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孩子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
一加一,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孩子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一加一什么时候不等于二
同在一个班,有的孩子会越学越活,就算不补课,成绩也能名列前茅;而有的孩子则是越学越死板,每天回家学习到深夜,学习依旧平平。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孩子间智商的差别,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如果从小就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那么他不管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将领先他人。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呢?
一、打破固有思维
先讲一个故事:
有天一位父亲忙到天黑才回家,看到儿子开着台灯,扒在桌子上很认真地在写作业,倍感欣慰。
父亲面带微笑的向小孩走去,孩子并没有察觉,继续写着:
1+1=1;
2 + 1 = 1;
3 + 4 = 1;
4 + 9 = 1;
5 + 7 = 1;
6 + 18 = 1;
……
父亲看到后顿时怒发冲冠,可是他还是忍住了,对孩子说:儿子,加法你已经学过了是吧?好好想想老师是怎么教的,你这些题错的太离谱了,明天交过去,会被同学笑话的……
“我没写错啊,这些题答案就是这样的!”儿子坚持。
这下可把父亲惹火了,再也忍不住了,对着孩子大声说道:你左手加上右手,怎么还是一个手?另一只是被别人砍了吗?我跟你妈生了你,明明是三个人,怎么就剩一个了,还有两个去哪了!……
孩子从来没有看到父亲这么生气过,慌忙解释道:“爸爸你看啊,1斤糖加上1斤糖,等于1公斤糖,这1+1不就等于1吗?还有啊,爸妈加上我,就是一个家庭,这不是2+1=1吗?”
原来啊:
3 + 4 = 1,是因为3 天加 4 天,等于 1 周;
4 + 9 = 1,是指4 点加 9 点,等于下午 1 点;
5 + 7 = 1,5个月加上7个月,正好是1年;
6 + 18 = 1,6 个小时加 18 小时,刚刚是 1 天。
听完儿子的解释,父亲有点无地自容,小声的嘀咕:我还以为1+1永远等于2呢!声音不大,但是还是被儿子听到了,他继续补充说:“才不是呢,如果是二进制的话,1+1就是等于10”。
这下,父亲之前的怒气彻底不见了,低着头悲愤的离开。
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这不是赵本山的段子,而是说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被固定思维限制,这是培养孩子发散思维的第一步。
二、结合实际生活
以前谈教育,我们会鼓励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现在,还需要培养他们,回答问题不能想当然,不要脱离实际。
前段时间高温,我下午上课的时候,看见学生们都没精打采的,目光呆滞。我知道直接讲新知识,孩子们也听不进去,于是我说:“同学们,我们开空调好不好?”
死气沉沉的课堂,忽然发出一阵欢呼声,学生都直起了腰。“不过,菠菜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考大家,现在室外温度是32度,室内外温差10度为宜,我应该把空调打到多少度?”我说道。
“22度!”同学异口同声的回答。
我接着问:“很好,你们脑袋反映还挺快的,那如果室外温度是22度,咱们应该开到几度呢?”
同学们:“12度”!
我最后问:“那室外要是12度呢?”
孩子越来越自信了,答案全都是2度。
我早就料到孩子会这样回答。我说:“同学们,外面12度,你们都要穿外套了,为什么还要在室内开冷气?你们回答问题没考虑实际情况,所以被自己套进去了吧!”
同学们都笑了,课堂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我打开空调,开始讲新知识了。
书上说,中国的秋天的9、10、11月;而生活说,一叶便可知秋。学习科学知识固然没错,但是生活实际也不可丢下。
发散性思维永远是孩子成才的基础,是学以致用的条件,更是孩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让它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