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历年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我与书的故事(9篇)

历年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我与书的故事(9篇),初中作文我与书的故事

1.带一本书去旅行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还是很不理想,我万念俱灭,心灰意冷。我仿佛飘荡在空中,周身战栗,感到从未有过的惊恐。就这样倒下去吗?不,我要寻找支撑的力量!可是到哪里去寻找呢?我想到书,想到读过的书,想到书中的人物和诗词话语。

我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想起保尔·柯察金。作者和书中的主人翁有千万条理由哭泣悲鸣,以求世人的同情和怜悯。但是他们没有哭泣,更没有悲鸣,而是擦干伤口上的血迹,在人生的大道上顽强地前行,他们的坚韧最终成就了他们的辉煌。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是的,正如地震时你没有喊晕的权利,失火时你没有怕熏的权利,只有受苦不悲观的人,才能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我想起《我与地坛》,想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想起史铁生,想起海伦·凯勒。史铁生失去双腿,他用坚强的双手推着信念的轮椅走向了一条春暖花开的道路;海伦陷入寂寞的世界,他用自己孤单的臂膀,扛住了苦难,扛起了希望的圣火。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对你笑,你哭它就对你哭,与其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为世界制造悲哀的氛围,莫如破泣为笑,用笑脸迎接每一天的朝阳,在人们的心田里播下欢乐的种子。

我想起唐诗,想起李白,想起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

我想起宋词,想起苏轼,想起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

重温读过的书,回想书中的人物和诗词话语,顿感心明眼亮,信心倍增。一两次考试兵败滑铁卢,那又算什么?人生之路长着呢,在跌倒的泥潭边长号不起,实在有些小家子气!

有书的冬天不怕冷。书,给人智慧,给人信心,给人力量。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带一本书上路,我们就会耳聪目明,永不迷航。

【点评】考试失利,心灰意冷,重温所读诗书,从中获得力量,顿感心明眼亮,信心倍增,文章通过这一段思想经历的记述,表明了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借助议论点题: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带一本书上路,我们就会耳聪目明,永不迷航。文章涉及较多文化典籍,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开篇或行文中对“旅行”稍有涉及,为篇末点题作铺垫,效果会更好一些。

2.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在大海里弄潮。突然,一个大浪像张开血盆大口的猛虎,以泰山压顶之势向我扑来,躲闪不及,只得闭上双眼,任凭它的嚣张。有一种被“葬”入海底的感觉,海水的微咸与苦涩溢入口中。我努力地从茫茫海水中探出头来,试着站稳,迎接下一浪的冲袭。火辣辣的阳光,照的我头晕,但并不妨碍我迎接下一个大浪的信心和勇气。

这一次去海边旅行,我带了一本书,它叫勇敢。

我在马背上兜风。耳边是呼啸而去的风声,我坐在马背上忽上忽下,随着马的步伐颠簸着。一个多小时的马背生涯,一边承受骏马奔驰时内心的紧张,一边享受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不过对于一个四个小时的骑马旅程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大草原所特有的烈日,使我浑身乏力,双眼发黑,双手出汗,缰绳打滑,我险些从马背上跌落。一场惊险过后,我定下心神,抓紧扶手,继续驰骋。两个小时后,我从马背上下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无力动弹,但内心却因为坚持骑完全程而充满自豪。

这一次去草原旅行,我带了一本书,它叫坚持。

我在青海湖上漂游。近处,湛蓝的青海湖在微风和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似一个清秀美丽的少女,不施脂粉,静静的,纯纯的,青蓝不一的颜色在湖边到湖中心渐变。稍远处,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耀眼的黄色花朵,似一张厚厚的地毯,充满生机与活力。更远处是巍峨挺拔的雪山,烈日的照耀下仿佛在展现我不会融化的宣言。我站在船上,享受湖水的微波,放眼欣赏眼前的美景,心里只有陶醉的感觉。

这一次青海湖旅行,我带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欣赏。

无论是在海边与风浪勇敢地搏击,还是在骑马时努力坚持跑完全程,抑或是在清秀的湖上驻足观赏,我享受到了远离世俗的快乐。是的,人不该一直窝居在现实的洞穴里,而应当带一本书去旅行!

