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乾隆时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乾隆年间人口数量)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乾隆盛世潜伏的社会危机——人口爆发式增长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乾隆时期人口激增的原因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乾隆时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乾隆年间人口数量)

以小农经济为本的封建时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这三个问题,是事关王朝兴盛与否的关键因素。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间,中国的人口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在耕地面积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让3亿人都有饭吃,这在中国历史也算是一个奇迹。那么,乾隆时期的人口状况到底如何呢?

​一

中国历代王朝都留下了有关人口统计的记录,但直到乾隆以前的数字都非常之低。历代人口的最高峰是在西汉平帝时的5900万人,东汉恒帝时5600万人,唐开元中的5300万人,明嘉靖时期的6300万人。从记录上看,从西汉末至明代晚期人口一直停留在6000万人左右。尽管这个数字屡遭非议,认为和实际人口大有出入,但最终的定论是一致的,即直到明末,中国的人口数字不是很大。

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清初时期人口锐减。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八年(1652)全国只有1400万人,顺治十八年(1662)增加到1900万人,此后人口增长一直很缓慢。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康熙帝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时,全国登记的人口亦只有2460万。

当然,这个人口统计数字是不准确的,康熙末年全国人口2460万确切指的是“人丁”数,人丁是指16岁至60岁的男子,他们是赋税的承担者,也就是说还有很多年幼、年老以及妇女都未计算在内。

而且,这个人丁数的统计和实际人丁也有出入,康熙帝曾说:“朕览各省督抚奏编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数尽行开报。朕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亦止二三人交纳钱粮。”

​如果按照这个算法,至康熙五十一年时,全国的总人口应当在人丁数的四五倍,也就是大致在一亿人左右。由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颁布,所以自康熙五十二年至雍正十二年的22年间,人口增长较快,为1200万。

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的改革措施,彻底取消了人丁税,因此人丁的统计也就失去意义。乾隆即位后,认为需要准确掌握全国的实际人口数字和存贮的粮食数字,以便于确定国库收支,赈济灾荒。因此于乾隆五年(1740),命各省查报户口实数与谷物。

乾隆六年(1741)冬,各省数字上报朝廷,人口总数达1.4341亿,大大突破了历史上有书面记录的数字,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正规的人口普查。

这一次的人口普查虽然打破历史记录,但因为统计人口才刚刚开始,有的地方官吏并不重视这一工作,或虚报、或隐匿,甚至根本不报。乾隆八年,乾隆帝再次鼓励各地官吏认真统计人口,这一次报上来的数据高达1.6445亿,比两年前多出了2100万,实际上当时的人口增长数量有限,多出来的全是隐漏的数字。

​二

从乾隆朝开始,我国有了正规的人口统计,也有了比较详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字。从乾隆六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1.4341亿,至乾隆六十年(1795)有人口2.9696亿,54年净增人口1.5355亿,平均每年增加284万人,增长率为千分之12.9.

嘉道以后,人口继续增加,但增长的势头放缓,从乾隆六十年至道光二十年的45年中,人口从2.97亿增至4.13亿,净增1.16亿,年均增长258万人。绝对数字也不少,因人口基数已高,故增长率为千分之7.2.

人口激增须与粮食产量增加同步。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已达3亿,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由此可以推论,当时的经济实力也必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

人口激增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带来问题和不安定的因素,人口压力日益增长,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乾隆帝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压力,常常感慨:“民愈庶、富愈难”,“国家承平百有余年,人生不见兵革。每岁户口繁衍,千古罕俦。民间谷物,有增而无减,实由于此。朕焦劳宵旰,每怀尧舜犹病之忧。”

​乾隆晚年,写过一首诗,并附有注释,总结了人口、粮食、物价、田地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人口激增所造成的社会问题,设想了各种对策。但他面对无情的客观经济规律而一筹莫展,对人民生计表现了深深的忧虑。诗云:

民数谷数国之本,每岁各省令具奏。

因命司农计损益,观之持盈惧益懋。

谷数较於初践阼,增才十分一倍就。

民数增乃二十倍,固幸太平滋生富。

以二十倍食一倍,谷价踊贵理非谬。

谷贵因之诸物贵,何怪近利居奇售。

返淳拟欲禁奢费,游手谋食恐难副。

设曰驱之尽务农,那得许田供耕耨。

水旱赈济数逾万,无过补苴其罅漏。

三免正供两免漕,未见闾阎生计茂。

长此安穷不敢言,蒿目怵心吁天佑。

绥丰或尚可支持,惕息中丰又难遘。

在这首诗中,乾隆帝表达出了民生国计之艰难,在太平盛世的表面下其实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并把它与人口的急剧增长相联系。乾隆这个分析应该是很有道理的。

​三

此外,人口激增而分布不均又是乾隆帝面临的另一难题。以乾隆六十年统计的数据来看,3亿人口有97%都分布在内地18个省,各省人口多少排列顺序为:江苏、安徽、直隶、山东、浙江、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甘肃、福建、山西、四川、陕西、广西、贵州、云南。

如果以经济区域而言,华北平原四省,即直、鲁、豫、晋和长江下游四省,即苏、浙、皖、赣人口最多最密集。乾隆十四年(1749),直、鲁、豫、晋四省人口6006万,苏、浙、皖、赣四省人口6285万,占全国占人口的68%。43年后,即乾隆五十六年,这个数字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到了61%。

再看湘、鄂、川三省,乾隆十四年共189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0%,至乾隆五十六年(1749),三省共469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5%。其年增长率为19.7%,远远高出其他八省。这样的高的增长率并非是人口自然繁衍,而是大批外省流民来此垦植。

至于边疆地区的省份,统计数字不全,数字也偏低。乾隆六十年,盛京仅有84万人,吉林、黑龙江各报16万人,实际数目可能更多。因为东北是封禁之地,许多出关种地的农民未曾全部上报。新疆北部准噶尔原有60万人,经战乱饥荒,人口锐减,虽然此后有土尔扈特东归,但人口总量依然很少。

​西藏地区,乾隆初年有喇嘛31.6万人,民人64万,共计约100万人。这是乾隆初年的数字,至乾隆末年估计有120万人。至于内外蒙古和青海则无统计数字。大致推算,在18个内地省份之外,人口总数不会超过800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清廷之所以不对边疆地区进行人口统计,是怕引起他们的不安。实际上,乾隆朝统计人口,很多少数民族人口并未包括在内。

继乾隆朝人口膨胀之后,发生了人口区域性流动的浪潮,长江、黄河、珠江下游及华北等居民密集,地少人多,出现大量相对过剩的人口,他们无地可耕,生计艰难。当出现开垦贫瘠地区的可能时,便形成了吸引人们迁徙的强大动力。大批流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定居异地。

清廷对移民的政策时常会有变化,随着时间、地区的不同而改变,初期对东北、内蒙封禁较严,禁止汉民移垦,以后逐渐放宽;对川湘云贵无封禁之令,但汉苗杂处,稍加限制;对海外移民,控制较严,但实际上限制不了;对新疆北部则鼓励移民开垦。

到了乾隆末年,中原人口压力越来越大,清廷不得不开放封禁,鼓励移民。在这种情况下,从乾隆朝开始,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已呈趋势,呈现出中心地区向山区边疆以及东南亚各国辐射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清王朝灭亡。

​人口剧增给清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乾隆时代。乾隆帝在位的六十年,文治武功显著,虽然他的执政的晚期颇受后人质疑,但总体而言,他实行的许多经济政策大多是积极有效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盛世的景象。当然,人口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始终是要爆发的,这是封建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乾隆盛世潜伏的社会危机——人口爆发式增长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