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欣赏:通身是口挂虚空,不管东西南北风
禅诗欣赏:通身是口挂虚空,不管东西南北风
文/周裕锴
通身是口
通身是口挂虚空,不管东西南北风。一等与渠谈般若,滴丁东了滴丁东。(如净禅师《风铃》,《如净和尚语录》卷下)
如净禅师,字长翁,幼年聪慧,不类常童,奇逸有远大志。年长出家,在雪窦山跟从足庵智鉴禅师参禅,看“庭前柏树子”话有省,获智鉴禅师印可,为其法嗣,属曹洞宗青原下十六世。晚年奉敕住持明州天童山景德寺,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续录》一卷。
如净这首偈是一首咏物诗。风铃,又称风瓯,佛寺中常挂于塔檐殿角,因风摇荡而发出声音。偈的头两句,是说风铃挂在虚空中,如同通身有口,不管风从东南西北哪一方吹来,它都能不断地发声。“通身有口”在禅门中用以形容能言善辩,只是这种辩才面对“佛法大意”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如圆悟克勤禅师上堂说:“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着,通身是心鉴不出。”(《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不过,风铃的“通身是口”却与一般能言善辩的禅师不同,这是因为它“挂虚空”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使它发出声响的风本身,也是由虚空产生,无法扪摸捕捉。这两句中的“虚空”和“东西南北风”,显然是化用了《杂阿含经》卷十七所载世尊的偈语:“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同时《大品般若经》中著名的“大乘十喻”就有诸法“如虚空”之喻,而禅宗尊奉的《金刚般若经》也有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空”的说法。因此,偈句称风铃挂在“虚空”,而不说挂在塔檐下,自然就具有了展示般若性空的象征意义。
接下来“一等与渠谈般若”的“一等”,意为一样。“渠”,意为他,代指风铃。风铃在虚空中作响,相当于“通身有口”在说法。而它所说的无非是般若性空的内容,正如它在虚空中显示的那样,其声响乃是与东西南北风的因缘和合而产生,本身是虚而不实的。“滴丁东了滴丁东”,这句摹状风铃之语,只是丁丁东东一阵乱响,尽管清脆玲珑,却并无意义。而这无意义的“滴丁东”,正是“与渠谈般若”的内容。
尾句这种象声表现手法,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苏轼《大风留金山两日》诗:“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查慎行《苏诗补注》曰:“塔铃语:《晋佛图澄外传》:‘石宣与佛图澄同坐,浮图一铃独鸣,澄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按:‘明日颠风当断渡’一句,即铃音也。”清严元照《蕙櫋杂记》:“抱经先生曰:‘颠风句,曼声读之,便肖铃声。’竹汀先生曰:‘颠、当、断、渡皆双声字。颠、当同端母,断、渡同定母。’”与此相似,“滴丁东”三字也声母相同,皆为端母字,曼声读之,便肖风铃声。
如净这首偈的立意很可能“夺胎换骨”于苏轼诗句,但必须指出的是,苏轼所写塔铃语,是有意义的声音,是塔铃对明日大风所作的预报——“明日颠风当断渡”;而如净所写风铃语,却是无意义的声音,仅仅是纯粹的摹状铃声的一串双声字而已,与苏诗大异其趣。但这无意义的声音,也许正是般若性空的表现,即所谓“说而无说,无说之说,是真说法具足者”(宋释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三)。换言之,风铃以其“滴丁东”的声音,以“说而无说”的方式,传达出般若性空的真理,而以“了”字串联“滴丁东”,更具有终结了悟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