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
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立德修身”的典故、故事、谚语?
安步当车
【读音】ānbùdàngchē
【释义】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慕(mù)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颜斶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斶,走过来!”不料颜斶还是一步不动,并呼唤宣王说:“大王,您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斶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
颜斶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xiànmù)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得好。”
齐宣王恼怒(nǎonù)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斶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yì)。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的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qiānshèng)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太放肆了!”
颜斶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yǔ)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guǎ)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颜斶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pìrǎng),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原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一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chéng)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颜蜀说罢,向宣王再次行礼后就告辞而去。
所以,“安步当车”这个成语最初是指以从容的步伐代替乘车。现多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的意思。
安居乐业
【读音】ānjūlèyè
【释义】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故事】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dān)。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guǎ)民”的理想社会。老子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的这种主张是远离实际的,更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所以,只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同时,它反映了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要求过上安定快乐生活的愿望。“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就是从以上老子的几句话里提炼出来的。
闭门思过 【读音】bìménsīguò
【释义】过:过失。关起门来反省过失。
【故事】出自《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西汉昭帝时期,东郡(今山东郓城)太守韩延寿,谦虚大度,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并积极地采纳好的想法付诸行动。在他任东郡太守这三年,明察秋毫,令行禁止,办案快捷(jié)机敏(mǐn)。在这段时间,他把东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他还善待百姓,教化民众,使东郡明显减少了大案和重案。一时间,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得最好的一个郡县。
后来,韩延寿又当上了左冯翊(Zuǒpíngyì,今陕西大荔县)太守。刚上任那几年,他怕耽误(dānwù)地方官员处理政事,扰乱民生,因此从不出门巡视各县。有一次,一个部下建议说:“你应该到各县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民俗民情,视察一下地方县官的政绩。”韩延寿却说:“每一个县的长官都很严明、贤能,督(dū)邮也能够明辨善恶。我相信各县有了这样的官员一切都会顺利进行,井井有条的。如果我下去巡视各县,他们肯定会抽出时间来应酬(yìngchóu)、招待我,这样反而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还耽误了他们治理各县的政事。所以我还是不去得好。”部下又说:“但是现在正是春忙的时候,农民都在忙着耕种,你应该下去看看农民们耕种的情况啊。”韩延寿一听,这与人民的生计有关,于是就出行前往各县。他刚走到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就有两个兄弟吵嚷(rǎng)着来找他告状。他一问才得知原来是要春忙耕种了,两兄弟在争夺田地。这个说他应该多得,那个说他应该多得,争辩不休。但是韩延寿看到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难过,他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他的管辖(guǎnxiá)地。于是就说:“我是一郡之长,作为地方官的太守却不能做到宣德通明,教化百姓,让亲骨肉之间为争夺田地而诉讼(sùsòng)公堂,这些都是我的责任,是我没能尽职才导致这种事情的,我明天就退职让贤。”第二天,他真的退职称病,关起门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不理政事。地方官员看到自己的长官如此自责,都深感愧疚(kuìjiù)和失职。
再说那争夺田地的两兄弟看到太守为他们的事而自责思过,都非常懊悔(àohuǐ)和感动。于是两兄弟由互争变成互让,并且主动赤身来向韩延寿请罪。韩延寿看到这两兄弟开始互相谦让非常高兴,亲自开门迎接他们,并用美酒佳肴(jiāyáo)热情款待他们,勉励(miǎnlì)他们知过悔过。这件事让当地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员更加敬佩、尊重韩延寿。成语“闭门思过”便出于此。
大公无私
【读音】dàgōngwúsī
【释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故事】出自汉代马融《忠经·天地神明》一书。原文“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在朝堂上问祁黄公:“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公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Xiè)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成语“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而毫无个人打算的品行。
不贪为宝
【读音】bùtānwéibǎo
【释义】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故事】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xiāng)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kāizáo)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dōu)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jiànbié)。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便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piányi)。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hǎn),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物。”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只得如实说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diāozhuó),并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这就是“不贪为宝”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意外之财,洁身自爱,一身清白,就算得上有德行的人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读音】bùwèiwǔdǒumǐzhéyāo
【释义】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故事】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太守派出一名督(dū)邮来视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cūsú)而又傲慢(àomàn)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我不能为了县令的五斗米的俸禄,就低声下气地去侍奉这些小人。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成为不事权贵利禄的别称。
奉公守法
【读音】fènggōngshǒufǎ
【释义】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shē)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mánhèng)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负荆请罪
【读音】fùjīngqǐngzuì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蔺相如又在渑(Miǎn)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xiūrǔ)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bì)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jīng)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请罪”。
甘棠遗爱
【读音】gāntángyíài
【释义】旧时颂扬离去地方官的政绩。
【故事】出自《诗经·周南·甘棠》。
周武王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他死后,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周成王。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幼,幸好有两个贤臣辅佐他。这两个贤臣,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召公配合周公做工作,他为辅佐周朝呕心沥血(ǒuxīnlìxuè),政绩也非常显赫,因此大家又尊称召公为召伯。
