子·解老》说“全寿富贵之谓福”,即是说,凡富贵寿考、康健安宁、吉庆如意、全备圆满皆谓福。惜食惜衣固然是必要的,惜福则更为重要,而坚持“莫若啬”的原则,爱惜精神,珍视生命,尽量避免劳精费神和神智耗散,则是永久的惜福之道。
下联是讲怎样对待名利和追求名利。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即“利”的满足,也包括精神需要,即对道德名声的追求。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和正当途径,以义求利,以德求名,是无可厚非的,如能“计天下利,求万世名”则是值得称羡而效法的,只是“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古人云:“恃人不如自恃”,“求诸人不如求诸己”,“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这些都告诉我们: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求助别人不如依靠自身;人生在世,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去做,只要坚持不懈,一步一步地走,就能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