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历年高考作文真题及满分作文:丝瓜藤和肉豆须(2015山东卷)

历年高考作文真题及满分作文:丝瓜藤和肉豆须(2015山东卷),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作文立意

考场真题 丝瓜藤和肉豆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思路点拨

1.肯定父亲的实用主义

如果你认为材料中父亲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就说出你的理由。父亲的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他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看到的是事物的实用性,而不想关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生活中也如此,有时太过较真、纠结于小事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你可以从“务实”、“实用主义”这个角度展开议论,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2.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

父亲的说法有失偏颇,他的观点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过于现实和功利。我们应该本着求真求知的态度,认识事物本质,弄清两种植物之间的差别,充分了解之后,也许更有利于这两种植物的种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对于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作为家长应该积极地去鼓励和引导,而父亲的否定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因此你可以围绕“探索求知”这个核心进行写作。

探究成就辉煌

一考生

有人说,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人说,探究是一种乐趣;而我却要说,好探究、懂探究、会探究、勤探究、深探究往往成就一个人的辉煌。

一个人只要乐知乐学,就必然会产生疑问,而疑问、怀疑却恰恰是探究的开始,探究的源泉,对知识的不满足却又是探究的动力。就如材料中的小男孩,正因为具有探究精神,想要弄清楚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才扯断了菜园中的丝瓜藤和肉豆须,但是却被父亲批评了。父亲的话语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是却扼杀了小男孩的好奇心,可能导致小男孩以后的人生都没有探究精神。看看下面这些例子,或许我们对探究精神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写出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作家徐迟,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仍然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刻苦创作。据说,为了写好《生命之树常绿》,他做了深入的探究。他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三次到西双版纳去采访蔡希陶先生。在西双版纳,他惊奇地看到了各种各样奇特的树木,大开眼界的同时,如获至宝地将这些树木的形状、颜色、性能等,分门别类地做了记录,然后,在写作时,充分地加以利用。正是这种深入生活的勤勉探究,成就了《生命之树常绿》这篇名作。

有着“近代化学之父”美誉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为了科研苦苦探究,废寝忘食,创立了著名的“氧化学说”。51岁时他被人指控“在士兵的烟草中掺水”而被押上断头台。临刑前他请求:“情愿被剥夺一切,只要让我做一名普通的药剂师,做一点化学试验,就心满意足了。”拉瓦锡的死绝对是科学上的重大损失,以至于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痛惜道:“他们割下拉瓦锡的头,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但是不知在100年之内,世界上还能不能再长出一颗那样的头颅。”

屈原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时珍尝遍百草,写就《本草纲目》;徐霞客跋山涉水,留下《徐霞客游记》……无不是探究的结晶。探究的起点是爱好、兴趣,而终点却往往是真理;探究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有正确的方法;探究需要毅力,探究需要恒心,更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上面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探究精神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拥有探究精神,再加以长期探索,我们人类在各个领域才能取得辉煌。所以请为那些拥有探究精神的先驱们鼓掌,同时养成“好探究”的习惯,如此,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都会收获很多。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文,着重论述了“探究”对一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作者在文中列举了诸如徐迟、拉瓦锡、李时珍以及徐霞客等名人的事例,对观点做了充分有力的论证。文章的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述有说服力。

探究驱动历史车轮

一考生

材料中小男孩为了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扯断了自家菜园里丝瓜和肉豆的茎叶,结果被父亲批评了。不得不说,这个父亲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会扼杀小男孩的探究精神,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探究精神。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发现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其中有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那就是人类孜孜不倦的探究能力。

瓦特是一个天生不安分的人,孩提起他就特喜欢动手做各种各样的试验、各种各样的探究。有一次他用布堵死壶嘴,蒸汽居然掀翻了壶盖,他大受此启发,苦苦探究,能不能用此原理造出蒸汽机呢?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试验探究,他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很快,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纺织、采矿、冶炼和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和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了所谓的“蒸汽时代”。

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及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直接推动了热力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达尔文也是一个不安分者,他对生物近乎狂热的探究,直接促成了他的五年环球考察。在考察中,他仔细地观察动物、植物,观察地质,并进行了大量的样本采集。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著名的“生物进化论”,并写出震惊世界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在书中,他用大量的资料证明了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直接摧毁了唯心主义者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和坚持长期探索。”

蒂姆·伯纳斯·李更是一个不安分者,他的父母都是英国科研人员,参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的研制。受父母影响,蒂姆从小就对电脑感兴趣,总是围着家中的电脑转,拆拆外壳,摇摇零件,这种对电脑的爱好,一直持续到他牛津大学毕业。更为有幸的是,他得到一份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经过艰苦的探究,他成功编制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等。这就是局域网。然而,蒂姆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此后,尽管他一直苦苦探究,但多年都未能有所突破。一个偶然,他端着一杯咖啡经过怒放的紫丁香花丛时,扑鼻的花香伴着咖啡香味飘入了实验室,霎时间,蒂姆突发灵感:人脑可以透过互相连贯的神经传递信息,为什么不可以经由电脑文件互相连接形成“超文本”呢?受此启发,世界互联网就此诞生了。

世界因互联网走得更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了,因为多了沟通,世界必将变得越来越和平。

历史的车轮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它的不竭动力多半是来自于人们生生不息的探究。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条理清晰。作者从材料出发,提出了“探究驱动历史车轮”的观点,然后紧紧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文章的主体由瓦特、达尔文、蒂姆三个典型事例构成,事例充分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何必那样较真

一考生

本来丝瓜藤和肉豆须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我们非得要把它们分开,就会给它们以伤害。作为小孩有好奇心是对的,但是否非要那样较真?被他扯断的丝瓜藤和肉豆须已经长得很好,这样较真,对于种植这些蔬菜的父亲来说是不是一种伤害呢?就如材料中的父亲所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材料中丝瓜藤和肉豆须连在一起,彼此已经有难以分开的纠结,我们也不必把它们分开。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为细节而纠结,而人与人相处,有时候也没有必要非得分得那么清楚。比如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之间作为朋友,非常亲密;但彼此之间相处之时,管仲也有许多对不起鲍叔牙的地方,鲍叔牙没有计较,时常替管仲辩解。但是在齐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管仲沦为阶下囚,鲍叔牙被封为相。这时鲍叔牙力荐管仲。听从鲍叔牙的劝说,齐桓公捐弃前嫌,重用管仲,结果终成春秋五霸之首。再如大唐初年,李世民也不计前嫌,重用了曾经反对他的魏征,才有“贞观之治”的盛世。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忽视所有细节、小事,而是不应该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过于较真,眼光应该放远一点。即使是再小的问题,我们也要善于从细节入手,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如阅读《祝福》时,通过祥林嫂的眼睛变化,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原因;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从例题入手,探讨解题规律,从而更快地掌握学科特点,使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能够融会贯通,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再回到我们材料中的例子,小男孩想要探索丝瓜藤和肉豆须的不同,那是不是可以通过其他的细节去判断它们之间的差别,而不是贸然将它们纠缠在一起的藤和须揪开、扯断呢?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向家长或老师请教呢?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两种植物的根、茎、叶等细小差别去分辨呢?

“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生活中既然有许多事分不清或者没有必要分清,我们就可以“难得糊涂”地生活下去。这也是一种智慧。

名师点评

本文紧密联系材料,提出了“不必较真”的观点,并辩证地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先从人际关系的角度阐述观点,接着又进一步论述“不必较真”并不是要忽略所有的细节和小事。文章观点明确,论述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