召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基层去,深入各地方去办公。有一次,召公到他的封地召地(在今陕西省岐[qí]山县城西南)去办公。当时天气炎热,召公就不在屋里待着,而是每天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召公在当地待了不少天,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说:“这样的好官太少了。不仅到我们百姓中来,而且就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办公完了,也不吃我们老百姓的饭食,也不拿我们老百姓的东西。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他这样的话,不就太好了吗?”《诗经·周南·甘棠》里有一段话描述这件事情。召伯死后,老百姓很怀念他,对甘棠树都不忍伤害,他们唱道:“蔽芾(bìfèi)甘棠,勿翦(jiǎn,同‘剪’)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什么意思呢?翻译出来就是: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伐,召伯搭过草棚。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拜,召公曾经在这里住宿过(“说”在古时就是住宿)。
从《诗经》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召伯作为一个国家官员,在基层百姓中享有多么高的威望。召公通过认真替百姓做事,换来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也留下了这个成语。“甘棠遗爱”指的就是对离去之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
开诚布公
【读音】kāichéngbùgōng
【释义】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故事】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shàn)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jiāguānjìnjué),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将要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tǎnshuài)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李勉葬银
【读音】LǐMiǎnzàngyín
【释义】喻指人与人之间要恪守(kèshǒu)诚信,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不求回报。
【故事】出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六》。
李勉,字玄卿(qīng),其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十三子李元懿(yì)。李勉少时喜欢学习,曾任开封府尉,后从肃宗李亨(hēng)于宁夏灵武,擢(zhuó)监察御史。任期内,力劝肃宗皇帝勿杀俘虏。晚年居相位二年,卒年七十二,谥(shì)号“贞简”。
李勉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不贪取不义之财。
有一次,他出外学习,住在一家旅馆里。正好遇到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书生,也住在那里。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讨论学问,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帮他煎药,照看着他按时服药。一连好多天,李勉都细心照顾着病人的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书生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了。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经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寻找民间药方,并且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挖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
一天傍晚,李勉挖药回来,先到朋友的房间,看见书生气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阵欢喜,关切地凑(còu)到床前问:“兄弟,感觉可好一些?”
书生说:“我想,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可能是回光返照,临终前兄弟还有一事相求。”
李勉连忙安慰道:“哥哥别胡思乱想,今天你的气色不是好多了吗?只要静心休养,不久就会好的。哥哥不必客气,有事请讲。”
书生说:“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来,帮我打开。”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书生指着里面一个包袱说:“这些日子,多亏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一百两银子,本是赶考用的盘缠(pánchɑn),现在用不着了。我死后,麻烦你用部分银子替我筹办棺木,将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给你,算我的一点心意。请千万要收下,不然的话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的。”
李勉为了使书生安心,只好答应收下银子。
第二天清晨,书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遗愿,买来棺木,精心为他料理后事。剩下了许多银子,李勉一点也没有动用,而是仔细包好,悄悄地埋在棺木下面。
不久,书生的家属接到李勉报丧的书信后赶到客栈(zhàn)。他们移出棺木后,发现了陪葬的银子,都很吃惊。了解到银子的来历后,大家都被李勉诚实守信、不贪钱财的高尚品行所感动。
后来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洁自律,诚信自守,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而李勉葬银的故事也成为中华民族诚信做人的美谈典范流传后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读音】táolǐbùyán,xiàzìchéngxī
【释义】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shǎngcì),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èhào)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tòngkūliútì),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dàoniàn)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yíng)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玩物丧志
【读音】wánwùsàngzhì
【释义】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故事】出自《尚书·旅獒(áo)》:“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孙,又向各边远地区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们都归顺于周室。
慑(shè)于武王的威名,许多远方的小国和部族都先后派人到镐(Hào,周都,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向周王朝称臣纳贡,以示臣服。其中有一个部落送来一只叫做獒的狗。这只狗身上的毛呈黄褐(hè)色,身体较大,尾巴较长,四肢比较短,很是凶猛,善于搏斗。它又很有灵性,在武王面前匍匐(púfú)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礼一样。武王对此很是喜欢,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然后就高兴地逗起獒来。
这件事被太保召公奭(sh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退朝以后,他写了一篇《旅獒》呈给周武王,告诫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意思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别人,就会使自己丧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丧失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让它立刻灭亡啊!读了这篇奏章,周武王很是感动,想起了从前纣(zhòu)王荒淫无度,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教训,觉得召公的话很有道理,就下令将贡物分别赏赐给各位功臣和各国的诸侯。
“玩物丧志”就出自这个故事。
为善最乐
【读音】wéishànzuìlè
【释义】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故事】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刘苍是刘秀的儿子,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晋爵为王。刘苍博学多才,他的哥哥汉明帝对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视,都把京城交给他管理。刘苍虽然地位很高,却毫无骄奢淫逸(jiāoshēyínyì)的贵族习气,而且很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常常提醒汉明帝,为东汉初年的“太平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品德浑厚、待人至诚,声望也越来越高。他非常不安,多次请求辞去职务,想回他的封地东平国(今山东东平县),汉明帝拖了很久才答应。回东平后,刘苍仍对国家大事提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汉明帝很关心他。有一次问他在家里做什么最开心,刘苍说:“为善最乐。”意思是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后来人们常用此成语劝人多行善事。
玉汝于成
【读音】yùrǔyúchéng
【释义】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故事】出自北宋·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张载(1020—1077)是北宋郿县(在今陕西)横渠人。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pìrǎng)。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yíránzìdé),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深夜,妻儿早已酣(hān)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在思考回味,有时直达通宵。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张载在一篇文章中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是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
“玉汝于成”是说像玉一样爱护,来帮助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