【点评】书是精神的载体,作者以书喻精神,“带着一本书去旅行”即带着一种“精神”去旅行,意即旅行不应当是简单的游玩,应当贯穿一种精神,构思巧妙,立意深刻。文章采用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主体部分由三幅两面构成,每幅画面先工笔细描,再用相同的句式揭示画面的意义,结构匀称美观,层次一目了然。全文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细腻,特别是青海湖风光的描写,既绘色,又绘形,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3.带一本书去旅行

书,是人的精神伴侣;书,陪你走向远方,而《苏东坡》,一直陪伴在我的旅途中。

西湖边

西湖上挂着春日柔和的太阳,微风拂过,水面上起了阵阵涟漪。微风抚过大地上的万物,抚过我的脸庞……

我坐在西湖的游船上,膝间摊着那本书。阳光照着水面,反射出道道金光,依稀中,似乎又看到了他,苏东坡。1000年前,他也坐在游船上,把酒言欢,赏着西湖美景,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他饮下了最后一杯酒,在金光中,消失了。

《苏东坡传》,在西湖上伴着我,带上这本书去西湖,能找到真正的苏东坡。

承天寺中

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洒下清冽的月光,洒在了朱红的墙上,那吊角飞檐上,那一樽樽古老的佛像上。

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里,坐在长櫈上,摊开了那本书,月光洒在庭院中,宛如清澈的泉水一般。在这澄澈的月光中,我又看到了他,苏东坡。1000年前,他也曾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庭院中,感慨万千,看着这月色,写下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千古名句。月光中,他长叹一声,便消失了。

《苏东坡传》,在承天寺中陪伴着我,带上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他的愁苦。

庐山上

夕阳斜挂在天边,洒下道道光辉,射在庐山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射在庐山那一汪汪潭水中。

我,在庐山的瀑布前,伫立着。山崖上,涌下来道道泉水,踊跃着,争抢着,冲了下来,冲在那深潭黝黑的水面上,击起一阵阵水雾。在夕阳的映衬下,在水雾的迷离中,我又看到了他,苏东坡。他背着行囊,在山中行走着、徘徊着,看着高大的庐山,吟出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他长叹一声,在迷离的水雾中,消散了。

《苏东坡传》,在庐山的夕阳下,陪伴着我,让我理解他的迷惘。

一路走来,在西湖的春日里,在承天寺的月光下,在庐山的夕阳中下,《苏东坡传》陪伴着我,带上一本书去旅行,真好!

4.带着一本书去旅行

人生就如同一场旅行,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停在哪里。虽然你不能决定旅途的方向,但是书籍却会让你感受到旅途的快乐。

书架上摆放着一本《青鸟》,初次翻开这本类似于童话的书,是在小学时,看完后,被书中两个小主人公米蒂尔、蒂蒂尔感染着。在书中,他们为邻居家的小女孩而去寻找幸福的青鸟,在一个又一个奇幻的国度冒险。当时心中只是幼稚的认为要为他人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期盼着如果仙女也能给我一个神奇魔戒,那该多好啊。

上了中学,再次翻开这本《青鸟》一股久违的温馨感扑面而来。书中的米蒂尔、蒂蒂尔无论是在思念国度见到自己心爱的爷爷奶奶,还是在未来国度见到众多未出生孩子的灵魂,他们都是用一颗善良的童心去对待,使我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童年往事,如同生命海滩上闪闪发光的贝壳,虽然记忆的浪花不断冲刷,但他们却依然不失本色,成为不容忘记的美好回忆。初中再读《青鸟》,我明白,童年生活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我已成为初三的学生,时光把年幼稚嫩涂成斑驳一片,我已经长大,再次翻开这本书,再次品读结尾时光神的那句话:“回去吧,亲爱的孩子们,幸福的青鸟就在那里,在那间破旧的小茅屋里,在那温暖的炉火旁,和爱你的爸爸妈妈在一起。”我突然明白,幸福不需要大把的金钱,不需要奢华的生活,幸福仅仅是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曾经去过一次苏州的锦溪古镇,我不屑于这多如牛毛的古镇之一,可刚到这里,便被这里的气氛所吸引,它并没有以往古镇那样的商业化,没有往来如织的人群,有的只是古镇特有的安静。生活的节奏在这里变得很慢,很慢,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城市早已苏醒,而这里的街上,却是空无一人,这才是我们的幸福。初三时,我从中读到了生活的真谛。

