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意思(平低仄高是怎么回事)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平仄诵读法——平低仄高和平长仄短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平低仄高
什么叫平,什么叫仄?
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而平就是阴平和阳平,就是一声和二声,而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就是三声和四声。顾名思义,就是平声字的音高要低,仄声要高。
平低仄高主要符合好听的需求
平低仄高:这是上古、中古音的普遍特点,口语如此。
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则读起来是低的,
如果第四个字还是平声,还低,这首歌太难听,
所以第四个字必须高上去,用仄声,
而第六个字再低下来,
于是就构成了二四六字的平仄平的格律。
同联相对和邻联相粘,都是为了旋律不要重复,为了好听而自然如此的。
但是,在吟诵的时候,本来不一定平低仄高的,因为还有旋律在,还有重音在。
平低仄高出现在什么情况中呢?
就是近体诗词,尤其是近体诗中。
为什么呢?
因为近体诗有固定的格律,总是在重复,就容易形成旋律的反复,结果在一句之中,句调即句旋律,很容易形成平调,或者近似的平调。
平低仄高的高低意义
平低仄高在近体诗中,是有涵义的。
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因为也是平低仄高的,所以有些涵义进入了平低仄高之中。
不过,高低的意义,比起长短来,还是差了一些。
长短的意义,几乎是百分百的。高低的意义,大概只有一半。这大概还是因为平低仄高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吧。
举个例子:
“白日依山尽”,白日比山高。
“黄河入海流”,黄河在地下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柳树很高,黄鹂也很高,很小,而“鹂”音之长是它们的鸣叫声长。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在下面,秋月在上面。春花一大片,秋月只一个。
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是形成吟诵音乐节奏特征的重要因素。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原则就是平仄的交替,而这种平仄交替的结果就孕育了诗歌的音乐节奏。
“从我国有些地区的吟诵实践来看:
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
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
这样,首句吟诵起来,‘平平—— 仄仄——平平一仄’,
高音的‘低低一高高一低低一高’,
音长的‘长长——短短一长长一短’,
如此很有节奏地交替出现,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由此看来,平仄二元化形成了长短音、高低音的对比。
平长仄短的拆分解释
平长:字面意思,把平声字拖长吟,但不是所有的平声字都需要。需要拖长的平声字分两类:
一类是位于偶位上的平声字。也就是说,当吟至第二、四、六位字的时候,若是平声字,则应拖长。
另一类是韵字,即尾字押韵的平声字。
此处要注意,两处平长在时间上应有所区别,即平声韵字应最为突出,所以较偶位平声字应该更长一些。
仄短:非平声的字,若无需特别突出,吟诵时应比平声的时长更短。
需要注意的是:
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
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一、七、八、不、月等,必须读得短而快。
关于平仄的几种古诗类别
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吟诵“平长仄短”的规则
吟诵的时候,音长分以下三种:
长音:句子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如果是平声字,则是长音。句尾的韵字,是长音。
短音:入声字一律读短音。
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
举个例子: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中白、一、日、不为入声字,读短音。间、还、山为韵字,读长音。辞、 云、陵、声、舟、重为偶位字的平声字,读长音。其他的字,读中音。
偶位字的平声字读长音, 会形成二——四、 六——四、 六——二不断重复的 规律,这就是格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平仄诵读法——平低仄高和平长仄短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