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心灵中的微光(2篇)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心灵中的微光(2篇),心灵的微光有关素材
考场真题 心灵中的微光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思路点拨
1.珍惜“微光”
材料中的“微光”是一个喻体,其本体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内心中萌发的最美好的东西,它可以是艺术创造中的灵感、感悟,可以是技术的发明、科学的发现,也可以是理想、信念、意志、善心等。可以是我们对真理的敬畏、对理想的执着、对人类良知的认同等,还可以是人的个性、气质、风格等独特的个性色彩与生命意义。我们可以举迪士尼因抓住了心里闪过的“微光”,把一只曾经人见人厌的老鼠,变为人见人爱的偶像鼠的例子;也可以举齐白石因细致的观察激发了创作的灵感,画出了惟妙惟肖的《白菜昆虫图》的例子等。
2.正确认知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人们将属于自己的“微光”舍弃,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微光”,正确认知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从这个角度立意,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来写:要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要学会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等;我们也可以通过审视天才的作品,来学会珍视自己的“微光”。
3.一般人与天才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立意,我们可以就“微光”对一般人与天才的不同价值和意义展开论述,从而推出怎样才能做到珍惜自己的“微光”。一般人因为无视“微光”,所以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诗人海子、“苹果之父”乔布斯、美国导演卡梅隆等,珍惜自己的“微光”,发现、感悟、表达心中的“微光”,因此能够被称为“天才”。
借你一双慧眼
一考生
借你一双慧眼,你能不能捉住心灵闪过的微光?你能不能抓住微光闪现的瞬间?你能不能利用微光创造奇迹?
一个寒冷的夜晚,你或许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但是有一个人却在深思:他要画画,但此刻却没有一丝灵感。这时,一只老鼠出现了。就是这只人人喊打的老鼠,在他的笔下变成了全世界儿童的“宠物鼠”——米老鼠。这个人就是迪士尼,他抓住了心灵闪过的微光,把一只曾经人见人厌的老鼠,变为人见人爱的偶像鼠。在这里“微光”是“灵感”,其非凡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或许,你曾同样发现老鼠的可爱,但却不愿与人分享你的发现;或许,你觉得它过于渺小,不值得为之付出心血。总之,无论什么借口也掩盖不了你缺乏慧眼的事实。而有没有这双慧眼,正是伟大和平庸的区别所在。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你或许正徜徉于名山大川之中,而一个人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小虫是否会来吃自己的白菜。细致的观察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惟妙惟肖的《白菜昆虫图》诞生于一代大师齐白石的画笔之下,白菜新鲜可口,所以旁边的昆虫想得红了眼。这是灵感成就的传奇。
也许,你曾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虫吃白菜的事实,但却觉得这幅画面缺乏美感;也许,虫吃白菜的画面让你觉得平淡无奇。总之,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就是与慧眼无缘,而有无一双慧眼,正是天才与庸才的最大不同。
有位名人说过:“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要说:“世界缺少的不是灵感,而是善于捕捉灵感的慧眼。”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与百分之一的灵感所组成的,但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加重要。”这句话通常被人们丢掉后半句,因为相对于灵感,人们觉得努力更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捕捉灵感的慧眼,庸才始终成不了天才。
要想跨过那段庸才与天才的距离,我们需要时时留心自己内心一闪而过的微光,随时做好捕捉微光并为之付出心血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天才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遗憾。
练就一双捕捉灵感的慧眼吧!天才与庸才往往只有一步的距离,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用在百分之一的灵感上,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名师点评
文章题目紧扣材料主旨,醒目传神。作者选取了迪士尼和齐白石的事例,接着又借爱因斯坦的话,共同阐述了文章主旨:人只有时时努力,才能拥有捕捉灵感的慧眼。文章在论述事例时,融入了作者的体会,描写细致生动,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一考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静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流下透亮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
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定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一样。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凭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百年后他的灵柩进入先贤祠,棺木上写着:“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确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真正的灵感却绝不是浑浑噩噩的大众所能发扬的,须有雄心有坚持。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车司机,他说:“当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就要被拍完了。”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封王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
我们无须羡慕卢梭、卡梅隆,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心中悸动的光芒,抓住它,无论它多么渺小,最终都能结出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的大树上摘来同样味道的那一枚。
当然,灵感也诚然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眼见它溜入别人的渔网。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好。
名师点评
本文的题目化用了王国维的名句,并作了进一步的引申,非常醒目。文章先举例说明了人们容易舍弃心中“微光”,接着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进而再举实例来说明: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微光”,还需要积累和努力。文章层层递进,结构清晰,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