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意象的作用
1、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 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 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 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 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题步骤:
1、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表述方式:
①诗中(通过 、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
②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
③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游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请简要分析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答案示例:第一步:这首诗通过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丽景图。春天阳光普照,田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第二步:营造了一种春意融融,明净绚丽的氛围
第三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
【答案】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的晚秋图,清晨启程时,风雨萧萧,江南水乡落叶飘飞;②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③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②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败落春日图景,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③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请简要分析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答:
①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愉悦清新的晚归图。嫩竹荷花清新可人,夕阳西下,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②营造了一种清新闲适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①本句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②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照应了题目,为后文抒发乐观旷达的情怀作了铺垫。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最后一句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
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是以景结情;后一句写了月照长城的苍茫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秋月高照。
②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寄寓了更加深厚的思乡深情,以景结情,创设情境,言有尽而意无穷。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
1、知识储备
探讨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不能抛开诗歌的本质和读懂诗歌的方法,否则,便不会有好的效果。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根本特征是语言,诗歌是通过凝练性、形象性、跳跃性、韵律性的语言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读懂古代诗歌一般要经过三步:一“译”,二“悟”,三“情感”。因为诗歌语言“四性”特点,又是古代诗歌,所以,将诗歌语言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的语言,这当是第一步;由第一步再加上诗歌的表现技巧,你能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字面暗示等的“言简”感悟其“意丰”,最终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这才叫读懂诗歌。我们所说的鉴赏人物形象,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便无思路可言。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有时又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2、答题思维
要通过以下办法把握诗词中的形象:
(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式
鉴赏形象,三步模式:第一,感知形象;第二,分析形象特点;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题引路】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题思路:(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类题训练】
1、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题:诗中塑造了怎样一个将军形象?
答:
2、从军行(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问题:试分析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形象?
答:
【附录】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命题角度二】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答题思路】
1、知识储备
诗歌所有表达情感的技巧都可以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尤其是白描),表现手法中的借景抒情、象征(托物言志)、反写(反客为主)、用典、渲染、抑扬等,合起来便是顺口溜“景象反常,点燃衬衣”。
2、答题思维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和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答题模式
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刻画了什么形象)
【例题引路】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题:该诗是怎样塑造感人的“悲故乡”的“早行旅人”形象的?
解题思路: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该诗除“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是较为直白的“情句”外,其余皆景句,故而,通过写景来塑造人物形象是解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明手法):该诗是通过写景来塑造早行旅人形象的。(阐运用):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三、四两句,通过十个名词五个意象,渲染早行的清寒疏峻的意境。最后一句,写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析效果):这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较好地塑造了感人的早行旅人的形象。
【类题训练】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中飞将是怎样一个形象?是从哪些手法来塑造飞将形象的?
答:
4.阅读白居易《早兴》,回答问题。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命题角度三】人物形象比较
【答题思路】
1、知识储备
该角度属于文学比较范畴。人物形象比较一般为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在分别把握这两个形象的同时,要能快速地识别两个形象间的异同,刻画这两个形象方法的异同。
2、答题思维
第一步是读懂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第二步是把握住两个形象的特征,第三步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比较。一般从人物个性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角度答题。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3、答题模式
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在于,A形象……;B形象……
