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202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之病句的判断(2)

辨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5 结构混乱

(1)语序不当。有几种情况:

①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例如:

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大地的热闹纷繁突然沉寂下来。

“热闹纷繁”是修饰“大地”的定语,“大地”是中心语,应改为“热闹纷繁的盛夏大地”。

②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例如:

我们来了的消息传开了,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来看我们。

句中的“许多”应放在“老人和孩子”前作定语,而不是放在后面作“跑”的状语。

③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例如:

这次班会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句中的“广泛”应该修饰“交换”,而不是作“意见”的定语,应调整为“也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④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多层定语的正确语序一般是: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短语+指称或数量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

正确的语序应该为:国家队的(领属性的短语)一位(数量词)有20年教学经验的(动词性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羽毛球(名词)教练。

⑤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多层状语的正确语序大致为: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或处所的+表范围(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例如: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的语序应该为: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2)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

①两种说法混杂。例如:

听了王老师的一席话,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造成两种句子结构混在了一起。我们可以改为“听了王老师的一席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育”,或者改为“王老师的一席话,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②前后牵连。例如:

当学校宣布把照顾孤寡老人李奶奶的任务交给我们组时,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句中的“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前一句的结尾,又是后一句的开头,牵连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感觉”后面加一个逗号,再在“是颇难形容的”前加上“这种感觉”四个字。

(3)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例如: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应在“久久”之前加“小邱的心”。

(4)层次不清。例如: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复句中分句之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分句。该句的正确语序应该是: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6 表意不明

(1)对象不明。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对事物或概念进行并列述说时因界定不当造成语义费解。例如:

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王教授和正在美国的李工程师没能到场领奖。“因患病住院”的主语不明确,是王教授还是李工程师?应改为“因患病住院的83岁高龄的王教授和正在美国的李工程师没能到场领奖”。

(2)指代不明。例如:

王新和李强赛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他”是指王新还是李强?指代不明确。

(3)意思混杂,不知所云。例如:

这些年,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该”和“其”当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

前面说“该”和“其”当然可以用,中间又讲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他”使文章更流畅,最后又说“‘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无法明白“该”和“其”与“这”“那”“他”用哪个更好。

(4)歧义现象。例如:

老师和学生中的一部分坐汽车去。

“一部分”是仅指“学生”的部分人,还是指“老师和学生”的部分人?表意不明,有歧义。

7 不合逻辑

(1)强加因果。例如:

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

此句强加因果关系,“游人寥寥无几”的原因不是“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游人也有可能更多、更拥挤。

(2)前后矛盾。例如:

他是很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就说明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3)概念误用。例如:

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

“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语文教学用书”。

(4)主客倒置。例如:

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报纸与我接触”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因为“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5)否定不当。例如:

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该句应去掉“不”字。

(6)前后失衡,缺乏照应。例如:

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该句前面是两个条件“抓不抓”,后面只说了“后继有人”一个结果,前后失衡,应在“后继有人”前加“是否”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