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育心理学-管住孩子这四个“弱点”,孩子不会走歪路
李玫瑾教育心理学-管住孩子这四个“弱点”,孩子不会走歪路,要管住孩子的三点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子,就是发生在03年。沈阳警方抓住一个犯罪人,这个犯罪人身材只有一米六零,非常瘦弱,但是经审讯,警方非常震惊的发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个子,他居然在沈阳繁华的地区,比如说苏社区,街心花园,先后扎死几十人。那么这个扎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抢劫。
那这个人他作案的心理是怎么形成的?这个人非常残忍,其中有一次他扎的就是一对情侣,他把男的扎死以后,女的当时就给跪下了,求他说,我家里就我一个独生女,我父母怎么怎么样啊,求你饶了我,我不会去怎么样的。那么这个犯罪人叫王强,他当时对这个女的,唠叨了有二十分钟,他后来想我还是不能饶了你,我不能让你活着,因为你活着对我就是危险,他只是对这女的讲了一句,说,我让你死的痛快。最后他从后心一刀搭进去。后来他事后在交代过程当中,他也讲,他说,我曾经有过这么一次善念,但是最后我还是没 有放过她。那么我们就要去解释这个人,他为什么变得这么没有人性。他曾经犹豫过,但是仍然没有放掉的。这么一个弱女子,他居然让要把他杀掉。
他十三岁才上学,上了一年多就不上了。我们可以理解,那班里的孩子都比他小,那么整天就开始在外面瞎溜达。我先是到了铁岭。肚子饿了,就向别人家要,晚上睡在火车站。就这么过了半年左右,有一天,我看有一箱有一个火车,拉了一车厢的都是草袋子他说我就爬了上去,迷迷糊糊睡着了,等我醒的时候到了沈阳,就这样一直到我被抓十几年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沈阳度过的。我们看他这个描述,然后他后来又谈到,他在沈阳是怎么度过的。刚开始是合的其他小伙伴乞讨,连偷带抢。后来呢,因为这个抢被少年管教了,管教出来了以后,他虽然已经接近了十七八岁,快成年了。但是他真的是一无所有,没有知识,没有受过任何好的教育,那么你想他怎么生存,他最习惯的就是混在社会上去,这种方式得到钱。不是偷就是抢。所以他很快又抢,但他讲了,和别人一块儿抢不安全,所以他后来改成自己干,凡是抢绝不留活口,因为被抢的人能够见到自己。
这么一个人,就这么发展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一个人。所以呢,有很多研究就指出说暴力人格始于童年,一个人不可能三十五岁以前,突然从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一个完全邪恶的人。所以暴力人格呢是怎么形成呢?它的关键就在人的童年。那么很多研究都指出,说一些家庭外表看似正常,实际上的问题众多,比如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有障碍,冷淡,有距离感,互相排斥。最后概括一句话就是这些暴力人格往往是在童年时代被剥夺了一个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爱。结果呢?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此付出代价,而社会也为此付出代价。很多无辜的人被他们杀害。综上所述,就未成年人问题,他是成年人造就的。正是因为他先是弱者,所以弱者的报复往往更为残忍,更为强烈。
我认为,对未成年保护他是立于这样一个宗旨:未成年人他需要保护的原因是他是弱势群体,那他是年龄上的弱者,这个年龄上的弱者,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大致上给他归纳这样四个方面:
首先,第一个弱,体现在人他一出生。在他的早年,他是相当的无助,我们知道人出生以后,他头不能抬,身不能翻,他唯一的一个本事。我们把它叫做吸吮反射。也就是说,当你一个东西轻轻地触及他脸上的某一点的时候,这个孩子会迅速的把嘴转过去。这叫吸吮反射,也就是他准备一个吃奶的一个动作,然后还有一个哭的本能。他所有的问题都以哭来表达,那么这个时候呢,他这种对人的 这种依赖就非常的强。所以人早年这种弱,也就是他不能言语啊,不能表达自己,他也不能自食其力,那么需要他人的抚养和帮助,而这个早年的抚养,我们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喂奶,错了。这个阶段,对他来讲,对他的一生,对每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非常的重要。那么这个重要呢,是在人的心理上。