刻画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在于,刻画A形象用了……手法,刻画B形象用了……手法。
【例题引路】
阅读下列一首诗和一首词,试比较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何不同?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解题思路: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元好问的《点绛唇》词则表现浓浓的惜春恋春之情。
参考答案:秦诗塑造了以豁达心态对待春归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认为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则塑造了一位留春恋春伤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类题训练】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行 (宋)王安石
材非当世用,毂有故人推。
使节春冬换,征帆日夜开。
南游取干越,东望得州来。
试尽风波恶,生涯亦可哀。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1)这两首同题诗,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简要加以分析。
答:
【命题角度四】印证有关人物形象的观点
【答题思路】
1、知识储备
先明告你人物形象特征的观点,然后让你从诗中找出理由印证这一观点。这类问题涉及到炼字,写诗时的炼字,就是力求凝练,力求言简意丰;读诗时的炼字,就是将凝练的东西展开,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有时,还涉及到诗歌的表现情感的艺术技巧以及对人情世故的体悟。
2、答题思维
第一步仍是读懂诗歌,第二步是把握住人物形象特征,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内容给出恰当的理由。
3、答题模式
炼字题的答题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要点出明辞格,有词类活用的要点明怎样的词类活用;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现技巧印证观点的答题模式同[命题角度二]中的答题模式。
【例题引路】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本题先给范成大的品格,“人”物形象特征——趋炎附势,然后问你的看法。要合理回答此问题,必须弄清此诗的表现手法。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有什么样志趣的人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整首诗四句写景,借景抒情,借景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确切。(明手法):此诗借景抒情,借景写人。(阐运用):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析效果):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类题训练】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频。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有人说,这首诗塑造了浓浓思归之情的“宦游人”形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中“惊”字作简要分析。
答: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类题训练】参考答案:
1、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2、通过装扮(铁衣碎)、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3、诗中的飞将是一位斗志昂扬、拥有必胜信心和豪迈情怀的镇守边疆的将领形象。诗中用了环境渲染、象征、白描等手法来塑造飞将形象的。前两句写景,除渲染紧张的气氛外,“秋风”“朔云”“边月”皆象征北方犯边的少数民族武装,反映边境局势的紧张。最后两句通过白描手法反映飞将的豪情壮志和必胜的信心。
4、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这个形充满了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5、(1)王诗塑造了怀才不遇、历经人生风浪回首人生充满深沉感慨的人物形象;严诗塑造了一位有浓浓思乡之情的人物形象。(2)王诗主要用托物言志(象征)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严诗主要用借景抒情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6、同意。“惊”是惊惶的意思,指宦游人欣赏春光内心惊惶,面对大好春光,多情的诗人特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是因为其在外乡,所以他乡春景越是美好,思乡之情越是浓烈。一个惊字,写出了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
诗歌中事物形象归纳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
3.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种意象
类 别
常见意象
举 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
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
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二)事物形象鉴赏三方法
1.读诗歌,确定意象
每一首诗歌中往往有多个意象,高考题题目的意象都是确切的,做题时,要吃透题目要求,通读诗歌,确定意象。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3.掌握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意象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2)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分析事物形象类思路:审清题意——筛选描绘事物形象的有关词句——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描写该形象的寓意——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总结概括诗歌中主要物象特点
步骤二:关注感情色彩的词语,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特点
步骤三:结合诗人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
【答题模式】
(1)这首诗描写了××(具体物象)的××特征(物象的特征);(2)××(具体物象)的特征体现在××(具体分析相关诗句);(3)诗人借此抒发了××的感情。
[即时小练]
1.结合古代诗歌中常见事物形象类型,联系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三方法,试概括下面诗歌中所塑造的事物形象。
(1)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刘孝绰《咏素蝶诗》)
答:
答案: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着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时而出没于百花之中,时而穿行于密叶之间。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和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
(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咏蝉》)
答:
答案:蝉自持高洁、处境艰难,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答:
答案:柳树风姿美好,春风力量神奇,透露出诗人对春的热爱之情。
(4)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郭震《莲花》)
答:
答案:莲花含情脉脉、姿态轻盈,令人怜爱。
(5)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韩愈《芍药》)
答:
答案:芍药外形雍容、气味狂香、色彩鲜艳,让人惊疑是否身处仙宫,表达了对芍药的赞叹。
(6)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答:
答案:辛夷虽然平凡却美丽,不为外人欣赏,却生命力顽强。
2.(2013·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也可联系课文《离骚》中学到的关于这三个意象的特点,由此确定它们的共同内涵。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本号以学术研究和传播为宗旨,不涉及商业。本号尊重原创,如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的创作权,请联系小编,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