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点评:《留住心中一方净土》(外2篇)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留住心中一方净土》(外2篇),留住心中的什么作文600
考场真题 关于
“孩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1.呼唤青少年精神的回归
材料中三句话联系起来,是要让同学们思考当今社会青少年童心早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诸如名誉、金钱、地位等各种诱惑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应该有所警觉,及时呼唤青少年精神的回归。以此立意,我们不妨联系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关乎少年的负面事例,具体分析这些现象带来的危害,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探讨精神家园正在失去的原因
从青少年童心早泯这一现象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关注社会精神、道德信仰的发展,探讨人类孩提王国正在失去的原因。原因有很多:如今学校教育的畸形,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变化,等等。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拯救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才能防止菲尔丁所说的“真正的沉沦”的局面出现。
3.坚守自我
社会上的名誉、金钱、地位等不仅对孩子造成影响,对于其他人也都十分具有诱惑力。我们要做的,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坚守自我岿然不动。以此立意,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或议论或抒情,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遗失的童真
一考生
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孩子从卖气球的人手中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那脸上灿烂的笑容。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我们不应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何这样,我们应反省是什么造成了童真的遗失,又是什么加剧了这种遗失的势头。反观社会,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个充满竞争意识,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当成年人大多在为金钱、名利所奔波时,当与孩子共处时的谈资均为事业发展、利润亏损时,试问一张白纸又怎能不被沾染得墨迹斑斑?与此同时,将大人的不满足强加于孩子幼小的心灵,这里极其不合适的。在狼爸、虎妈层出不穷的当下社会,一个孩子的童真不是被孩子淡忘,而是被一种恶性环境所扼杀。汪曾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金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时,捉虱子的场景。这样童真未泯的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为虚浮名利勾心斗角,忙碌终生,而应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积极的乐观情绪。
在一个鼓吹神童的媒体时代,在我心里,不是童亵渎了“神”,而是神亵渎了“童”。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也应如此,他能看到我们遗失的美好,他的创造、他的发问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童真的目光,或许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爱,能够照亮冰点以上的风景。这份童真,这份初心,倘若一直坚守,如同守护一株鲜红欲滴的玫瑰,梦过于美好,守护也便更加沉重。天上人间,现实让人们知道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但为什么现实让人们害怕得连一个梦的诺言也不肯轻易地为孩子许下呢?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最好的成长,不是小小年纪就考上了名牌大学,不是小小年纪就深谙世俗之法,不是小小年纪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我们更愿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之景。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便不会畏惧。
有些事终要经历,那便到时深究,有些事如此美好,为何不好好珍惜?遗失的童真,带给了我们怅惘,但愿这番省悟能让天真无邪的笑声在风中散播得更久一些。
名师点评
本文开篇就交代童真遗失的现象,并对此提出疑问。然后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充满竞争意识”和“大人的不满足”,颇具思想力度,足以引起读者深思。文中化用古诗词,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意蕴,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全文议论逻辑层层递进,可见作者思维之严谨。
在葡萄架下倾听
一考生
童心未泯之人,如丰子恺、马克·吐温,多是智慧非凡之人。但是就今天而言,我们的社会导致了童心弱化和减少,孩童们被社会过早地污染,乃至夺去了童心。
丹麦,素有童话王国的美誉。我不想论证是安徒生成就了童话王国,还是童话王国成就了安徒生。总之,有一点是明确的:丹麦人喜欢童话。他们最著名的艺术品,正是海边的“人鱼公主”。
中国,也是有童话的。最广为人知的,是各种神仙志异,如鹊桥相会。可惜,眼下的七夕夜晚,很难看到孩子躲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私语了。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聊斋先生的故事最为生动,然而孩子们所能接触到的,荧屏之上的,尽是其中的爱恨情仇。或许孩子们熟悉聂小倩和宁采臣,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婴宁。鬼文化在中国,只剩两条路可走,一是成人化,二是恐怖化,无一适合孩子。这样的童话,早已剥离了童心。
在美国,孩子们依然相信“上帝与我同在”。在印度,家长们会讲述湿婆大神恩泽世人的故事。于成年人,这是宗教;于小孩子,却是一个个斑斓的童话。在中国,你若问一个小学生女娲补天的传说,恐怕他们会果断地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人类是从猿类进化来的。
为什么同样是童话,在中国就只有一个穿架子,在外国就有着鲜活的生命?这是不是提醒我们多注意一下孩子的世界,多关注童心呢?
