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那些凡人网事,感动你我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那些凡人网事,感动你我

“渐冻人主播”黄志铭

三年前,热爱岭南文化的黄志铭在荔枝APP上注册了个人账号,起名“FaceLive飞逸”。他不仅通过轻松风趣的音频节目进行粤语教学、弘扬岭南文化,也经常在直播中为年轻人答疑解惑,鼓励他们迈步向上人生路。每一个听过飞叔节目的听众,都会觉得他是一个风趣而博学的人。殊不知,飞叔乐观与幽默的背后,是数十载不断跌倒却依然向往“飞逸”的励志人生。

飞叔从小就体弱多病,经常会在运动的时候跌倒。23岁时,喜得千金的他没高兴多久,命运的捉弄便让他痛不欲生。这一年,他被确诊为“渐冻人”。飞叔并不甘心,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够被病痛击倒,因此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希望能够改写自己的命运。

可是励志的故事并没有那边容易书写。为了赚钱还债,他做过电脑硬件销售和安装维护的工作,还曾用残疾车跑过摩的,基本上什么工作能赚钱他就做什么。通过自学,他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配音员和主播,掌握了文案、播音、后期等音频生产技能,生活逐渐自给自足。

在不断克服自己所面对的困难的同时,飞叔还成立了广州市荔湾区众援力罕见病关爱中心。帮助更多罕见病患者和残障人士,让他们走出阴霾,重建人生。

对于飞叔来说,“渐冻”是他无法选择的命运,“飞逸”才是他一直坚持的人生。

“防疫网宣女战士”王翠娟

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了整个中国。面对突发疫情,作为武安一院的网宣员,王翠娟时刻牢记守土有责,全身心投入到网络战“疫”中,有力有序推进医院疫情防控网上宣传引导工作。

在院党委书记杨建刚和主管领导王增海的带领下,她借助网络平台,先后推出展示了“最美逆行者”、“最美医护工作者”、“战疫日记”、“方舱里的医患情”、“抗疫专辑”等系列报道;转发发布疫情防控知识、上级各类疫情通知通告、一线新闻报道等共计万余条。累计收获点击量达数万。

去年11月,她做了颅骨钻孔术。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术后两个多月时,她部分头皮仍麻木,眼睛经常流泪,每天需要吃大量的恢复药物。一位单亲妈妈,从除夕到现在,她始终没有休息过一天。“妈妈,你不是病了吗?怎么天天去上班?”。“我已经好了!” 她11岁的儿子独自在家,学会了煎鸡蛋,煮方便面。而她每天匆匆回家,草草做饭,“狼吞虎咽”后,对儿子说几句“好好学习”的话,便又急急忙忙赶回医院。

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坚守的是一道看不见的战线。面对突发新冠疫情,她在应急中应急、在担当中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凝心聚力,共克时艰,聚集全院抗疫正能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奉献自己的力量。

“严寒下的坚守”于维平

春节过后的塞北,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平均温度零下25度,夜里最低可达零下37度。

于维平和战友们在这里,一守就是28天。

于维平知道,这是塞北管理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只有守住这里,才能保护好辖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他更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在检验和考验着每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自1月26日启动一级查控以来,塞北管理区疫情防控检查站共检查车辆13676辆,人员2万5千余人。

2月15日早7时,一辆内蒙古方向来的大货车司机在接受测温检查后,有点不好意思地问:“警察同志,这里哪有吃饭的地方,我们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你等着,我给你拿点啊!”于维平没有过多解释,立即返回路旁的警务车,拿了几桶方便面,又拿了一壶开水,给两名司机送了过去。吃着热乎乎的面,两名司机感动的热泪盈眶,连声道谢。

“我也知道战斗在这里的条件艰苦、责任重大,但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还要继续带领大家坚守下去,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打造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于维平信心满满地说,“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当我们把个人的初心与警队的使命联系起来时,天地才能为之广阔,生命才能充盈荣光。”

“守护光明”退役军人党员服务队

黄海之滨的江苏如东县,台风、雷电、大潮等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电力抢修任务繁重。为保障县城百姓安全可靠用电,国网如东县供电公司4名退役军人率先发起倡议,并于2001年7月,成立了江苏省电力系统首支共产党员服务队。

随叫、随到、随修,24小时值班,365天无休——是这支服务队的庄严承诺。没有值班室,他们买了行军床,晚上睡在营业大厅以便及时接听报修电话。他们强化准军事化管理,设计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率先在同行中推行“五快”工作法,做到1分钟接单、2分钟研判、3分钟备料、城区18分钟到达、高压故障3小时复电,成为保障如东百姓生活用电安全的一支铁军劲旅。19年来,服务队先后对200多名孤寡老人、伤残军人、老红军等特殊人群开展精准帮扶,帮助他们整修内部电源线路、更换煤气罐、送生活必需品,共计金额32万余元。19年来,服务队想群众没有想到的,做群众认为难以做到的事,送给群众意料之外的惊喜,累计受理各类求助电话7.8万多个,现场服务5万多次,受益人群达25万多人次,群众满意度100%。

“古楼警长”李正平

网民们熟悉网络上的“古楼警长”,却不熟悉现实中的李正平。在网络架起的沟通“桥梁”上,李正平是警方的代言人、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民意的倾听者。

2010年,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开始尝试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虚拟社会管理,在玉溪当地网站上开通了“网安警务室”,由网安大队民警李正平负责警务室的维护管理工作。从此,一个名为“古楼警长”的账号开始活跃于网站上,李正平就是这位“古楼警长”。

10年来,李正平通过“网上警务室”,用网民能够听懂并接受的网言网语解答疑问、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对网民发出的帖子,李正平总能积极、及时回应,总能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警长”,网友们对他的评价是:“警长给力”“警长威武”。

