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不会创作的吃货不是好文学家

不会创作的吃货不是好文学家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对于老百姓来说,算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更何况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吃的要求,不再停留于吃得饱,更要追求吃的质量,因此“吃货”一词也就应运而生。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节目的热播,吃货们纷纷大咽口水,雀跃不已。

而对于文学家来说,碰上美食,他们诗兴大发灵感翻涌;亲自品尝,他们心情愉悦佳句频出;写下点评,他们字字用心经典流传。古诗词中的美味佳肴,正等着你我去探索!

01

食材的质量好坏,讲求一个“鲜”字。是速冻食品,还是新鲜之材,直接影响食物的口感与味道。“鲜”,成了吃货们评判食物水平高低的一大标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春天天气开始变暖和,水也涨了起来。春汛期间,逆流而上的鱼群也变多了,渔夫们虽然很忙碌,但内心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个时候,渔获非常丰富,尤其能吃到一种味道特别鲜美、小刺又少的淡水鱼——鳜鱼。唐代诗人张志和就很会吃,专挑此时的鳜鱼,鱼肉吃起来又鲜又嫩。正所谓“不时不食”,食物的时令也很重要啊!

在吃货的世界里,鱼的鲜美,总是那么令人着迷,不少文学家的作品中都有过鱼的踪迹: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说起杜甫,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名妥妥的吃货。诗中的“脍”为何物?其实就是切细、切薄的肉,所谓的“鲜鲫银丝脍”就是生鱼片。这道菜吃的就是鱼原汁原味的鲜甜。

古代吃生鱼片还是较为常见的,南北朝时还出现过一道名菜,曰“金齑玉脍”,在唐代生鱼片的吃法甚至传到了日本。可见,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不分国界啊!

02

民间有句俗话,秋风起蟹黄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吃螃蟹的最佳时期,此时的螃蟹最为肥美。许多诗人也拜倒在秋蟹的石榴裙下,被其美味所倾倒:

带郭林塘尽可居,秫田虽少不如归。

荒烟五亩竹中半,明月一间山四围。

草卧夕阳牛犊健,菊留秋色蟹螯肥。

园翁溪友过从惯,怕有人来莫掩扉。

秋风起,菊花盛放,秋色渐浓。坐于田园小居中,招呼好友来家中共享美食,共饮美酒,实乃人生一大乐事。宋代诗人方岳知道平时常有朋友来访,于是连门扉都没关紧,就怕好友到家做客进不来。秋天一到,他就备好肥美的螃蟹和醇厚的美酒,与友人一起赏景品美食。

文学家当中不乏吃货,最负盛名的美食家莫过于苏轼了。对于美食,他有自己的一套品鉴方法,更会亲自下厨,烹饪美食: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爱吃猪肉,还专门写了这首《猪肉颂》来教广大吃货们如何烹调猪肉才好吃。没错,这就是日后大家所熟知的名菜——“东坡肉”。苏轼对猪肉的处理,采用的是慢火煨炖的方式,火候足了猪肉自然入味鲜香。经过充分的炖煮,肉类自带的油脂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吃起来软糯肥美,肉质饱满多汁。美食当前,谁能不受诱惑呢!

03

在吃货的眼中,食物的口感嫩不嫩,也是衡量美食的标准之一。说起“嫩”,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豆腐。豆腐在我国历史悠久,据说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营养丰富又美味健康,且不受季节限制,可供厨师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因此成为不少吃货的心头好:

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

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

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豆腐的外表洁白如玉,吃起来嫩滑味美,而且做法花样繁多,无论在菜式中担任主角或是配角,都十分称职。元代女诗人郑允端非常喜欢豆腐,就把豆腐的制作过程和味道详细地写出来,盛赞豆腐之味美。

豆腐是素食主义者喜爱的美食之一,竹笋亦是制作素食的重要食材,深受大众喜欢,以其柔嫩鲜甜成功出圈。古代不少文学家也创作过关于竹笋的诗词,带我们品味笋之鲜:

春事已阑珊,山村未褪寒。

笋生初入馔,荠老尚登盘。

僧饭时分钵,园蔬不仰官。

枯肠更禁搅,姑置密云团。

养生达人陆游写了许多作品来记录美食,他跟苏轼一样,对美食颇有心得,且自己还会下厨做饭,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陆游年老时候还很注重养生,一生活了80多岁,在古代是名副其实的高寿老人。他写的这首《蔬饭》,制作的素食食材中就有新鲜脆嫩的竹笋,注重味道的同时还能兼顾营养,难怪如此长寿。

04

现代有不少科学实验证实,适当吃些甜食,既能起到补充能量的作用,还能令人心情愉悦。当然,香香甜甜的食物在吃货们的心里,也是占据了一定的分量: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时的苏轼被贬至惠州,在那里品尝了荔枝之后,就深陷荔枝的魅力不可自拔,对这种岭南地区盛产的水果极尽赞美之能事,甚至夸口要“日啖荔枝三百颗”。被贬之人其实心中满满的苦,但苏轼的乐观豁达,将一腔怀才不遇之情转换成对岭南地区的留恋,把苦唱作甜,把心酸唱作热爱,成就传世名篇。

古代的甜食里,少不了汤圆的身影。圆滚滚的模样,甜甜糯糯的口感,吉祥美好的寓意,都让人喜欢不已: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代诗人符曾就表达过对汤圆的喜爱:用井水淘洗过的江米是制作汤圆的原料,搭配的桂花馅料里还裹着脆脆的核桃仁,吃起来又香又甜。不仅如此,他还倾情给大家推荐马家的汤圆做得好,真是个称职的吃货。

美食嵌入诗词,诗词蕴藏人生。舌尖上的美味,是人间烟火气的化身,饱腹之余,还能抚慰心灵,安定情绪。美食中的酸甜苦辣,亦是人生百般况味,亲历亲尝,化作一生的精神财富。在这世间,美食与诗词,都不可辜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