人生的路途,手捧一卷《青鸟》,嗅着温馨的油墨香,伴我成长。

5.书里有个“我”

还记得那个具有“钢铁精神”的保尔•柯察金吗?每每读到他的故事,心中就像有千层鼓敲起那般,震撼着、浮动着我的心。

再回首,轻拂那书的封面,仿佛也可以感受到。翻开扉页,保尔•柯察金的一个个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就像给我打了兴奋剂似的,我的心由此变得激昂奋发。

其中,最令我感动和产生共鸣的是保尔最后的时光。

保尔由于疾病缠身,瘫痪,不得不终日卧躺在床上,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以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口述,让妻子写下一本小说。而这本小说就取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么积极啊!可能他也料想不到这给后人是极大的精神鼓舞。

但单就他的经历来说,他是一个遭受重重困难但又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一个个克服它们的革命先驱者。我很敬佩。

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共鸣的敬佩。

我,也有点小病吧,有时候会感到疲劳,乏力,剧烈运动时就会可能晕倒。医生建议我住院输血。但为了继续学习,我跟医生说不要,于是就拿了点药回来吃。虽然我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我时常会感到吃不消。有时候也想到如果我这股劲没了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可能、不可以。因为结果真的是会很糟糕的。所以我就坚定着信念,支持自己走下去。

虽然没有生像保尔那样的大病,但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疾病的痛苦,与保尔那体现的精神品质产生了共鸣。

说真的,保尔•柯察金挺像我的,我也挺像保尔的。有时候不知不觉得读它,就会把自己当成他,放入一个个场景中,沉浸在其中。

他给了我共同前进的动力,也或许将是我以后精神道路上的伴侣。

书里有个我,我愿用如书中那样,以着顽强的精神向着磨难进发。

【点评】引述外国经典名著。文章前后两部分从表面上看似乎平分笔墨、毫无详略,但从考生字里行间的语气看,实际是详略得当的。考生引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相关内容是为写“我在书里”做铺垫,所以后部分较浓墨重彩。叙事上较流畅,不拖泥带水。处理好“我”“书”关系。文章紧紧围绕“我”与“书”的关系,不脱离材料和主题,使文章浑然一体,十分紧凑。文章结尾处点睛一笔,道出了“我”从书中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向着更为艰苦的磨难进发的昂扬斗志。

6.书里有个“我”

境明,千里皆明。

林清云的文字一如他的名,仿佛是幽静山寺中静静流淌的清冽的泉水。掬一捧喝下,澄澈了肺腑。

喜爱偷懒的人大抵是这样的,在某个假日的午后,随意翻动珍爱的书。抚摸它泛黄褶皱的封面,嗅着油墨的香气,摘录一段钟爱的文字。直到心灵与书本契合,才停下这一次愉悦的旅程。

我与林清云相距几十载的年华。他说他早已经过了在桥上看风景的年纪,而我却在执着地寻着自己的风景,在学业与家庭琐事间兜兜转转,不觉已深陷其中,迷失了方向

他的书里回荡着晨钟暮鼓,浸润着微小而又细致的禅理,未微未间见证人生的痕迹。得意时,我读者它,它能给与我喧闹后的冷清,让心情沉淀,变得更加醇厚;失意时,我读着它,他能向我展示另一番宽广的天地,带来心灵的抚慰。

