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福建的闽是什么意思(闽在福建是什么位置)

导语:福建历史上的二闽、四闽、五闽、七闽、八闽、九闽、十闽,啥意思

最近一直在写《封神知识点》系列图文,陈氏、林氏等福建著姓,追溯其姓氏起源,都能追溯到《封神》中武王伐纣这件大事。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要说这些姓,八姓入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众所周知,福建省简称“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简称经历的各种嬗变。简单来说,它最初是七闽,接着经历了闽、二闽、四闽、五闽、八闽、九闽、十闽的变迁,最后“八闽”成为福建省最通用的别称,简称则是闽。从闽到闽,猛一看什么变化也没有,实际内里经历了沧桑巨变。

各闽存在时间

首先是七闽。《周礼·夏官司马》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注疏》解释,闽,就是蛮的意思,“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按经,闽虽与蛮七八别数,本其是一,俱属南方也。”叔熊是楚国的王子,在《史记·楚世家》中作叔堪,在长兄熊霜死后,三弟争立,叔堪失败逃走,住在濮上(濮为百濮族,散居于楚西南,又被称为百越,被视为蛮夷),生了七个儿子,繁衍的族群就被称为七闽,闽就是蛮、越。意思是,叔堪的子孙成为越人,被中原称为七闽之越,简称闽越。

战国时就有人把闽越编排进了集地理和神话著作于一体的著作《山海经》,海内南经有“闽在海中”之语,就是这种影响力的反应。楚之先祖本出于帝颛顼,为华夏正宗黄帝之后,叔堪作为华族却不得不以身入蛮夷,大抵时人实在觉得他不争气,因而东汉许慎又说闽是“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古代南方多蛇,且毒性厉害,把越人与毒蛇相提并论,这当然是一种蔑称。这个虫指的是什么?

虫字在古代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蟲(chóng),指有足之虫,羽蟲,即飞禽;毛蟲,即走兽;甲蟲,即带壳的;鳞蟲,即不带壳的;倮蟲,指人类。第二种是䖵(kūn),同昆虫的昆字,是蟲类的总称。《说文》:蟲之总名也。昆的本义是明,郑玄注《诗》,说昆虫就是明虫。第三种才是虫,然而这个字不念chóng,而该念huǐ,有这么几个意思:1、鳞甲类的总名,《广韵》:鳞介总名;2、凡虫之属,皆从虫,所谓“物之微细……以虫为象”,大概可以理解成以虫字为偏旁,以它造字去表示别的带足动物;3、《玉篇》:古文虺(huǐ)字,一名蝮,是一种毒蛇。

可以这么理解,蟲是五族的总称,䖵是五族中鳞甲两族的总称,而虫是个造字的偏旁,如果不用作偏旁,就是毒蛇,同虺。由“蛇种”二字可知,闽字里面的虫并不是虫子,而是蛇,指代崇拜蛇神的闽越人。

神话化的虺,五百年化蛟,五百年化龙

剩下几个词语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讲解。

从历史沿革来讲。福建之所以被称为八闽,流行的解释是,北宋分福建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州与军是同一级别的行政机构,演义中常谓赵匡胤一条棍棒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合起来就是八个军州。元朝改为八路,明朝则改称八府,八府分一闽,那便是八闽了。

这个说法或许还能追溯到更早。清朝的《斯未信斋杂录》辑录《漳州志》说:

唐陈元光疏请七闽增为八,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朝议以遐僻之地,万一遣官不谙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兹土,蛮民畏怀,即令其兼辖尤便。诏从之。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被后世追封为开漳圣王的陈元光确曾上《请建州县表》,请在泉、潮二州之间增设一州。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年末朝廷下旨,同意陈元光所请,因其地在漳江畔,故名漳州。

“七闽增为八”五字,在《八闽掌故大全》中,演为“周官七闽,宜增为八”八字,意思很好理解,说此地本属于《周礼·夏官》中的七闽之地,即闽地分为了七部分,如今析置漳州,那便是八闽了。按《请建州县表》中并无此句,只有“况兹镇地极七闽”几字,可见当时以七闽代称闽地,乃是通例。漳州创立后,至少在陈元光军中,是有可能首次出现八闽的称呼的。

当然,事实上在有唐一代,福建从来也没凑齐过八州。景云二年(711年),福州中都督府督闽(后改福州)、泉、建、漳、湖五州,开元二十二年,罢漳、湖二州,仍督福(闽州改)、建、泉、汀四州。有八闽而无八州,或许北宋朝廷便有意识地增设南剑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凑齐八军州,以与八闽名实相副,也是有可能的。

