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哺握发”“屠龙之技”…10则典故让你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吐哺握发”“屠龙之技”…10则典故让你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吐哺握气是什么生肖
吐哺握发
“吐哺握发”意为洗头时多次握住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以迎接来访之士,即使这样,还担心失去天下贤才。后用来比喻殷勤待士,求贤若渴。典出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溯源
西周时期,武王死时,成王很小,还在襁褓之中。武王的弟弟周公担心天下的诸侯听说武王去世的消息后,会趁机挑战周王朝,于是就没有遵照礼法,自己代替成王摄政,治理国家。武王的弟弟管叔很不满意周公的做法,于是就伙同家人到处散播“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的谣言。
周公听说后,就召集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姜望、召公爽说:“我之所以代替成王暂时治理国家,是担心天下诸侯趁机对周不利,到时没法向先祖太王、王季、文王交代。先祖为天下操劳很久,才获得了现在的局面。如今,武王年轻早逝,成王还很小,是为了周王朝的繁盛,我才如此做。”于是,就在周担任丞相一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鲁国去。
伯禽临行前,周公嘱咐他说:“我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天下来说,我的地位已不算低了。但我待人接物时,还要时刻注意谦恭下士。害怕怠慢客人,有时候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人;吃一顿饭,也往往三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这样,我还担心埋没天下人才。你到鲁国去,一定要谦虚谨慎,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是一国之主而妄自尊大,忘乎所以啊。”
屠龙之技
此成语原意为宰杀蛟龙的技能,后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典出《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溯源
从前,有一个叫朱泙漫的人,志向远大,一直想掌握一门一般人都不会的本领。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会屠龙,就变卖了所有家产,凑足了一千两黄金,去找支离益。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支离益,并拜他为师,学习宰杀蛟龙的技巧。
朱泙漫很刻苦,三年后,他学成归来,高兴地向乡亲们讲述自己所学的本事:如何绞杀一条蛟龙,杀龙应该选用哪种刀,杀龙人应该怎样按住龙头,踩住龙尾……可是,当人们问他龙是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时,他却不能回答了。人们忍不住笑起来,告诉他:“学本领是为了有用处,如果学的东西没有丝毫用处,即使学得再精通,也一文不值。”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屠龙之技”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即使再精通,也是徒有虚名。
图穷匕首见
此成语常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典出《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溯源
战国时期,秦王实行残暴的统治,因此很多人都想杀掉他。燕国的太子丹也很想刺杀秦王,他秘密派壮士荆轲前去行刺。因为秦宫防卫森严,荆轲和助手就带着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以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为礼去拜见秦王,并在地图里藏了一把匕首,希望可以伺机杀死他。
荆轲来到秦宫后,见到秦王,把樊於期的 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荆轲又说,燕国准备将督亢一带贡献给秦,并带来了这个地区的地图。秦王听他如此说,又因他捉住了秦国的逃将,就放松了警惕,让荆轲到他近旁去,将地图展示给秦王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匕首露了出来,秦王大惊失色。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结果没刺中。秦王挣断衣袖逃跑,荆轲在追他的时候,遭到秦王近侍的袭击,荆轲在躲闪间,被秦王刺死了。
痛饮黄龙
“痛饮黄龙”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来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典出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溯源
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北方强大的金国大举南侵,企图一举占领北宋。金军善战,进入宋境后,势如破竹,北宋朝廷危急中,任命大将岳飞前往抵御金兵。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力作战,连连取胜,终于收复了大片失地。当时,岳飞还准备渡过黄河,继续向北,直击金国的腹地,他对部下的将士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意思是待我们直捣金国的腹地,彻底打败金国,我再与各位将士痛饮。
添兵减灶
“添兵减灶”指增加兵力,却减少行军饭灶。后来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典出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溯源
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他自认才学比不上孙膑,担心孙膑日后成为魏国敌国的军师,就用刑罚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谁知齐国大将军田忌很欣赏孙膑的才能,并不嫌弃孙膑的残疾之身,收孙膑在身边。
一年,魏国和赵国联合起来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遣田忌率军支援韩国,在向魏国行进的过程中,孙膑对田忌说:“三晋的军队素来剽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日行五十里的部队与敌军争利只有一半的人能达到。因此,我们应该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谋。
魏国大将庞涓见到齐军所留下的营寨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如今看来果然如此。现在齐国进入魏境才三天,为士兵做饭的灶就减少了一半,说明齐军已经逃跑了一半了。”所以,他丢掉步兵,只率领少量的轻兵锐卒追赶齐军。孙膑料到庞涓会追来,他事先在马陵道上埋伏,吩咐士兵们看见山上有火把时,就射箭。然后,他来到山上,削去一棵大树的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一切准备好后,孙膑就离去了。
庞涓果然追齐军追到马陵道,夜晚他见别的树都是黑色的皮,只有一棵露着白木,上面似乎还有字迹。他举着火把,本想走近看清楚。结果他字还没读完,只见山林中万箭齐发,喊杀声不断。毫无准备的魏军霎时被冲乱了,失去了阵脚。庞涓此时才知自己中了孙膑的计,他见魏军已败,只好自刎,临死前,他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魏军失了庞涓,顿时溃不成军,齐国乘胜歼灭了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
