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2023中考语文】中考阅读题目之文言文(1)

一、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考查形式一般是要求给某一组句子断句。

(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文意,分层次”指的是联系上下文,通读全段,弄懂这个文段的大体意思,然后看能不能分出一个大概的层次。

(二)抓名词,理句子。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注意下列代词: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比如: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句中“祁黄羊”是人名,“外、内”是方位名词,“仇、子”是普通名词,根据语感我们可以在“祁黄羊”这个人名前面考虑断句,在“外、内”两个方位名词前考虑断句,在“仇、子”两个普通名词后考虑断句。

(三)抓对话标志词,断句子。

常见的对话标志词有“曰”“云”“言”等。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如《陋室铭》中有这样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句中的“云”就是一个对话标志词,碰到这样的情况可在“云”字后断句。

再比如《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句中的“曰”也是一个对话标志词,碰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在“曰”字后断句。

(四)找虚词,分句子。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如“夫(fū)、若夫(fū)、盖、至若、斯、今、则、然则、故、是故”等一般用于句首,如《诫子书》中我们学过的“夫/君子之行”一句中句首的“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者、也、者也、矣、焉、耳、乎、耶、欤、哉、而已”等则经常用于句尾;如《诫子书》中的“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一句中句末的“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五)巧用句式特点,断句子。

古文在句式上讲究整齐对称,行文时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我们可利用这一句式特点断句。如《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句式整齐对称的句子,据此即可轻松断句。

(六)巧用修辞,断句子。

排比、对偶、对称、顶真、对比、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另: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七)特殊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和固定结构已成为断句的显性标志,我们可以据此来断句。

常用典型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也”, ……者也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固定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步骤总结:

1、审题(断哪些,断几处,多少数)

2、语感(通读文段,凭语感断,先易后难)

3、大意(什么文体,什么内容,表达什么)

4、标志(抓词语,观句式)

5、检查(符合情理和语法规范)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