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论述类文本选项表达的思维模型

论述类文本选项表达的思维模型,论述类文本思路

命题是十分困难的事,命一道好题尤其难。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选项表述是非常费神的,困难在于在“正确”与“不正确”之间,在文本与读者之间,在深刻理解与错误解读之间,要做到“游刃有余”,而又不落俗套,确实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即使下一番工夫,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些思维习惯。

逆向表述

所谓逆向表述,是指与文本上的表述方向相反,形成一种表述错位,表述错位使语意产生了变化,利用这种方式,考查考生对两种语言表述的把握能力。这实际上,不仅仅是阅读文本的问题了,而是选项也成了阅读的第二文本。比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一卷关于历史地理学的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对应这段文字有一个选项判断:

B.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文本的表述主体是沿革地理的基本内涵,其中涉及到儒家经典,认为儒家经典非常重视沿革地理的知识,以此来表述沿革地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儒家经典中含有重要的沿革地理的内容成为支撑这一段落基本观点的重要论据。

但选项采取的是逆向表述,说学者需要借助这些知识来开展儒学研究,才使它发达起来的,这种倒推不合逻辑,这种表述不合原文的意思。

选项所用的语言元素大都来自文本,但表述方向的改变,语意也变了。

极端表达

为了制造选择矛盾,命题者常常采用一种极端表达的方式。所谓极端表达,是指把某个内容、观点有意脱离文本原意的夸大或缩小。当然,不论夸大,还是缩小,与文本保持着方向一致,只有在方向一致的时候,这种夸大或缩小才有迷惑力。

比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一卷。

原文: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这个表述在选项里变成了: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这里把“近现代科学”置换为“现代地理学”,除了概念变化之外,还表现在“最”字上,原文并没有这样的程度表达。命题者为了突显其错误因素,有意使用这种强化语态来表达,也是无奈之举。

再如,2021年新高考卷一

原文: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选项中表述为: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里的设误原理是一样的,除了转换原文中的表述对象,把第一部重要“著作”换成“质疑”外,还强化了“第一人”这一特殊性的表达,这也给考生以提示,这些极为显性的表达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这样的表达,除非原文有非常清晰的认定,一般情况下都是“危险分子”。

比较表达

所谓比较表达,是指命题者有意或无意地突出某个因素,或者极为清晰地进行比较判断,这些明的或暗的比较,容易产生错误。其错误之一是本身并没有比较,这个比较是命题者有意虚构出来的;再一个是文本确实存在两种因素的相关阐释,但并没有构成对比。其实,这种表达已成了命题者的思维习惯,因为,在找不到更好的设置错项的方法的时候,这种方法最好用。

比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一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这段话的第一句话是很长的复句,充分阐释了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基础、条件、方式、方法、结果。“学科分支”是其中的一个成功因素,原文并未评价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但是在选项里,则表达为: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再如,2021年新高考卷二。

原文: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这段话由底线意识过渡到基准意识,并没有强调基准意识一定比底线意识更重要。

选项为: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显然,这里也是无中生有地制造了“对比”。

这种表述,判断其错误看似是简单的事,可是当一个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同学以扫描式阅读浮掠而过的时候,往往并不能一眼发现其中的问题。

当然,有些对比性表达,并不如此简单,还确实需要往里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一。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这个选项是针对哪些内容而言的呢?

如果考生仅仅读了文本的前大部分内容,大脑里始终呈现的是“诗画异质”这个概念,那么这个选项的表述似乎没问题。

但是,文本的后部分还有这样的内容: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也就是说,诗画从其根本特征上看是的“异质”的,但并不代表它们之间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通,而且进一步说,只因为画表达时间上的连续难,一旦能表达出来,那就是精品。比如,有名的以“踏花归来马蹄香”命题的画作,用蝴蝶盘绕马蹄而画出“踏花归来”的过程,以至传为佳话。

因此,选项的对比表述割裂了诗画的关系,违背了文本原意,是错误的。

显然,对这个对比的判断就比较难一些。因此,做题,永远坚持“文本为王”的原则,读透文本是第一着。

来源 | 晋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