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曲终人不散(外3篇)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曲终人不散(外3篇)

考场真题 老规矩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思路点拨

1.传承老规矩

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看到老规矩对家庭和睦,对社会和谐发展所起的作用,继而大力提倡传承老规矩。应该注意的是,材料中是“网友”整理了老规矩并将其贴在网上,这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特征,同时要求考生应该有一定的现实关怀。

2.变通地看待老规矩

有些老规矩是消极的,比如“不许管闲事”,放在今天未必合理。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视角看待一些具体的老规矩,要看到它有利的方面,也应看到其弊端。我们可以联系实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体悟,对老规矩中积极的部分予以保留,对不合时宜、陈旧落后的部分予以扬弃。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强调的就是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否则无法成功。规矩的概念很宽泛,由老规矩我们可以联想到法律、规章制度、家法家规、做人原则等方面,任选话题进行写作。

等等我们的老规矩

一考生

以前在非洲的沙漠里,有一支长期迁徙、居无定所的古老的游牧部落。当很多部落都不断消亡或者被吞并的时候,他们一直能顽强存活。因为他们有一个坚持不懈的习惯:那就是每次穿越沙漠的时候,行走两天都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曾有外人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年迈的首领耐心地解释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太慢,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是啊,这些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在这个快速行进的社会中,我们是不是也丢失了很多东西?比如,我们曾经的传统——我们的老规矩……我们能不能放慢脚步,让那些关乎我们灵魂的东西都跟上来啊?

老规矩也关乎灵魂?

想想我们小时候的北京,家家都是三世乃至四世同堂,老人们含饴弄孙,小辈们敬老明理,出门回家都会互相打招呼,有什么情况里里外外一大家人都会过来帮忙;而现在呢,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小辈们整天在外忙忙碌碌,老人孤独在家寂寞守候,偶尔的几次团聚有时还会因为老人所谓的“唠叨”不欢而散。我们在哪里欢快心灵?

想想我们小时候的北京,到处可见的四合院,融洽相处的邻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而现在的北京,哪里还有邻里可言?一个楼道里都不知道对门姓什么、叫什么、做什么,见了面也只是点点头而己,更不要谈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回到家里,走在小区里和走在陌生的地方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在哪里安放灵魂?

以前的老北京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老规矩,生产所有产品都一丝不苟,前店后厂也没有见什么污染环境;再看看现在街上又是地沟油油条,又是三聚氰胺奶粉,一个劲喊保护环境,却几乎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日子都生活在雾霾之中……没有了老规矩,别说灵魂,恐怕连我们的身体都快无法安放了!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源远倒是不假,但是流到了我们这里还能不能“长”下去?那就要看我们有没有耐心,能不能等那些被我们丢掉的或者是在时代发展中掉落的老规矩重新跟上来。

我有这个耐心,你们呢?

名师点评

本文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文章开篇借用一个非洲部落的故事,引出等等老规矩的话题。文章的结尾作者也再次表明要耐心等待老规矩。文章的主体部分对老规矩缺失前后的家庭、邻里和各行业做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老规矩缺失现状的忧虑,让人明白重视老规矩的必要性。

老规矩不朽

一考生

北京的这些老规矩,也是中国人的老规矩。重新审视这些老规矩,感到很亲切。这些朴素的话语,犹如一位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它要求做人律己正派,谦恭有礼,忠厚传世,勤俭持家,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民族风尚在道德领域的精炼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的人生信条。

老规矩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千年,是儒家思想在百姓当中的另一种体现。读书人读《论语》、《孟子》、《弟子规》等,老百姓读书少,但受教育的内容是一样的。老规矩说“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弟子规》说“路遇长,疾趋揖”;老规矩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弟子规》说“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老规矩说“忠厚传世”,《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规矩说“勤俭持家”,《训俭示康》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老规矩是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记,处处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

老规矩是百姓日常安身立命的总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经典语录,规定具体而细致。百姓读书不多或者没有读过书,但是这些老规矩口耳相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教育子女,规范后代的思想道德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才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勤俭、忠厚、礼让、仁义的优秀品格,才出现了诸多的忠臣孝子、良将勇士。

老规矩不老,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历史垃圾,而是和《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一样,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继承弘扬其中的优良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有些人自私卑劣,有些人贪污腐败,有些人妄自尊大,有些人浑浑噩噩,有些人一掷千金……现代社会,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道德水平却不断下滑。老规矩在这些人眼里是陈旧的、过时的,殊不知这些老规矩是拯救他们心灵疾病的良方。今年年初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家风是什么》栏目中,许多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信待人”、“做人要朴实一点,厚道一点,要实在一些”。这些对家风的解释,其实就是对老规矩的最好注解。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老规矩也能担当大任。

老规矩不朽!