偶然,读到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日本的神童鼓与山寺中的暮鼓。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表演艺术名为神童鼓,是一名灵秀的少年在在一面大鼓前用尽全身的力量与技巧。完成一项人力之高峰的表演。场面自然是极其壮观与震撼的。而山寺中的比丘尼则是静静站在一面大鼓前,时间一到,则挥动手中的鼓,一下又一下地敲击在鼓面上,他神情安详,泰然自若,好像融入了这山寺中,而手中的不过是最自然的动作。“咚—咚—…”整整一百二十下,瘦小的比丘尼这才放回鼓,再悠然自得地离去。山寺中的暮鼓或许没有神童鼓稍逊一筹的原因了。

合上书本,我不禁苦笑,自己不就是那名鼓童吗,努力用尽所有去攀及心中那个高峰,却不知是将自己永远得困在那里,寻不到出路。倒不如将心放宽广一些,平淡一些,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

然,岁月流转。我依然站在桥上看风景,携着那本书,书里那个小小的“我”已在敲着暮鼓。

【点评】徜徉文字中“随心随性”。文章先引出刘清云的文字,然后再说自己徜徉在其文字中的感受,最后用故事生发出自己感悟的道理并得出了“随心随性”的观点,步步为营。此外,文章结尾处呼应前文,并将“我”与“书”巧妙融合,结构紧凑。于故事叙述中见哲理。除了场景的铺设外,文章对于小故事的叙述也较为清晰易懂,能在叙述中抒情和明理,是本文的一大亮点。道理深刻却不做作,从娓娓道来的叙事和抒情中引发读者的深思。

7.书里有个“我”

“不如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捧着自己翻了又翻的《牡丹亭》,我如丽娘一样,为自己在极熟悉的玄武湖畔发现了新奇的美妙事物而暗自欣喜。

初春,正是发现奇趣的好时节。我想着我的《牡丹亭》,穿过湖畔的小石桥,寻了个幽静的角落,靠在石栏上,映着水浪,独自“走”在“园子”里,听心中的丽娘这样唱到:“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句句透出心情的愉悦。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斜对面的阅兵亭,其实更像一处水榭。湖面好像也被明媚温和的春光感染,抑或是顺着我的心意,在轻风的微拂中,将自己的影儿投到了水榭的石壁上。阳光也随着她,柔和得一点也不刺眼。波光轻漾,湖影便如流动的彩绘。人们常说,湖面如同镜子,然而水榭的石壁竟成了镜子的镜子。不过这也难怪,总是听到人们赞美湖面,怎能不抓住机会一览自己的芳容?一念至此,我便忍不住笑了,原来万物皆有爱美之心,在哪儿都得以体现。

不光湖面爱美,湖畔的花儿也向往美好的境界,它们甚至长得伸出了石栏,与石栏上雕的花样相映成趣。这如何不是丽娘在《寻梦》中所唱的”嵌雕栏芍药芽儿浅”呢?我便好像书中的丽娘,丽娘又好像书中的“我”,我们俩竟想到了一处。但可笑的是,我却分不清芍药伸出了雕栏好,还是石栏上雕了芍药的花样。这两样好像都是美的存在。湖畔的花儿随微风摆了摆,带动水榭上的光影、映在石栏上的花影都摆了摆。

我在书中借丽娘的情感体会到了湖畔的美。仿佛丽娘便是书中的“我”,领我在熟悉的地方游走。拥有了一双发现新、美、的眼镜,一颗体会新、美的心,恰便似“春心无处不飞悬”。

【点评】此文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考生借《牡丹亭》里的游园景象,对照自己的访春经历,妙趣颇多。难得的是,考生观察精细,能将水榭石壁上的湖影和湖畔雕栏外的花儿及栏杆上的花样,刻画的淋漓尽致,给人如在眼前的感受。其间穿插《牡丹亭》里的经典台词,更使语言精美典雅,富有书卷气息,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8.书里有个“我”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在生活的此岸出发,我泛舟湖上,到达书的彼岸,与书相逢,融我于书。

书里有个“我”,有关于生死的追问。21岁的青春年华,史铁生切被命运永远地钉在了轮椅上,再也没有站立的可能。他不安焦躁,他悲观绝望,一次次,他走向历史询问着关于生与死的秘密。终于,他走出了山重水复的烦恼,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喜悦。“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是的,不知死,安知生?死是归宿,生是过程,生死同一,过程即使归宿。死亡,本是带着回家的温馨。