这个问题我要展开讲一下啊,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在孩子一出生之后,拿出各种各样的物品从他眼前走过,看孩子的注视时间,因为他很小,他睁开眼的时间很短。当你一个新鲜东西到跟前的时候,他会有一定的眼神的盯住叫注视。那么他们发现不同的材料重视时间,最长的是模仿人脸的一个面具。换句话讲人天生的,就对同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知。那么这种感知意味着小孩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吸引他。他的就是人脸,而这个人脸呢?当他一出现,他就会有一种满足。比如说吃饱了然后呢底下湿的尿布被换掉了,甚至呢,给他变换体位,把他抱起来,使他感觉到非常舒服。所以呢,他渴望人脸,这个人脸的这种渴望和期待,当他在抚养人和孩子互动的半年之后,孩子就出现了一种依恋的心态,但如果说这个依恋的对象没有或者很少,那么就会出现问题。
没有是什么呢?比如说有的孩子父母出生了以后,因为孩子有什么问题,给扔在了医院,那么医院呢,今天这个带回来喂奶,明天那个护士来喂奶来的都是穿白大褂的。但是他们是不一样的人,所以孩子呢,最后慢慢在长大到半岁了,到一岁了。到一岁半的时候,他会觉得跟谁都行,但是跟谁都不亲。这就属于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依恋。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形成对一个人的依恋。比如说这个孩子家里没有别人了,是一个老爷爷,把它从外面给捡回来的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呢。他所长大过程当中抚养他的就是这个爷爷,这爷爷如果当这孩子五岁或者八岁去世,这个孩子的依恋对象就会消失就是中断,那么这时候孩子还没有长大,他心理上还需要这样依恋一个人。这个依恋对孩子有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对他心里这么重要?
作用就是他见到这样熟悉的脸,他会很高兴,他情绪会稳定下来。第二,他有一种安全感。大家知道熟悉和安全感是相关的。那么如果说他找不到这种。安全感,他就会出现一种惊恐,出现一种反应是非常警惕的,或者甚至是不愿意轻易的表现自己的状态。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他从小的这个抚养过程当中有一些原因啊,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曾经有一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在北京的动物园拿硫酸浇熊,这个案子当时发生了以后,北京市民非常的震惊。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怎么会去伤害一个那么憨态可爱的熊啊。
当时也有些记者问我说这个大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我后来我跟他们分析这个人,我认为他不是故意其伤害性,他不是说这熊伤害过我,我要去害他,而是什么呢?人都说熊的嗅觉好,我怎么才能证明熊的嗅觉好。也就是说,他的思路是在一个问题,在一个困惑当中,他去做,所以他最大的一个缺陷是他没有这种移情的能力,他不会想熊一旦被浇伤了那种疼痛感。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情感方面的某种移情欠缺,一定和他的抚养方式有关。那么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孩子,他的母亲是个单亲,就是他的家庭是个单亲家庭,他是由母亲带大的,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母亲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只要他一外出,就把这孩子从小锁在家里,他自己后来讲到他长大的记忆,就是眼前的一个书桌,然后就是家里的窗户,通过窗户看到外面。所以他学习很好,他喜欢唯一能看到活的东西是生物。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对动物对生物这么感兴趣。
但是呢,他脑子里没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他只是想到这个问题我怎么想怎么去做,然后我要怎么得到一个答案。换句话讲这种抚养方式,因为他接触不到人,他只是一个单一的依恋,因此他的情感方面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刚才讲有很多人,以后成年的问题,往往是他生活早期造成的。
那么第二个弱呢体现在他的童年。童年呢。一般指一个孩子,在他的学龄的早期,也就是说他的小学这个阶段。我们知道小学生是很容易被侵害的啊,因为他的身体的,这个体力包括他的智力,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弱的。这个阶段呢?他对家庭对父母是相当的依赖,那么这个依赖呢,刚才我们前面讲的人早期的这个依恋现象,到这个时期还是在延续。如果我讲有些家庭,比如说我的孩子一出生,因为工作关系,我实在是没有办法自己带他。我曾经让别人带了一段时间。但如果在这个阶段,十二岁之前,青春期之前已有条件的话,带回身边还是一个弥补的过程,就也就能弥补你前一部分的缺失。