截至目前,李正平的网上警务室的点击浏览量达7500万次;收获网民发布的主题帖文达7159篇;跟帖评论数达18万条。古楼警长个人发布主题帖文1949篇;跟帖回复19370条。同时,他对1000多条涉及民生民情和治安等社会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复处置,受理网民投诉、举报案件线索300余条,向政府相关部门转交需要办理的事项400余件。

经过“古楼警长”李正平10年来的不懈努力,该警务室被公安部授予全国“示范性网安警务室”,李正平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在医院上课的老师”翟国英

“疫情来临的这个假期,我和每个中国人一样,每天高度关注疫情进展。心情随着事态的逐渐严重而愈发紧张焦虑。我在想,作为成年人,心中的紧张焦虑尚无法避免,那么孩子们的负面情绪又该如何疏导呢?我要在线上陪伴学生们度过这个非凡的假期。”1月27日,张家口市卫华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翟国英,在班级群里开启了属于五(5)班的线上抗“疫”假期。

每天上午9点到11点,是数学自习时段,翟国英逐个点评学生学习状态,风趣可亲。下午的语文课,翟国英讲防疫知识,教孩子们做防疫主题的手账;她找来“10天建火神山医院”的新闻,让孩子们明白“基建狂魔”,就是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她流着泪给孩子们讲述医疗队无畏驰援的故事,让孩子们思考什么是职责所在,勇敢担当……“同学们,今天发奋学习,就是为了明天能够守护亲人,报效祖国!”这是她给孩子们的留言。

“增强体魄,也是在抗击疫情。”每天晚上九点,五(5)班的健身时间开始,翟国英会先发一段自己的健身短视频,请孩子们带动爸爸妈妈一起做运动。她还在线组织了“健身达人晒汗大赛”和“仰卧起坐擂台赛”,与孩子们同场竞技。

细心的学生发现,翟国英发布的所有照片和视频的背景都是医院。原来,这个寒假,她一直在北京陪伴身患白血病的爱人做骨髓移植手术。丈夫的病床尾处是翟国英的办公桌,手机是她唯一的办公用具。

一位家长留言:“疫病无情人有情。班级群里每天的起床令、运动令……让孩子们在家里也有了活力。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是您在爱人的病床前完成的。亲爱的翟老师,您教会了我们家长和孩子最关键的一个字,那就是——爱!”

“00后购药志愿者”张玉欣

张玉欣曾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小水杉”志愿者,在疫情期间成为了“志愿关爱行动”药品采购志愿者。张玉欣工作的汉阳晴川街龙灯社区龙灯里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居民大多是老年人。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用药需求,张玉欣和同事们经常从早跑到晚,遇到一些难买到的药,还得一家家药店去询问,经常饭都来不及吃。

“虽然只是跑腿的工作,但有些药对居民来说是‘救命药’,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去买。”张玉欣说,小区居民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药物比较多,有的隔几天就需要再买一次。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买五六十种药品,光排队就要好几个小时。

让张玉欣印象最深的是,一天下午,她接到居民求助:一名70多岁的危重症患者急需球蛋白。她和同事立即开车外出找药,一家家药店去询问,从汉阳一路搜寻到汉口,辗转10多家药店,终于在快要天黑时,在一家即将打烊的药店买到了药。当他们把药送到求助居民手中时,对方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志愿者跑腿很辛苦,基本每天从早跑到晚,天黑了还在挨家挨户地送药。她们嘴里喊着累,但从未停止手上的活。因为知道现在是特殊时期马虎不得,她知道肩上有责任。

“小水杉”变成了“红色的小太阳”,一种温暖从那“红红的小马甲”里散发了出来。

“徒步送学”的乡村教师王金良

王金良是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宋畈中心小学东鲁完全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教37年来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因疫情影响,今年2月份,浙江启动了线上教学。起初,王金良也尝试过在线上平台批作业,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有的父母早早就出门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抚养,35个学生中,上交作业的不到半数。”王金良说。

为了督促学生及时认真完成作业,并掌握他们当天的学习情况,自2月28日以来,王金良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网课,下午3点出门收取孩子们完成的作业,批改后,第二天一早再去送作业。“这个办法虽然笨拙,但却最有效。”王金良说。

15公里的乡村路上,58岁的王金良背着约10斤重的书包,步行去35名学生家中收发、辅导作业。一天2趟,每趟2小时,途经8个自然村,风雨无阻。

送完作业,回到家吃过早饭后,还不到早上9点。王金良打开手机,和孩子们同步观看“空中课堂”,教科书上写满了批注。上完课,布置好作业,他也要自己做一遍。“熟悉每道题,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批改作业。”

下午3点多钟,王金良背上双肩包再度前往学生家,这次他是要去收取学生们完成好的作业。同样的路线,同样耗时2个小时,王金良没有丝毫的厌倦和疲惫。有时发现学生遇到学习困难,他总会停下脚步,主动对学生进行辅导。

每个学期王金良都会上门家访,学生住在哪个村的哪条巷,王金良“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不少学生家长,还是他过去曾经教过的学生。

“王老师比我们做父母的还尽职,每次看他给孩子耐心讲作业,我心里都很感动,山村的孩子离不开他。”提起王金良,学生王梦妮的爸爸赞不绝口。

王金良的身体力行,被同事们看在眼里。为了督促孩子们在家学习,学校的其他老师也被带动,每个星期去学生家里辅导作业好几次。

几年来,陆续有不少学生考入县重点初中,走出山区。从教37年,王金良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也见证了村里的变化:完小的学生在减少,更多的家庭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

“读书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王金良说,“还有两年多我就要退休了,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这些期待走出大山的孩子守好教育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