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霞葛镇姓氏分布(福建诏安霞葛江氏)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霞葛江氏族谱篡辑序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霞葛镇姓氏分布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霞葛镇姓氏分布(福建诏安霞葛江氏)

早岁询祖父志其遗言,得其略之,称原籍自唐宋祖居宁化,转迁上杭、永定,迨元朝分居二都林婆,至泰定年间(1324--1328),遭难孓遗三人,因肇基于井边······

明崇祯庚辰六月初一启昌公派下长房九世孙大举立。

石壁起基根源序

大唐中和间,自济阳堂迁居于此矣,因唐末黄巢作乱,渡江而东,四方云扰,兼此地毗邻江西、土瘠狭隘,农业勤苦,诗书礼仪之化邈然寡俦,逐与族人谋择地而居之,族人安土重迁。我祖因举家自移于本州(按:当时称汀州府,治所在今之长汀)上杭县属下地名。绵村九礤居住(后属永定县胜运里)生三子,高祖殁葬石燕岭下。历五世至北宋延绵不绝如线,然亦未闻弦歌之声,抵九礤与石壁二处,俱崇山峻岭,僻壤遐陬,不闻弦歌之声,但见木石之景而已。伯逵因庚子科岁科考,避大路兵灾由汀州至九龙滩(在清流县境内,名为九龙十八滩)舍舟陆行,迂宁化庠友,询石壁江姓有五百家,并无一人在庠者,则九礤可知矣!文运之不兴有由来哉。

明崇祯十三年六月启昌公派下四房九世孙江鸿渐字伯逵敬书。

(编者按:江鸿渐,字伯逵於康熙廿五年第二次参与霞葛江氏族谱的篡修,此谱尚存抄本)。

江礼公之子五郎之孙八郎裔迁上杭。解拆如下:

1、 据五华、宁化及诏安等江姓谱序,均载明八郎公由宁化石壁迁上杭。唐末宋初清流尚未建县,属宁化管辖。至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始由宁化、长汀二县划出部分地区建清流县,时清流亦称宁化。现在的宁化石壁,周围几十里内未发现江姓后裔居迹,其所在耆旧长者均说:“几百年相传,从未听说有江姓在此居住过”。据诏安江氏谱序云:“九礤与石壁,俱崇山峻岭僻壤遐陬,不闻弦歌之声,但见木石之景而已的山区地方”。而现在的宁化石壁是一个盆地小平原、周围秃岭光山,而当时八郎公之祖所居住的小崇铺(程乡江氏族谱称石壁山下,今称大路口)和江家坑(今称高坑),正是是崇山峻岭,僻壤遐陬,不闻弦歌之声,但见木石之景的大山区。此地应就是当时所称的宁化石壁。由于近千年的变迁,大路口的高坑在当时是否程石壁,几难考究(按:宁化石壁——泛指宁化、清流、长汀三县交界的部分地区,不是单纯指石壁一地,现今,客家人士都认同

2、诏安霞葛江氏谱序载:“因唐末黄巢作乱,渡江而东”。又云:“自唐宋原籍祖居宁化转迁上杭、永定”。“历五世至北宋绵延不绝如线”。以及“金丰兴创”谱序中<全文在本页后>所载的:“自南渡至元初,宋之九代三子,共传下三百余家”。这三段谱序文摘,清晰明白追叙了八郎公上祖脉络的基本概况。对以上三段谱序文摘,综合释译如下:“八郎公上祖是唐末黄巢作乱渡江而来。在唐末至宋朝期间,祖宗居于宁化,后裔再转迁上杭、永定。至北宋期间,已经历过五代祖宗的传承至八郎公<第六代>。在整个宋朝时期、传承了九代祖宗,至元初,第九代祖宗生下的三个儿子,共传下三百余家<注:这个数字,当时在明朝立谱时的统计数>”。

以上三篇族谱序文,简略概述了八郎公上祖的入闽时间、地点与脉络传承,和鲁野公入闽的渊源脉络完全吻合。宋之“九代三子”之第九代祖宗,自鲁野公传承世系至百八郎,正好是第九代,吻合的丝毫无误。八郎公是生于北宋末年<1059年>,宁化、清流、程乡等地江氏族谱均载明:八郎公是鲁野公第六世裔孙。

3、在整个宋朝三百多年间,宁化、清流、明溪等地的江姓人口繁衍世系,仅在七至八代,平均四十余年为一代,可见当时繁育生养之艰难,至以上谱序中有“至北宋绵延不绝如线”的感憾之语。有些人追溯渊源时,机械地以三十年为一代去推论祖宗氏族的世系传承与否,是不切实际的。由于社会时代的不同,繁衍生育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不可能以近代的社会环境与之衡量。七百多年前的赵宋王朝,在其统治所处的三百多年间,一直处于外敌侵扰的社会环境,平民百姓的赋税负担之重和生活的艰难,生养繁衍的条件也就可想而知,还可能有平均三十年生养一代否!