如果说这一阶段,我们仍然就是不是自己的母亲,亲身带着的孩子,等到他十二岁就十一二岁再回来的话,即使是亲生的孩子,他也很难和母亲建立一种就是很好的情感关系。孩子他虽然是很弱小的,但是他很关注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给予爱心,我以前曾经跟一些老师座谈,我就提到过这一点,就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孩子教育重点不同,在小学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式的教育,就要有一种情感的关爱,那么到大学没必要了,对吧,老师来了就讲课,下了课夹着书本就走了,没必要去关心哪个孩子有什么困难。但是在小学不一样,我们不仅仅要关心孩子,还要关心孩子的家庭。因为这个时候 ,孩子特别需要帮助,这个过程呢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些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 家庭出现问题的,比如说有些婚姻之后生完孩子过个四五年,父母离异了,恰恰是在孩子该上学的前后,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当他去学校的时候,同学之间一比较,或者被同学知道自己没有父亲,或者没有母亲,他们会有一种不明白的感受。他们会纳闷,为什么别人都有父亲有母亲,而我只是有父亲,或只是有母亲,那么有些孩子会问父母,而且他们会跟父亲或母亲要另外一方,但是呢,有些孩子会出现当他问完以后,因为成人在这种问题上,也无法去回答他,他就开始不问。不问的这种孩子更具有一些心理问题,他会感受到我的这种家庭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他怕别人知道。因此他会在同伴交往当中开始减少和人家接触的这种频率,然后减少表达自己情况的机会,所以他就开始变得内向,变得自我压抑。
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不像成年人,比如说一个大学生,他的父母离异了,他觉得那是他们俩自己的事情,他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小学的这个阶段,童年这个阶段,他很难理解。所以呢,如果家庭在他在人的这个年龄破裂的话,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有些父母闹离婚,有些人认为离婚指示双方当事人自己的事情,有些很多人强调婚姻只是感情问题。我说错了,如果说结婚之后没有孩子,婚姻就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如果当你结婚之后有孩子,那么婚姻绝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一定还有第三个人。而且这第三个人是没有选择权的,他是没法参与意见的,但他是需要你们双方的。所以我说,如果我们的孩子正在这个年龄段,我建议一些父母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情况来克制自己的一些问题。
那么很多研究都发现,就是我前面讲的一些有着心理障碍。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比如有些孩子走在街上会给人家把玻璃砸碎啊,会做一些故意破坏性的行为。这些孩子我们讲为什么这么小的这么恶呢。他不是,他是有情绪,这个情绪往往来源他家庭的感受。他往往看到父母不和呢。由最初的恐惧不安到厌烦家庭,看到缺父少母呢。他们由最终的悲哀和委屈到产生一个以自己最亲近的被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亲近的人抛弃,而无颜见人的感受。他们在这种背景下呢,会慢慢的产生一些怨恨,产生对人的不信任。最后产生对人的敌视。
我们研究犯罪问题,就会看到一些人到成年,他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就源于他的早年,这个阶段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孩子他太弱小,他这时候太需要你们父母双方的,所以我常常讲这个我们在讲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吧。我觉得做父亲做母亲都有责任。当这个时期,别太自私了,你要想到你对孩子的责任和对孩子的保护,不是有钱就能把孩子养大的。情感的抚养有时不亚于物质的抚养。
第三个问题呢,是孩子的,这种未成年人的弱势表现在他们的认知能力上。未成年人呢。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所以即使孩子后来出现一些性格上的问题,就是自私。冷漠无情,或者懒惰,好吃懒做等等。这个问题在哪呢?也不在孩子本身仍然在成年人身上,为什么?
