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世民心事有谁知》《闻过则喜》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世民心事有谁知》《闻过则喜》

考场真题 咬文嚼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范文。

思路点拨

1.敢于挑错,敢于改错,养成治学严谨的良好风气

《咬文嚼字》杂志敢于挑错,著名作家敢于承认错误。我们可以看出材料意在倡导大家养成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以此立意,我们可以指出敢于挑错,敢于改错对文化领域乃至其他领域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生活中学术的弄虚作假等现象,写一篇好的议论文。

2.闻过则喜,知错就改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立意,论述“闻过则喜,知错就改”对个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对于团队,对于国家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曾说过的“闻过则喜”等名言,也可以列举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浪子回头的典故等等。

3.请人挑错,消除谬误

无论是铁凝、莫言这样的文学家,还是我们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而别人能够指出谬误,一定是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或者对错误做了考证研究。因此,请别人挑错,是消除谬误的一种好方法。只有善纳人言,知错就改,个人才能发展、进步。个人如此,企业和国家亦是如此。

闻过则喜

一考生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学者的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专业局限,或者是涉猎不及,或者是仓促大意,都可能出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被一个学术地位、学术水平都不如自己的人指出错误,也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愚者千虑,却未必没有一得。很多时候,某一个错误不足以影响一部作品。正因如此,这些白璧微瑕不会在总体上降低一个学者、一部著作的学术成就。

远在唐代。著名画家戴嵩,擅画水牛,每次画完水牛总要请牧童过目,面对牧童的指正,他总能虚心接受。正因为如此,其有名的《斗牛图》,虽尾巴形态有误,但瑕不掩瑜,非但没有影响他的伟大,反而因为他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光辉人格成就了这幅千古奇画。

近在当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面对读者的指正,也表达了诚挚的谢意,认为读者挑错是消除谬误的好方法。戴嵩与莫言虽处在不同的年代,但同样都在用自己的言行教导我们,面对事物,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与思考,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判断正误、寻求事物的真谛。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错误在让文化作品日臻完善的同时,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影响。《咬文嚼字》杂志敢于质疑大家作品的行为,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万事有度,过犹不及。如果因“挑错”太过而演变为“吹毛求疵”,则非但不能鼓励这一行为的正常进行,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非但不能带来丝毫的意义,反而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反感与抵触情绪。

当今学术界的“挑错”现象,对于学术事业而言,实际上大有益处。它既能让学者们交流提高、百家争鸣,又能使其治学更加严谨,求索更加勤奋。同时,还能激发广大受众的钻研兴趣,让大家都“闻过则喜”,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促进学术事业进步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愿这种“闻过则喜”的良好学术风气能够扩散开去……

名师点评

1.本文从古代和近代选取事例,论证了人都会有错误,但是要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道理。

2.作者最后由材料联系到当今的学术界,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世民心事有谁知

一考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天下终于太平了。我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看着那些身经百战的大臣们,心里却想着更多事情。自从即位以来,大臣们都说好话,我的每一句话,他们都会随声附和,天子的威严在九州大地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片喝彩声中,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那一天,边境来报……

高昌王报来奏章,高昌王麴文泰准备入朝朝贡。得知这一消息,我立即让有司当朝公布,大臣们议论纷纷。这么好的消息,大臣们肯定都是一片溢美之词了。想我大唐国势昌盛,四海臣服,百姓安居乐业,我李世民的名字应该能够载入史册、万古长青了吧。

我正想着,岑文本说道:“启禀皇上,这是好事啊。老臣建议将此等好事公之于众,让其他的少数民族纷纷效仿,对于国家的统一大业岂不起到更好的效果?”岑文本的话引起了大臣们的纷纷赞同。这个人有学问,见识不同于常人。

侯君集进言道:“皇上,何不借此宣传国威,号召普天之下开展庆祝活动呢?”

房玄龄道:“侯将军此言对极了,老臣深表同感。刚才宣读的奏章也说,西域诸国,都准备派遣使节随文泰一道入朝朝贡,这是宣传我朝国威的大好时机啊!”我看着房玄龄的眼睛,点点头,他可是我的左膀右臂,他的话连太后都要敬重三分。

三位开国功臣的一席发言过后,大臣们一片赞同声:“是呀,是呀!”“我朝的国威可见一斑了。”“此是国之盛事。”“理应载入史册啊。”……

“皇上,老臣反对!”此言一出,整个朝堂鸦雀无声。我定睛看去,原来是魏征。

魏征手持象笏,前身微倾,语出惊人:“皇上,自从贞观元年以来,您所建立的功绩确实令历代帝王望尘莫及,但是皇上想到一条非常重要的治国良术了吗?”

大臣们一片“嘘”声,我的内心何尝不是震怒呢?堂堂一朝天子,竟然被一个大臣呵斥,成何体统?我强忍怒火,请魏征接着讲下去。

“皇上,安民方为上策哪!依老臣之见,第一,既然西域各国都想臣服,倘若兴师动众,彼此往来必然惊动四方百姓安稳,不如下诏书安抚,令其安居乐业,或者安排进贡表,按照计划行事,如此可保不乱。第二,可下诏书给百姓万民,叮嘱其以农业为本。第三,万万不可大搞铺张浪费,节俭可治国啊。”

魏征拜倒在地,脸上依然是正气凛然。

听完他一席话,我由愤怒转为茅塞顿开。作为君王,我明白前些日子我的困惑了,我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位敢于挑错的大臣,我缺少的正是勇于面对批评的魄力!

我搀扶起魏征,拉着他的手:“爱卿请起,朕采纳你的意见!”我明白,我扶起了他,也等于匡扶了万里江山,这世界正需要直面错误!有这样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大唐的盛世可以长久了!

名师点评

1.本文构思新颖,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角度,演绎出了一篇“闻过则喜”主题的小说。文章寄主题于故事当中,读来耐人寻味。

2.作者以李世民的名言为题记,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3.文章叙事沉着,描写细致,李世民和魏征两个人物的塑造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