明崇祯十三年撰“江氏族谱”资料“金丰兴创”

北宋至徽、钦二帝年间,今虏内侵,汴京失守,举族北狩于战乱高宗南渡于杭州。我祖南徒于汀州,本州土寇满山,红巾倡乱,人遭兵焚,上杭遍地荒。迨寇削盗平之后,上司文榜招恳。我高祖三子缘是恁官招,落永定县金丰里古竹高头、平和大溪、诏安霞葛居住,就佃恳耕输纳王苗国课。自南渡至元初,宋之九代三子,共传下三百余家,排位八百名奉准元官司,勾当里役,不敢违错。但住址不容,难瞻家口,其势不得不分。分则同宗异籍,往来渐疏,况远在漳潮,人各一方,故立训于后,欲子孙世守不忘焉!——本文载于明崇祯诏安霞葛江氏族谱

本谱序中的“自南渡至元初,宋之九代三子共传下三百余家”。清楚的说明自宋高祖南渡以后至元初,在宋朝已传衍了九代祖宗,至元初时,第九代祖宗生下的三个儿子共传下三百余家。正如嘉应州古谱记载,第九代当时指百八郎生三子,往上溯至鲁野一公,正好为第九世,吻合的丝毫无误。依此足可以证实八郎是鲁野公后裔。因地缘关系,明清时期的汀州,漳州二府有时共属辖于汀漳道,同属一地域,所以政治、经济来往较为密切。故有些渊源传承不明的闽西江氏宗牒亦受“三古六斋”这部联宗谱系影响,至有些祖系隐晦不明的支系亦附联入同姓名人枝系下。其实上杭乔迁始祖是十八郎(即二十一郎),十八郎之父十二郎居连城,葬地亦在连城,广西贺县江氏族谱均有记载曰:“八郎之子十二郎葬于闽之连城东门”。并且十八郎仍有子孙在连城待奉十二郎。这在一些八郎之谱系内均能看到以上的记载,而十二郎之父八郎,葬地是无地铺(清流地名),此处周围都有其上祖之墓地,宁化清流毗邻连城毗邻上杭永定。宁化清流江姓族谱(老谱)载明五郎之孙八郎裔移居上杭。只是其祖系名望无如江万里兄弟显赫。清流于宋元符元年<1098年>始建县,之前属宁化管辖亦称宁化。上杭于宋淳化五年<994年>建县,永定于明成化14年<1478年>折上杭县地建永定县,在此之前永定亦称上杭。

从目前资料而言“三古六斋”(见本书“试探谱系,淮济开基”至“浅说盟宗联谊”篇)最早形成的文载是江灏(禹门)於明末时,为诏安霞葛江氏族谱而作的序言——“淮济开基”文中篡辑而成的。然而霞葛江氏族谱丝毫未受其影响。因为他们有祖传的文字记载:“因唐末黄巢作乱,渡江而东至宁化”。“历五世至北宋绵延不绝如线”。“自唐宋祖居宁化、转迁上杭”。“自南渡至元初宋之九代三子,共传下三百余家”。这些文字记载足以证实和宋末江万里枝系毫无相干。然上杭、永定、平和诸江氏族谱均无以上之资料、而独诏安霞葛江氏族谱於明朝时就有以上资料之记载。而且霞葛江氏是从永定、平和移居至井边、天堂,并且是同一枝系。可见上杭、永定、平和之上溯渊源传承之史已散佚殆尽、荡然无依,难怪乎其推测,此亦各自为谱,互不相通之故也。须知唐末宋初的闽西江氏祖源同宋末出生的江万里相差三百多年,而且,闽西所有江姓谱系在宋朝三百多年间,平民百姓均以数字取名,直至元初以后,才开始以文字取名,同一时期中,很多客家谱系中的名字,均有这一特征,与宋末名人相较,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以数字为名,亦可以说明,在当时这是一个文化层次低落的人群。而名门显贵于当时均以文字取名,与数字之名相比,於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就能明显区别他们之间社会层次的高与低。宋末显赫名人江万里兄弟、父、子皆有名,有字,有号,均为文字之名号,而接驳联宗者却还要为他们再增补一个数字名号,将其平民百姓之祖的数字俗名,矜为江万里兄弟、父、子的名号,接驳称为祖系,自矜为其后裔以显荣光。须知,在江万里家谱中记载江万顷生三子,只有江鉴有后裔。次子江铎、在宗谱中未载其有子嗣。

闽西八郎公根源,公认始祖出于宁化。之后裔迁连城(十二郎徒居地,广西贺县江氏族谱都有记载:“十二郎卒后,葬于连城东门”),再衍迁上杭(十八郎开基地),之后又衍迁永定、平和、诏安、广东及桂、湘、川、黔、台和南洋诸国。对八郎公之上承下衍,参阅本书“嘉应州程乡江氏大宗谱”,是闽西江氏大宗最为完整的一部八郎公谱系。

八郎渊源上溯资料有:1、宁化、清流江氏族谱,2、广东程乡江氏族谱,3、广西贺县江氏族谱,4、诏安霞葛江氏族谱,后三种族谱有关资料较多。

对接驳联宗於江万里公兄弟系中之八郎,台湾有些谱志家说法:1、此系撰编者妄称,不符时间及史实发展。2、江万顷生三子,仅长子江鉴有后,生二子,共八孙。次之江铎无后,三子幼伤。3、唐末客籍(客家)江姓最早在宁化县志中出现的,仅江鲁野公之孙江礼有所记述。在元、宋之前无气体江姓之记录。闽西鲁野公是客籍(客家)江姓之大宗,只是其官位不显(唐刺史),很难为攀龙附凤者认同,故宁为疑谱,不愿依源之故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霞葛江氏族谱篡辑序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