当李安导演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四项奥斯卡奖项时,无数中国人欢呼。李安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有这么一句:“感谢你们相信这个故事。”可是实际上,我们大家有几个人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我们更多人看到的是电影中的华美特技效果,仅此而已。这个故事也只有童心未泯的人会信了,这与你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无异。但你若说出来,只会遭人嗤笑。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对想象的羽翼,童心使这对羽翼丰满有力,足够飞上九重天。现实把孩子们锁在牢笼里,困住一颗童心,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一辈子也无法高飞,他的羽翼也已习惯了狭小的空间。仲永的天才,最终败给了父亲的牢笼,不是吗?
天上的街市,一定是诗人飞上云霄才能见识的;地上的人,终年习惯了低头走路,偶尔抬首,只有云雾一片。
今年夏天,不如与我去觅一处葡萄架,倾听夜空中的私语,唤回童心。
名师点评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童心弱化和减少问题的担忧。文章先概括介绍几个国家童心的状况,是在介绍,也是在与我们的社会现实作对比;接着以李安的事例引发更多的思考;结尾提出“唤回童心”的希望。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在葡萄架下”的意境表达与文章的主题非常符合。
留住心中一方净土
一考生
一棵树,从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日夜更替、四季轮回,方可成功。而花期对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若花期短暂,匆匆一现便赶忙结果,而必将吸收不到充分的阳光和雨露,而结出的果实很可能小而酸涩。心灵就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在身体的净土中成长、开花、结果。童年便是花期这最美好的时刻,若是过早凋零,不免令人叹息。
我也曾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那时的我不经世事,初读几本名家散文,便以为自己已有作家们的胸襟与情怀,跃跃欲试地写诗写散文,批判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每每母亲看完便笑道:“你明明只有孩子的思维与视角,为何要仿照大人的口气与情怀写这些与年龄不符的东西?”我当时不以为然,甚至暗自为自己的“成熟”而高兴。看到与我同龄的孩子们还在看童话书,我竟自以为是地生出一种优越感。现如今回想当时的自己竟觉可笑与可悲。过早的“成熟”并没有为我营造一条高起点的起跑线,我更没有因此真正获得与作家一般犀利、洞察人心的眼光,反而叫我失去了许多童年时该有的天真与烂漫。
这叫我明白童真是多么美好而易逝,就如同一棵树的花期,最美的时刻不过此时,人贪婪地想要匆匆结果,却使它过早凋零。留住心中的一方净土,一方童真的净土,让童真悄悄开花,慢慢凋零。
画家鲁本斯作画几十年,倾尽一生去追求,他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皆是其锐眼和妙笔的产物。那皮肤如琼脂,吹弹可破;那骨骼硬朗,铿锵有力。他挥笔间便是灵动与美感,将人体之美挥洒得淋漓尽致。而他却谦虚地说:“我只是用一个初生婴儿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罢了。”这看似谦虚的话语,实则蕴含了人类所无法企及的巨大力量。“初生婴儿般的眼光”是他几十年来依托的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孩提的单纯眼光中,世界是美好的、没有复杂与勾心斗角的。正是因为他拥有孩提的充满童真的眼光,才可看穿人的心灵,通过画笔与画布表达出来吧。
其实,所有的艺术家都有一双孩童的眼睛。只有这双眼睛,才能穿透污泥,带我们领略美好世界——孩提王国。
让我们留住心中的一方净土,一方童真的净土,让心灵的树开出最美的花,让童真在这个世界停留久一点,再久一点……
名师点拨
作者对童真的理解准确,符合文题。文章开篇将童年比作一棵会开花的树,形象贴切,并以自身的事例,说明了童真应该顺其自然。接下来,文章以鲁本斯的例子,表明了童真是“美好的、没有复杂与勾心斗角的”。文章的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