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今年高考考了“薛谭学讴”,这十个中华典故你不可不知

今年高考考了“薛谭学讴”,这十个中华典故你不可不知,薛谭学讴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指南朝梁时陶弘景,后多用来比喻隐居的高贤。典出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溯源

陶弘景,字通明,为南朝时梁人。据说陶弘景自幼聪敏异常,十岁的时候,因读葛洪《神仙传》,心生慕道之心,便立志养生。当时,在离建康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曲山,传说曾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成仙。陶弘景一直对此山心生向往。

492年,陶弘景三十六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了。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政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三顾茅庐

此成语讲的是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典出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溯源

东汉末期,刘备听说隐居于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非常有才能,就想请他来帮助自己。一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带着一些礼物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但非常不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一行人只好带着礼物失望地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派人去打听诸葛亮是否回来了,来人报告说:“卧龙先生已经回来了。”于是,刘备就领着关羽、张飞再次拜访卧龙岗。当他们走到半路时,忽然下大雪了,张飞建议回去避了雪再来,刘备不肯。三人再次叩响了诸葛亮家的门,不想这次诸葛亮又出游了,刘备只好留下了一封书信回去了。

刘备回到驻扎地新野后,又过了数月,直到早春时节,才让卜卦者看了黄道吉日,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后,第三次前往卧龙岗。当日,刘备三人来到门前,恰巧遇见开门小童,就问他:“孔明先生今日可在家吗?”小童回答:“今天先生虽在家,但正在午睡。”刘备不让小童通报,就站在廊檐下恭敬地等着。待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醒来后,小童才通报说:“刘皇叔来此,等候多时了。”诸葛亮起身后,说道:“你怎么不早通报!等我换一下衣服。”于是,转入后屋半天才出来。

刘备与诸葛亮相见后,分宾主坐下,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前天下的形势。刘备听后,非常高兴,就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见刘备为求贤才,不惜三顾茅庐,是一个明主,就答应他出山。后来,世人就用“三顾茅庐”比喻诚恳地一再邀请贤人。

入幕之宾

此成语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典出唐·房玄龄等《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溯源

“入幕之宾”的故事发生在晋朝。晋朝时,大臣谢安、王坦之、桓温三人交往很好,经常在一起讨论大事。当时郗超为桓温的参军,深得桓温的器重。一天,谢安与王坦之又到桓温那里谈论国事,桓温偷偷地让郗超卧在帐中听他们谈论。谢安、王坦之先不知,后来,一阵风将帐子吹开了,郗超自然暴露出来,谢安不禁开玩笑说道:“郗超可以说是入幕之宾啊!”

日近长安远

原意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又常形容空怀忠君报国之志而无法实现的惆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溯源

相传,晋明帝司马绍小时候就很聪慧。一日,他的父亲晋元帝正陪他玩耍时,一个从旧都长安到建康的人觐见了晋元帝,向元帝汇报北方的情况。元帝听说后,想起失陷的国土,禁不住伤心地哭了。明帝见父亲落泪,就问父亲原因。元帝就把西晋灭亡,群臣东渡建国的故事讲给他听。讲完之后,元帝就问他:“你觉得长安城和太阳,哪个离我们更远?”年幼的明帝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太阳远。因为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里来,但却听过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对小小年纪的明帝有如此清晰的思路而感到惊异,也有些许欣慰。

第二天,元帝宴请群臣,席间元帝向大臣们 讲述了昨日明帝与自己的对话,并当着群臣的面再次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城和太阳,哪个离我们更远?”不料,这次明帝却毫不犹豫地说:“太阳近。”元帝很奇怪,继续问:“你怎么和昨天的说法不一样呢?”明帝听后,眨眨眼睛,朗声答道:“现在我抬起头来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我却怎么都看不见长安在哪里,所以太阳当然比长安近了!”

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原意为人和琴都不在了,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溯源

王献之、王徽之都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两人性格迥异,王献之爱弹琴,王徽之性傲诞,但兄弟感情却非常好。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当时王徽之也已病重,家人担心王徽之过度悲痛会加重病情,就没有把王献之去世的消息告诉他。但两兄弟似乎心有感应,自从王献之去世后,王徽之总是问家人弟弟的情况,家人总是含糊其辞,把话题转移到别的方面。

一天,王徽之实在忍不住,问家人:“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到底怎么样了?”家人又含糊其辞,王徽之却似乎已经猜到,他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家人知道无法再瞒下去,就告诉了他实情。王徽之听家人说完,并没有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待王徽之到了弟弟家,什么也没说,就在弟弟的灵床上坐了下来,并让家人把王献之的琴拿来。

家人把琴取来后,王徽之就坐在床上弹了起来,一面弹琴,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越想越悲伤,曲子几乎不成调。弹完,王徽之举起琴就摔在地上,叹道:“子敬,子敬,现在人和琴都去了。”说完,就悲痛地昏了过去。仆人把王徽之扶了回去,然而不到一个月,王徽之也离世而去了。

让枣推梨

“让枣推梨”的意思是推让枣或梨,后比喻兄弟之间的礼让、友爱。“让枣”典出唐·李延寿《南史·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推梨”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融幼有异才。”李贤注在此句后引《孔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溯源

