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人竟然这样度过炎炎夏日
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人竟然这样度过炎炎夏日,古时没有空调怎么过夏天
最近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的气温开始蹭蹭的往上涨。
什么叫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算是感受到了。
行走在炎炎夏日下的我,就像烧烤架上滋滋冒油的五花肉串(啊,突然饿了),只差一撮孜然调味,就可以上嘴吃了。
只有这时候,才明白“哪儿凉快待哪去”包含着他人多么深切的关爱。
幸好,还有空调,还有雪糕,还有冰镇西瓜,来抵挡夏日的滚滚热浪。
但是吹着空调,啃着西瓜的不禁好奇,没有空调冰箱的古人,是如何活过夏天的?
难道像古装剧里,有钱人使唤丫鬟在背后扇扇子,那没钱雇丫鬟的就只能“裸奔”了吗?
非也非也。
今天就带你们瞅瞅,古人为了避暑绞尽脑汁到什么地步。
1
“选空调还是冰箱?”
“小孩才做选择,我全都要”
估计很多小可爱都在古装剧中看到过,一到炎炎夏日,皇上、后宫嫔妃就会命人端上大冰块用来降温。
但,那时候还没有可以制冷的冰箱,这些冰块又是从哪儿来呢?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就已经开始用冰块消暑了。
那时候的冰块大多数都是冬季时候,在河面、湖面等冰冻面,凿下来的冰块,然后放在专门建造的藏冰室“冰窖”。
“冰窖”往往建造于阴凉的地下,完全隔离阳光,并且要在冰窖的最底层,铺上许多桔梗或者芦苇。
这样大量集中保存冰块时,冰气不易散发,这样冰块就可以保存到来年夏天,再拿出来使用啦。
每到盛夏,“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除了这个,古人们脑洞大开,还搞出了新玩法。噔噔噔,最最原始的冰箱出现了!那就是——冰鉴!
说是冰箱,其实就是一个双层的桶,双层设计不但可以保持冰块长时间不融化,而且夹层里还可以放置冰块,这样冰鉴就可以制冷啦!
放上水果、小吃,迅速降温,夏日里吃上一口简直爽歪歪。再加上结构设计上的气孔,丝丝凉意渗出,还能充当小型空调降温~
小型空调还不够给力,那就造一个空调房1.0版,号称“清凉殿”。
《汉书》里关于清凉殿陈设,有这样的记载:
“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清凉殿里的石头床本就凉爽,再加上用玉晶盘中装着冰块,有专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多重降温,屋内简直不要太凉爽。
到了唐代,又进一步升级成2.0的“中央空调房”,名为含凉殿。
相较于还需要消耗冰块的清凉殿,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是“高端机械化”了。
含凉殿傍水而建,利用水车将水送到屋顶,然后水就会沿着屋檐留下来形成水帘,凉水在沿着屋子上下循环,带走热气,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屋里自然就凉快了。
不过呢,不管是冰窖、冰鉴还是含凉殿,造价都极其昂贵,除了皇家,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能力可以享受这种夏日快乐。
宋人王铚就曾在《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可以说,在唐朝之前,真的是一掷千金就为了买个透心凉。
2
制冰技术的发展,
让古人吃上了冰淇淋!
如果说在唐朝之前,吃冰是专属于有钱人的快乐!那么当唐朝末年,有人制作火药时无意中发现了硝石,一切就不同了!
古人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会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并且硝石析出后还能重复利用。
运用这一原理,人工制冰的成本大幅降低,各种冰饮也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吃冰的快乐啦!
比如,一到夏天大家就很喜欢吃的冰淇淋,在唐朝就已经有1.0版本啦,叫做“酥山”。
先将奶柔加热到快融化的状态,往盘里的冰一点点滴淋,慢慢堆积起来,形成山峦形状,上边再摆上一些花做点缀。
不仅好看,还好吃,唐代诗人王泠然就曾写过:“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入口冰凉,甜到心头。
到了宋朝,冰淇淋也进行了升级,比如大宋冷饮第代言人——大诗人杨万里就专门写有《咏冰酪》:
“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消。”
与此同时,各种民间的冰制品更是层出不穷,普通老百姓上街就能喝上冷饮,杨万里有诗写到: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曾提到“砂糖绿豆”、“冰雪凉水”、“荔枝膏”、“甘草汤”、“水木瓜”等等十几款解暑冷饮,都大受欢迎。
其中提到的“冰雪”,就是宋朝版的“冰棍”“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可见受欢迎度有多高。
一般来说,是宋朝人在冬天用铜盆接水,在水里放点糖、果汁和果胶,端到外面让它结冰,整盆水都冻上后放进冰窖保存,来年夏天切割成小块或者雕成小动物,就可以出售啦。
3
除了冰饮,
我还有这些降温小技巧
除了吃雪糕,吹空调,其实古人还有很多降温小技巧哟!
降温小技巧一,就是“裸奔”穿少点!
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到古人大夏天的还穿长袖,内心OS:这难道不会热吗?
实际上,“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这些材质制成的衣服上身,那简直是如“德芙般丝滑”(打钱!)
因此即使是长袖,衣服大多轻薄凉爽,并不会特别热。比如现在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素纱襌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重量只有49克。
白居易也曾在《寄生衣与微之》里写过: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如果是男性的话,就可以直接坦胸露乳了:
比如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就写到:“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好不快哉;
哪怕是工作时候,也可以一群大男人穿个吊带衣,再披上一个透明纱衣假装遮羞,工作都变得快乐了呢!
女性们不能坦胸露乳,那就在衣服款式上下足了心思,比如唐朝女性薄、透、露的&34;装和&34;装,就大受青睐。
穿得少还是热?那就躲进天然“空调房”!
虽然咱们造不起空调房,但是深山老林,水边树荫不都是纳凉好去处么?
像米芾就大笔一挥写下《逃暑帖》,潇洒地跑进山中避暑去了;陆游、孟浩然则选择的是水边纳凉,吹着凉风,欣赏荷花池美景:
&34;(陆游《桥南纳凉》)&34;(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里水边都有点远?没事儿,那就在家里凿口井,井水的凉意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冰块,再往篮子里放一个西瓜,吊在井下,半晌过去,再拎出来,西瓜一切,下嘴一咬,沁人心脾。
再不济,还有各种纳凉小工具。
比如咱们再熟悉不过的扇子,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凉友”。后来,文人墨客都可在扇面上赋诗作画,扇子也从单纯的工具,变成了可赏玩的“小艺术品”。
扇子又逐渐升级,汉代工匠设计的“叶轮拨风”,也就是“摇扇”,就是现代电风扇的雏形。《西京杂记》就曾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
到了晚上,咱们还有瓷枕、凉席、晚上可以抱着睡的竹夫人,不管是竹编制品还是瓷器,都能在炎热夏日给人带来清凉的惬意。
本来以为古人的夏日会苦逼兮兮,谁曾想,原来有这么多的趣味。
遥想古人,躲在厚厚树荫下,将烈日隔绝在外,听着蝉鸣阵阵,手里摇着一把蒲山,啃着冰凉的西瓜,或是酌上几口美酒,岂不美哉。
也许我们习惯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空调一摁就凉,冰箱一开就有冷饮,但偶尔也会怀念小时候,那夏日的悠长吧。
突然,就有点羡慕古人了呢。
更多关于写作的知识和问题,可以点击首页,欢迎同学们给我们投稿作文。每周可投稿一篇,专家点评,还有写作能力诊断和精准学习推荐,帮助提升中小学生的写作综合素养,欢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