名师点评

本文先提到老规矩的历史悠久,是儒家思想在百姓中的一种体现,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总则。它虽然“老”,却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因而“不朽”,对现今仍有巨大作用。文章对老规矩历史的论证,对现实社会的联想,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得文章内容更具体、更有深度。

曲终人不散

一考生

近日,有网友将一些“老规矩”整理后发到网上,触发了人们对于在文化长河中逐渐消逝的一些国粹的回忆,也让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听过的《牡丹亭》。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这是《牡丹亭》第一出中的唱词,第一次听是和外婆一起去戏园。当时,外婆出街,并不是去看戏,而是有别的事,而我听到戏园里有“咿咿呀呀”的声音传来,又看到戏园门前的海报上舞台人物穿着古装,显得非常漂亮,于是,硬要外婆带我进去看。当时,只见台上戏子水袖翻飞,曲声婉转,后来才知道,唱的是昆曲。回到家,我便央求外婆为我寻来戏词,一遍又一遍地念给我听,又找来录音,自己默默背下里面的一些唱段,再献宝似的学给家里人听。

时光荏苒,儿时的许多记忆早已淡忘,唯独那《牡丹亭》深深地根植在了我的心里,存在于记忆之中。当年痴迷的《牡丹亭》我早已阅读过百遍,不精通,但好歹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忆起往事,只是淡淡一笑便过去了,但那一出出戏却忍不住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这成为我的习惯。每当周末或节假日,同学们会相约去游乐园,去郊游,但我只想去戏园。可是,没有同学陪我去,约过几次,都被他们骂了一句“一个未老先衰的老古董”。无奈,我只有让外婆陪我,幸好,外婆也是喜欢的。当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时,我很想有人与我谈谈杜丽娘与柳梦梅,谈谈生旦净末丑,谈谈舞台上的悲欢离合。

我不再奢求有同学与我一起去看《牡丹亭》,但我希望一如他们希望别人能理解他们活在“都教授”的灵魂里一样,他们能理解我活在杜丽娘的情感里,亦或崔莺莺的,亦或杜十娘的。不知道是我的感觉,还是演员的原因,近来,总觉得台上那缠绵咿呀的唱腔也带了几分敷衍,少了几分真情,少了那绕梁不绝的音效。

曲未终,我便出了戏园,回到家,发现电视中正在放《霸王别姬》,看着程蝶衣在日本军官面前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眼眶不禁湿润了。

我相信,那些唱入人心的戏词总会流传,一代又一代。纵是时过境迁,戏中事,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会伴着那咿咿呀呀的唱腔,曲终人不散。

名师点评

1.本文的题材选择颇为独到。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品味传统戏曲,感悟生活,并将这些在高考作文中表达出来,实属难得。

2.作者在文中将自己的喜好和同学们的喜好作对比,将儿时听戏与近日看戏的感触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戏曲的喜爱,也委婉地批判了如今人们对传统戏曲的不理解和现实社会的浮躁。

我自静默赏绳墨

一考生

凤凰择木,非梧桐不栖;夕阳余晖,非西天不息;落英缤纷,非黄泉不止。世易时移,然老规矩不移。不知经历过多少个春秋,又不知体验过多少的风吹雨打,老规矩从繁盛到衰败,又若凤凰般涅槃重生。终究,老规矩就如古老的歌谣一样渐入人心,抽不掉,拔不得。于静默中赏遍这老北京古老的“绳墨”,于这纷繁芜杂的尘世间寂静,欢喜。

我自静默赏绳墨,赏罢它方知繁华。

北京的这些老规矩,是文化的深深积淀,不得不让人惊叹。幼时总被祖父祖母强行灌输着这些思想,彼时总不禁对之嗤之以鼻,毕竟孩子们总认为被这些束缚。渐渐地当初的孩子已然成长,终是懂得他们的用心良苦。“跟长辈们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对人的尊重;“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个人修养也不能被冲淡,这都体现了家庭教育的良好。每一个老规矩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且行且珍惜。

我自静默赏绳墨,赏罢它倾了天下。

老规矩重新提起,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亦是文化的归属。很多人不理解北京的这些老规矩,就像听话本的人,却不是故事里的人。对于我们而言,已经入戏太深,我们演绎着,经历着。“规矩”是指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是人们共同的约定,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从当前现实来讲,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恢复“老规矩”源于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环境下带来的精神危机。认知自身的文化,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对国家、族群的认同,是追忆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古老中国。

我自静默赏绳墨,赏罢它散落百家。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信仰被世人尊崇且学习。就像北京的这些老规矩一样,它们经历过太多沧桑,当再一次登上舞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实属不易。文化是需要继承的,是需要被发扬光大的。老规矩并不一定都是那样完美,我们要做的是改良它,然后推崇它。国不可一日无法,家不可一日无规,校不可一日无纪,北京亦丢不了这些老规矩。就让老规矩陪伴我们,到遥远的地方。

你见或不见它,老规矩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不念它,老规矩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悟或不悟它,老规矩就在那里,等我们去寻觅。静默,如我;淡然,若它。

名师点评

本文用“默”与“墨”字拟文章题目,很有特色。文章开篇化用古诗词引入主题,结尾又改编现代歌词,点明文章主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自身体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论述了“老规矩”对于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作用。文章语言灵活生动,富有文采和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