九闽、十闽也如出一辙。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福建先后辖有九府一州和十府二州,因而又曾短暂被称为九闽、十闽。然而八闽毕竟已形成共识,这些新的雅称终究没能流行开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说八闽得名于历史上的八姓入闽。八姓入闽是福建移民史甚至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事件,时间在西晋末年五胡初乱华时。这个时间比漳州创设早了接近400年,因而似乎也有道理。这就得从移民的意义上来讲述八闽的来源了,而要用到的名词则与二闽、四闽、五闽有关。这也是本篇的重点。

福建地形图

民国三十五年,西南联大功成身退,在纪念碑上冯友兰先生撰文说: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

文章列举了中国史上四次南渡,平津陷落后抗战全面爆发为第四次,第二、三次分别为南宋、南明,首当其冲者乃是西晋末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话不仅在东汉末年适用,在三国归于一统后同样适用。三家归晋后仅仅过了36年,随着八王之乱的作死,匈奴人刘渊龙归大海,很快带领匈奴崛起,这个政权先称汉,后来改为赵,史称前赵,用了12年时间噬主成功,灭掉西晋,时为316年间事。在此之前十余年,永嘉元年(307年)有五马渡江(指司马氏五位王爷南渡长江避乱: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中州士族竞相跟随。到313年匈奴攻取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西晋灭亡,值此再不跑就要亡国灭种之际,史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中原百姓又南迁了接近一半。

从307年到313年的这次再不跑就要亡国灭种的大规模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又称衣冠南渡。五马渡江去,一马化为龙,随着司马睿建立东晋,又竖起了正朔的大旗,江南正式成为了华夏的中心,弦歌不辍,为汉民族保存了真正的人文火种。而当这么多新面孔涌入江南,区区一个江苏省肯定容纳不下,而必然要向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广东等所有南方的土地上不断移动,福建自然也在此列。

这种迁徙最终凝固成了《八闽通志》中的一句话:

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八姓入闽,目前能找到记载这件大事的古籍至少有七种,上篇已列。闽林得姓始祖是《封神演义》中的比干,入闽始祖传为林禄,历任晋安太守达32年之久。黄氏传为黄道隆,东汉末年入闽,居于桐城(今泉州),后回中原;裔孙黄元方在永嘉时再次入闽,为黄氏之祖。福建陈姓共祖为东汉名士陈寔,入闽第一人据考证是陈润,于永嘉二年入闽,现在留下的后裔被称为润公派。郑氏传为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繁衍郑氏。詹氏传为詹秉邦,由河南邓州迁居崇安,后裔繁衍遍满浦城。

丘氏即邱氏,清雍正时避孔子讳,改丘为邱,因而丘邱本是一姓,二姓共尊丘烋(xiāo)入闽太始祖,成实公为始祖,今日闽西上杭民谚有“邱半城”之谓,可见宗族之盛。何氏传为何雄,汉末入闽,拒孙策战死,子孙留于闽;永嘉中入闽者姓名不详,为邵武何氏祖。胡氏传为胡方生,曾为晋安郡守。

永嘉移民图

奇怪的是,二十四史中相关正史并无八姓入闽相关记载。盛世修史,因为修史是一项规模恢宏的工程,需要投入无数财力、物力和人力,只有盛世才能负担。自公元290年晋廷八王之乱起,到618年李渊建立唐朝,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乱得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称得上盛世的时候。除《魏书》、《宋书》、《南齐书》三书修于南北朝外,余如《梁书》、《陈书》、《北史》、《南史》、《周书》、《北齐书》,包括最重要的绍续正统、警示后人的两大史书《晋书》、《隋书》都修于唐朝,这就是唐朝伟大的一个例证。目前来说,官修的史书才是真正被人接受的信史,而在这些南北朝信史中,并无八姓入闽的任何记载。

这有两个可能,一是这件事并没大到足以入正史的地步,二就是这件事并没真的发生。真正有相关记载的,最早能找到的资料,据信出自唐代的姓名谱牒学巨著《元和姓纂》:

林姓:林放之后,晋永嘉渡江,居泉州。岑仲勉校勘本说:黄姓,元和姓纂有江陵、洛阳、晋安三族,皆唐世士人新望。

本书是权威姓名学著作,里面记载晋时入闽者只有林、黄二姓,除开岑校本补记,则只有林氏一姓。这就是二姓入闽。

二十四史

四闽则出自史书。《陈书·陈宝应传》提到陈宝应身世,说他是“晋安候官(今福州)人,世为闽中四姓”。至于另外三姓是谁,不但《陈书》没有提起,便连别的史书也没有提起。这就给了家谱编撰者很大的操作空间,既然书上没写,那么这四姓有可能是陈吴郑王,也有可能是陈钱孙李。《元和姓纂》出现后,基本上确定了陈、林、黄三姓,剩下的再由闽中著姓自行分配,果然后来写作于北宋的《闽中记》(指林世程本)就直接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郑氏就此加入四姓之列。后来四姓扩充为八姓,大率类此。