根据《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有一个叫王泰的人,颇为谦逊。据说他幼年时,一次他的祖母召集所有的孙子、孙侄到房间里,然后在床上撒满了枣子和栗子。所有的孩子都跑去抢枣或栗子,只有王泰无动于衷。祖母很奇怪,就问他原因。王泰说:“我不去抢,自然有剩下的。”家中长辈听他如此说,都很惊奇。

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小时候也颇懂礼让。他四岁时,每次与兄弟姐妹分梨子,他都拿最小的。大人问他原因,他答道:“我是小孩,理应拿最小的。”亲戚都很惊奇。

后来,人们就用“让枣推梨”比喻兄弟间的友爱。

去梯之言

“去梯之言”指拿走上楼用的梯子后,再与之交谈,比喻极端机密的话。典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溯源

东汉末,据守荆州的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刘表晚年昏庸,听信了后来妻子的话,比较喜欢次子刘琮,不喜欢长子刘琦,想要废长立幼。刘琦非常担心后母和弟弟联合起来杀自己,因此,就向当时驻扎在荆州附近的诸葛亮请教保全自己性命的方法。

诸葛亮为人谨慎,不想参与刘表的家事,所以每当刘琦向他问计时,他就敷衍过去,从不给刘琦谋划。一天,刘琦邀请诸葛亮游览他家的后花园,引领着诸葛亮登上了高楼,并命人搬走了梯子,对诸葛亮说:“以往我向先生问计,先生总是转移话题,如今这个地方上不接天,下不着地,你说出的话,只有我听见,可以说了吗?”诸葛亮见梯子已去,没有刘琦的命令就无法下楼,只好隐晦地回答道:“你没看见申生在国内就危险,重耳在外面就安全吗?”

刘琦听后,豁然醒悟,明白这是诸葛亮借申生、重耳的事指点自己,于是暗中谋划出荆州之计。

曲突徙薪

此成语意为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典出汉·班固《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溯源

“曲突徙薪”的故事源于一个寓言。据说,有位客人去拜访朋友,他看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放着一堆干柴,就对主人说:“你要把烟囱改成弯的,而且要移走旁边的干柴,否则有发生火灾的隐患。”主人听后嘿然一笑,没有采纳客人的建议。

不久,这家主人家果然失火了,幸好邻居帮忙才灭了火。为了感谢邻居,这家主人杀牛置酒,请邻居吃饭。当日,受伤的人安排在上座,其余的人都按照出力多少排定座次,主人却并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烟囱、移柴的人。邻居对他说道:“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会发生火患,如今也就不用破费摆设酒席来感谢我们了。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那个建议你改烟囱、移干柴的人没有得到你的感谢,怎么被烧伤的人反而却成了上客呢?”主人听后,才幡然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指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典出《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的《朝野佥载·周兴》:“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溯源

“请君入瓮”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据说武则天当政时,为了维持统治,采用严刑峻法,以消除异己,因此,任用一批酷吏,周兴和来俊臣就是其中两个。

一次,周兴被人告密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去审理此案。然而,来俊臣与周兴私下是好友,都曾为武则天想出很多严酷的惩罚方式。来俊臣觉得这次审理周兴一案很棘手,他苦思冥想,想出一计。一天,他请周兴喝酒,并故意装作满脸愁容的样子,对周兴说:“最近审问犯人总是没有结果,我知道你对刑具颇有研究,不知你有没有新绝招啊?”周兴听得来俊臣如此赞赏自己,非常得意,说道:“我最近发明一种方法,那就是准备一个大瓮,瓮的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只要把犯人放进瓮里,没有不招的。”

来俊臣听周兴如此说,便暗中派人按照周兴说的方法,准备了一口大瓮。待瓮烧红后,来俊臣突然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那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

周兴听得此言,顿时吓得面如土色,知道自己是在劫难逃了,只好俯首认罪。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后泛指两家联姻。典出元·乔梦符《玉箫女》:“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兼容。”

溯源

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相邻,两个国家都很强大,一时谁也无法吞并对方,为了实现霸业,秦穆公主动与晋国结好,而晋国也将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是“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国的两个公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狄国避难。梁国与秦国近,夷吾得到秦穆公的支持,而重耳逃往的狄国,偏僻而音信不通,虽与晋国近而重耳不能回。

晋献公死后,夷吾以割让河东的五座城池为代价,得到了秦穆公出兵支持,顺利地继承了王位,史称晋惠公。但晋惠公得到王位后,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致使两国关系紧张。公元前645年,晋惠公趁秦国大旱之机,发兵攻打秦国。两国士兵交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东),结果晋国大败,不仅割让了河东的五座城池,还不得不将太子圉作为人质留在了秦国。秦穆公为了笼络日后的晋国国君,就将女儿怀赢嫁给了圉,而且与晋国约定两国以黄河为界,由此两国重修旧好。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重,太子圉担心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地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太子圉继承为晋国君主,并与秦国不相往来,史称晋怀公。秦穆公听闻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登上晋国大位。在重耳逃亡到秦国后,秦穆公又将女儿怀赢嫁给重耳,并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东渡黄河,占领狐地,最终登上了晋国的大位,为晋文公。鉴于秦穆公的帮助,以及两国联盟的关系,晋文公即位后,一直与秦国友好相处,“秦晋之好”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