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74.何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注释]
1、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
2、执:拘押。
3、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
4、代司杀者:代替专管杀人的人。
5、斫:砍、削。
[解读]
这一章的金句是第一句,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全文的核心思想也在此句,即用反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告诫人们苛政之害。老子大概从春秋时期各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意识到,一味地严刑峻法,不仅不能有效地管理国家,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灭亡。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这也是一句反问,意思是如果老百姓都怕死,那么犯错或不听话的人,简单地以杀头相威胁,那老百姓就不敢违背统治阶层的意志了,治理国家就非常简单了。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我反复读了这句,也许是时代变迁,语言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里面的逻辑不易理清。老子大概是想说,有司是负责刑罚的,也是专业的,但如果其它非专业的人代替有司来掌管生杀大权,就像一般人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一样,没有不反受其害的。老子是以这种方式在告诫当政者,治理国家不能动则以死相威胁,不能搞严刑峻法,否则,不仅国家得不到善治,还会适得其反。
我们知道,老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倡导清静无为的,即最小干预原则,这一章是对其治国理政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专门指出苛政的负面作用,恰如孔子所云,“苛政猛于虎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74.何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