五闽出自唐玄宗时沙门僧智升的记叙,他在《开元释教录》中说:

闽县,越州地,即古东瓯,皆夷种,有五姓,谓林、黄是其后裔。

据此又出现了闽中五姓的说法,加上上文的闽中四姓,大概就是八姓入闽传说的起源,现在我们听到的福建移民传说,最早可能都源自这两段记载。

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史上并不存在八姓入闽。尹全海先生断言,这与其说这是移民史实,毋宁说是移民传说(《“八姓入闽”考释》)。朱维干先生在《福建史稿》中更说八姓入闽自永嘉始的传说完全不足信。葛剑雄先生则从史料记载和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过程两方面考察了移民的来源和过程(《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辩正》),最后得出的结论与谭其骧先生不谋而合:

永嘉之乱后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并没直接波及福建,因此在东晋初年不可能有什么移民直接从黄河流域南迁到福建。此后直到南朝梁陈之际,迁入福建的移民数量还非常有限,而且他们也是来自长江流域,并没有什么世家大族。

值得注意的是:

几位先生只是否认永嘉时期的八姓入闽,而非否认在此之前(起自两汉)和之后(迄于明清)的移民史实,以及他们及其后代开发和建设了今日之福建的事实。白马当然是马,然而,有时白马的确非马。

古代的移民

八姓真正的来源,其实《开元录》中“皆夷种(都是百越之后)”三字至少讲清楚了一半。以前几篇写到的陈元光为例。

陈元光13岁随父入闽,21岁父殁代掌军权,25岁扫平蛮獠啸乱,开漳,为漳州首任刺史。至今福建、台湾甚至东南亚一带陈氏,多为陈元光之后。陈元光仿佛一直都被公认为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然而清朝以前的河南地方志都尚不知道陈元光父子的丰功伟绩,至清顺治朝的《光州志》始见陈元光籍贯光州说。这岂非太过奇怪,作为固始人的杰出代表,陈元光理应在唐初便名显方志才是,为何河南这边就像没听过这个人物?

一点儿也不奇怪,那只是因为陈元光的籍贯身世向来都有争议。历史上确实有陈元光这个人物,虽在新旧《唐书》中无传,但其事迹散见于各类史料,而且《全唐文》中收其两表,《全唐诗》及补编中中也收了他好几首诗。但他究竟是不是中原人,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

明万历年间的《粤大记》载:陈元光,揭阳人。父政,以武功著。元光明习韬钤,善用兵,有父风。清顺治年间的《潮州府志》也记载:唐陈元光,揭阳人。隋义安郡丞陈洪孙,洪子政,以武功著。

揭阳即今广东揭阳。对中国地图稍微了解的朋友都该知道,揭阳离漳州有多近。这意味着陈元光有可能就是本地人,而且极大可能是夷人。他受命入闽平叛,战斗足迹遍布潮州、漳州的山水之间,最终平叛,恐怕就与他出身岭表土著、占了地利人和有关。

公子?夷狄?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陈元光即使当真是夷人,在做出了开漳的巨大贡献后,也自然要以华夏视之。大唐要的就是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同时这也证明了闽中八姓的一个可能性来源,那就是全部由当地夷人改姓而成。他们倾慕中华文化,改为汉姓,并攀附中原名人为始祖,这一点连皇帝也难以避免——如李唐有鲜卑血脉,也难免攀附陇西李氏——又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另一个来源就是各朝移民。

冯友兰先生提到了历史上四次南渡,晋人南渡,葛剑雄先生虽然认为没波及到福建,但也承认到梁陈时确有极少数移民迁入。南宋及南明两次南渡,其时福建已经得到大规模开发,风景与中原再无殊异,此时大批不愿臣服外虏之人南迁福建,这部分移民才是今日福建的主要祖先。

此外还有唐末农民起义军王审知三兄弟率军入闽,建立闽国,统治福建50多年。王氏兄弟才是如假包换的光州固始人,随其入闽者据云有十八姓之多。有很大可能,这部分移民才是八姓的正统始祖。

参考资料:《八闽掌故大全》、《‘八姓入闽’考释》、《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