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古代经典长联赏析

古代经典长联赏析,古代长对联

长联句式

多少字算长联,说法不一。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称:“(鄂尔泰)有菜圃长联云:‘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把单边两句的就称为长联了。今人有七十字说、九十字说、“含三个以上分句”说。本书采用余德泉先生的说法,把全联40字以上的称作长联。

长联肇端于骈文,并受骈文发展的影响。沈约骈文中已有长对,如《瑞石像铭(并序)》中的一联:

嘉玉远自北戎,梁弱水而委质,润彻环奇,旷世之所不睹;

白金近发东山,剖幽岩而启瑞,旁被崖巘,鸿灵之所未刊。

骈文在律化过程中,相对集中到四言、六言句式,一联则多为单句对(上下联各一句)、隔句对(上下联各两句)两种格式,像上举沈约文中那种单边两句以上的并不多见。到宋代,骈文作者为求新变,尝试长句对偶,如北宋末南宋初骈文名家汪藻《上常州钱舍人启》中的一联,使用了长句子:

画地为牢而刻木为吏,念深文之奈何;斫雕为朴而破觚为圆,逢宽恩之若此。

南宋骈文家李刘(1175—1245)《上史丞相》中的一联,则单边用三句:

为赤子,为龙蛇,未始得敌情之实;以皮币,以犬马,但云量事力之宜。

这些尝试受到了非议,如孙松友在《四六丛话》中说:“古之四六,句自为对,语简而笔劲,故与古文未远。其合两句为一联者,谓之隔句对,古人慎用之,非以此见长也。故义山之文,隔句不过通篇一二见。若浮溪(汪藻的号)非隔句不能警矣,甚至长联至数句、长句至十数字者,以为裁对之巧。”

确实,在骈文中运用长句对偶,会让文章显得拖沓烦冗,不够简洁有力,尤其是用于诏书文告,给宣读带来困难。但将这一格式运用于楹联创作,却为楹联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明代就有了成熟的长联。如本书《联史述略》一节中介绍过的袁炜撰明世庙斋醮对联,单边七句,全联共66字;中山王徐达邸宅联,单边五句,全联共54字。清代及以后,创作长联的人多了起来,也出现了不少佳作。

长联容量大,可以将多种句式穿插使用,变化百出,风格多样。如杭州刘庄花竹安乐斋联,每边用诗句二、文句四。

泉石亦经纶,揽全湖多少楼台,试大开绮户,遍倚雕阑,对西子新妆,如此文章真富丽;

琴樽容啸傲,看佳日联翩裙屐,有万树琪花,四围岚翠,话天台轶事,本来家世是神仙。

樊恭煦题苏州寒山寺联,依次用骈文句式、散文句式、律诗句式:

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

木屐桦冠,仰天长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黄兴挽徐锡麟联,前三为文句,末句用诗句: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无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清代还出现了百字以上的超长联,如孙髯创作于乾隆年间,号称“古今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联(见前),长达180字。清末钟云舫号称“长联圣手”,他题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联长达212字: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幽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钟云舫题江津县临江城楼长联更长达1612字。赏读这些超长联,可以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文句多于诗句,二是多用句中自对,这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的。个中奥妙,读者不妨细细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