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的西湖七月半看似写景其实表现出的是(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一篇什么文)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张岱的西湖七月半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张岱的西湖七月半看似写景其实表现出的是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节日前后,人们会接祖、祭祖、普渡孤魂,以求得人与彼岸世界之间的和谐(为什么这么说呢?戳>>你还会过中元节吗?)。
随着历史的演进,节日里庄严肃穆的气氛日渐淡去,热闹狂欢的意味逐渐上升。到明朝末年,杭州的中元节,完全没有悲伤哀痛的气息,怎么看都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
崇祯年间,身在杭州的张岱,便见证了杭州城外的“西湖七月半”。
在张岱的记忆中,杭州人习惯把“西湖七月半”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不管是社会名流,还是市井小民,到了七月十五这一天,都爱去西湖边,既不吟诗、也不作词,无非是“到此一游”。
张岱却不以为然:这么热闹的一个嘉年华,哪有半点文人清趣!在他眼里,一股脑儿去西湖边凑热闹的人,良可鄙薄,要是和他们一起去凑这份热闹,那可真是掉身价——君不见,这人挤人的西湖,能看清湖光山色,能闻到十里荷花,能吟赏一轮明月吗?
此去湖边,只能见到一群俗人:或是附庸风雅,或是故作姿态,总之,见不到半分良辰美景。
杭州人游西湖,照例不会早起,等到10点光景,才姗姗来到湖边,而到了晚上6点左右,又绝不肯再多待一刻,一定要回家——这时候,天还没全黑,杭州人好像跟月亮有仇似的。
到了晚上,附庸风雅的人们出了城,来到西湖边。西湖里的船家,早就等在那里,接上人,火急火燎地赶往断桥。
过不多久,断桥上就挤满了人。小小的断桥,真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桥上的人,多是高声叫嚣,可即便这样,旁人也无法听清他们在说什么——而他们,也听不清旁人在说什么……
等他们在断桥上闹够了,又是一阵急风骤雨。
岸上等着的轿夫、湖边等着的船家,不停地催促说,“快关城门啦!赶紧走啊!”
结果,顷刻间,断桥上乌压压的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时,已经快晚上11点了,张岱和朋友们收拾好心情,来到西湖边。此时的西湖,真好啊,再也没有凡夫俗子的喧闹,只剩下吟诗作对、抚琴吹箫的雅趣。
明月倒映在湖中,十五的月亮可真是又亮又圆,此时,再也没有人和他们争抢西湖了。
于是,张岱与朋友在湖上尽情享受这寂静的狂欢,直到天将破晓——几位好友,将船驶向藕花深处,酣睡舟中。头顶,是破晓前的天空;身旁,是清香的荷花,不一会,便进入了梦乡……
等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张岱赶紧提笔,写下这一晚的情形,其辞曰: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录自《陶庵梦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