因为人在小的时候,他一个行为反应,他往往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当这个方式有效的时候,他就会重复这样的行为。我们知道小孩最开始表达是什么?是哭。再大点会闹。闹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撕东西摔东西,甚至不吃饭,甚至怎么样。那么这个过程,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理念,没有一定的方法,不能让孩子知道他自己错在哪,不能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为。那么当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种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认识,甚至。形成了一定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时候,你发现你再改变他很难了。所以很多家长跟我讲,我这孩子毛病很多,这个比如说什么事也干不到底,好吃懒做,我说好吃懒做不是天生的,一定是你在教育他的过程当中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呢,孩子不能辨别父母哪些行为是对的,但父母应该能够辨别哪些行为是对,哪些行为是不对。所以即使孩子出现性格上的,行为习惯性的问题,仍然是成年人对他的教育保护不到位。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个观点,就很多人认为,保护啊,就是完全是一种爱,完全是一种满足,完全是把它包起来。不对,有的时候保护呢,也代表着一点狠心。也代表的一些惩罚。换句话讲适度的惩罚也是一种保护啊。那么这里头,刚才我讲孩子认知能力,他不到位,他对自己的行为对错他不懂,他只是根据你大人的反应来发展,或者来克制自己的某一个行为。所以呢,我们如果在保护当中错误的理解,保护的概念,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去保护他,也会造就孩子的问题。所以呢,这是第三个也就是说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弱
第四个弱,是体现在他这个未成年时期,人对于外界的辨别和抵御能力的弱,刚才讲对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的辨别的弱。这是讲对外界,也就是说在这未成年时期,很多的少年甚至是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都会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案子在零三年,河南驻马店当时有一个叫黄勇的,这个黄勇,他把一些少年从网吧骗回家,一个一个杀害他骗的都是十七岁到二十一岁的孩子。那么这个年龄段,我们一般称作青少年了,也就是十八岁以前,我们称为少年,十八岁之后就已经进入到青年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容易被骗,那么更何况再小的孩子,嗯,也就是他们对外界的这个辨别能力,那辨别的主要是对社会的纷繁复杂的人的辨别。我们知道人心叵测,包括犯罪人,他不会在脸上写字,我是扒手我是杀人犯,他会在外表看跟你相同,甚至他有微笑,甚至他有甜言蜜语。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是有一定的防范犯罪的一些思想准备。对于孩子来讲,他没有见过很多的事情,他往往想不到一些问题,因此他们也容易受到侵害。而且这些年我们大家也看到了,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侵害,这个是外界的,比如这个小学的女孩被老师猥亵,那个中学的男孩被人抢劫等等。
除了刚才我讲的这个抵御能力弱出了外界的这个侵害之外,还有一种侵害是来自父母的善意的侵害。我们知道未成年这个弱势,他表现在哪呢。他有很多事情他不能自己做主,得由父母来做主。比如我想看电视,父母噌电视关了,你不许看了,你该写作业去了。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理由自己再去摁电视,他只能去写作业。那么如果说这个父母要是说您这个学习为什么这样你这个老师,为什么今天又说了你,你又怎么怎么怎么样,甚至有些父母呢。在这个善意的教育孩子当中,施加一些暴力,那很多孩子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是无法和父母去对峙的,我们甚至发生这样的案子,就大家可能在报道上都看到过,母亲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一顿痛揍,打的孩子肾衰竭。那么像前不久北京电视台还还公布了一个判决的一个案例,也是一对父母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最后把它伤害致死。
那么也就是说呢,即使像这种特殊的爱,往往也会让我们的孩子承受不了,因为他是弱者啊。所以,我们讲的这个未成年人,他不管是在你故意的伤害当中,还是在你善意的教育当中有。有时候都会受到一种就是他无法抵抗的侵害。他是一个弱者啊。所以,们我既要关注,很好的去抚养他,更要注重我们在教育当中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大人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出了问题,这个抚养孩子,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多人都比喻像一棵树,这个过程是不可逆向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可能你要用更长的时间去弥补,甚至不能依早年的情感依恋的满足和缺陷。这个东西一旦造成缺陷,可能会对他终身有影响,那是不可弥补的。
因此强调这个问题呢,就是鉴于这个成年人和未成年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我们才制定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同时,鉴于人的成长不可逆转性社会才以法律的方式指导,并且帮助单一作战的父母。今日讲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