书里有个“我”,有对自然的感激。祭坛石门里掉落的余晖,偌大的地坛里恣意生长的参天古树,一天天,一年年,阳光一次次用发丝扫去黑夜的阴尘,它们依旧不急不躁,不慢不快地行走在阳光里,伫立在大地上,像是要待到永恒。是在这样的肃穆与淡然间,史铁生从悲观的小我中挣扎出来,把命运带来苦痛化作对地坛饱蘸热情的赞颂,对万千民众的激励。

“千弦断,天眼开”,大抵是在哪葱茏的绿意里才能写就如此精炼的字句。人的身体属于大地,魂魄属于天空,在岁月交替的无穷变化中,自然才是人类的归处,真正需要感激的是“母亲”。

书里有个“我”,有面对艰辛的信念。“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他没有沉浸在对生活无休止的怨念之中,始终坦然接受风雨,并用顽强的姿态迎接命运突如其来的转弯。诗篇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轮椅上蓄积的疼痛,而是一个钢铁般强壮的巨人。

“我要看着自己,一直在写作着的心魄。”不言弃,不放弃,生命是跌撞的曲折,唯有长风破浪,才可济沧海。

走进《我与地坛》,疼痛中的执着切肤般感同身受。正视生命,感激自然,直面艰辛。

---------书里有个“我”,这是我与铁生的对话,更是我与自己的对话!

【点评】立意深远,充满正能量。考生阅读《我与地坛》,不是从中获得语言运用的收获和写作方法的启示,而是通过对话,得到了思想的教益----正视生死、感激自然和直面艰辛,从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文以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让书中的思考与自己的认识相交融,提升了立意的层次。

9.书里有个“我”

人生之路,曲折而又漫长,而在这漫漫人生路上,人们稍不注意,便会迷失自我。我也曾经迷失过,本想就此下去,但偶然间走进《中外经典名言》这本书,书中“人生如同一个坐标系,无论你是谁,总有一个点与你相对应”这句话使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并萌发了做回自我的念头。

刚迈进初中大门时,走进《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心中很是激动,并立志要做她那样的人。于是便学着她的样子,每天晚睡早起,与周公相遇的时间还不到6小时,我还借阅了大量的英语书籍,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谁知不到两天,便觉得身心疲乏,难堪重负,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后来对着镜子一照,才发现自己睡眼朦胧,懒散乏力,于是恍然大悟:这不是我自己。

读初二时,我试着从书中找回真正的我,偏偏就在正要找到之时,又给迷失了。此事源于同桌那几本韩寒的书。当时的我对这位文学奇才钦佩不已,便东买西借弄回了他的几本书。“啃”了几篇文章,这才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怎么一回事。看完他的书后深受其影响,甚至文风都受到感染,开始拼命玩弄文字。谁知到后来却被文字所玩弄,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如今反复品读,才发现不但没学像,连自己的个性也丢掉了。这时又终于明白:这不是我自己。

这两次“书中有个‘我’”的经历告诉我一个道理:读书固然重要,但真心读书,读出自我更重要。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大家,都是读了许多书,但又始终坚持自我,才迈向成功的彼岸。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维持两千年之后,最终被伽利略的自信所击垮;“地心说”统治达数百年之久,而哥白尼坚持自我才提出了“日心说”;还有牛顿所开创的物理时代新纪元,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众多的发明与创造,都是敢于否定前人的学说,真心读书,坚持自我而创造出来的壮举。

我酷爱读书,更喜欢书里有个“自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立意高远,富于思辨又饱含情感。小作者通过两次读书不平凡的经历:读刘亦婷,并模仿实践其作为,结果适得其反;读韩寒,拼命玩弄文字,结果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接着水到渠成地抒发“喜欢书里有个‘自我’”之感慨。文章另辟蹊径,见解独特;情真意切,语言通畅;引用事例有说服力,出奇制胜,被评判为满分佳作,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