从此,孙膑能谋善战的名声就传扬开了。
铜琶铁板
“铜琶铁板”意为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唱,形容气概豪迈,音调高亢的文辞。语出宋·俞文豹《吹剑续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溯源
苏东坡、柳永都是宋代有名的词人,但两人词风颇不相同。苏东坡生性豪放,因此他的词作也带有一股英雄豪放之气,人称“苏学士”,而柳永是婉约词的继承者,词多描写男女情缘或分别,有一股淡淡的忧思,因为柳永排行第七,世人常称他“柳七”。
一天,苏东坡与人宴饮,席间有位善于歌唱的幕士,苏东坡问他:“你觉得我的词比柳七的词如何?”那人回答道:“柳郎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子,拿着红牙板,轻轻低唱着‘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的词,却需要关西大汉弹着铜琵琶,敲着铁板,高声唱‘大江东去’。”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觉得此人形容得太生动了。
从此,“铜琶铁板”就代表了一种豪气的文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常用来比喻目光短浅,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语出《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溯源
庄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一天,他到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长相奇异的鹊,从南方飞来。这只鹊的翅膀展开有七尺宽,眼睛周长有一寸,在庄周的头上飞过去后,停栖于栗树上了。庄周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翅膀宽大却飞得不快,眼睛很大却看不清东西。”于是,他拿着弹弓,拎起衣服下摆,轻轻地走了过去。
原来,一只蝉正卧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啜吸着露珠,完全忘记了自己。在这只蝉后的树叶中,一只螳螂正藏在那里,准备偷袭那只得意忘形的蝉。螳螂全神贯注地看着眼前的食物,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危险。结果,那只在庄周头上飞过的异鹊只看见前面的螳螂,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周看到这里,猛然醒悟,自言自语道:“唉!物与物互相累害,这是因为两物类之间互相招引、贪图所致。”于是,庄周收起弹弓,反身走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比喻野心为人所共知,不需解说。语出《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溯源
三国时期,曹操临终之前梦见“三马同槽”,众臣不解。曹操死后,司马懿领大将军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司马懿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司马师,小儿子司马昭,都具有将相之才。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辅佐十三岁的曹髦,权势比他父亲时候更大。但司马师没过多久就因病去世了,他病重时将一切权力都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的雄才大略在他哥哥之上,而且此人野心更大。他不断打击政敌,铲除异己,以寻找机会取代曹髦。年轻的曹髦也深知司马昭之心,因此决定铤而走险除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宣召了王沈、王经、王业等心腹大臣,秘密商讨诛司马昭的大计,他对大臣们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被他废了,而受到侮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讨伐他!”大臣王沈说:“如今司马昭大权在握,满朝都是司马家的人,皇上此时应忍辱负重,待削弱了司马家力量后,再诛司马昭不迟。”曹髦没有接受劝告,亲率左右仆从数百人,准备去袭击司马昭。不料,朝中有奸细,早把此事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将曹髦杀掉了。
当时,人们就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典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后遂无问津者。”
溯源
“世外桃源”的故事源于晋代陶渊明写的一篇《桃花源记》。根据这篇文章记载,有位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一天顺溪捕鱼却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在溪流两岸,他看见一片桃花林,长达数十米,其中没有其他树木,而地上花草鲜艳美丽,他彻底地被这种美景迷住了,不知不觉就向前划去。
不知划了多久,只见溪水从一个山口边流出来,而山上有一个洞口,里面透着些许光亮。渔人就下了船,步行从洞口进去。刚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眼前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这里土地平坦肥沃,房屋整齐,有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中鸡、狗的叫声此起彼伏。田野里人们来来往往地劳作,老人、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所穿的衣服与桃花源外面的时代以前的衣服一样。桃花源中的人看见渔人都很惊奇,问他从哪里来,还邀请他去自己家里,杀鸡置酒请他宴饮。村落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纷纷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祸乱,才带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便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向他们讲述了外界的情况,他们都感到惋惜。他们还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宴饮。
几天之后,渔人起身告辞,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嘱咐他出去后千万不要对外面人谈起这个地方。渔人出了桃花源,找到了船,照原路返回。在路上,他仔细地做了标记。渔人回到郡城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但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上方宝剑
“上方宝剑”原指尚方署特制的供皇帝使用的宝剑,持有皇帝所赐上方宝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后多用来比喻来自上级的指示,也写作“尚方宝剑”。
溯源
上方,原本是秦、汉时期少府属官,专门制造皇帝所用的刀剑,所以皇帝御用的剑就叫做上方剑。西汉成帝时,有一个叫张禹的人,因为他曾经担任过皇帝的老师,所以骄奢淫逸,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物,并当上了丞相。当时槐里令朱云享有直言敢谏的名声,向成帝上书揭发了张禹的恶行,并请皇上赐予自己上方斩马剑,以斩佞臣张禹之头。成帝闻后,大怒,以“居下讪上,廷辱师傅”之罪,将朱云定为死罪。幸亏当时左将军辛庆忌为朱云求情,朱云才保全一命。
后来,人们就用“上方宝剑”来比喻极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