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新学期开始,孩子们又要制定各种计划了,很多都是无用功

新学期开始,孩子们又要制定各种计划了,很多都是无用功,新学期计划陪孩子一起制定

马上就要开学了,新的学期,新的一年,加上重新回归线下学习,相信大多数家长与学生都会对本学期充满期待。成绩优秀的同学,期望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暂时落后的,也下定决心加倍努力来赶超别人。为了体现出自己决心的坚定,写一份计划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来看,这份计划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并没什么用!

不妨回忆下刚放寒假的时候,你是不是在心中做了很多计划?比方说读完多少本书,完成多少张试卷,写出多少篇作文……现在开学了,这些计划都实现了吗?

究其原因,这些未完成的计划可分为两种情况:

1.有的同学列出的计划过于笼统,就像我的一些学生的计划是利用寒假查漏补缺,把某个学科争取补上去。或者稍微精细点,写上提前预习下册语文书,会背上面的所有古文。还有人的计划是要在本学期开学考试中考到班里某个具体位次,或是超过某位竞争对手。

2.也有同学的计划列得过于精细,既涵盖了各个学科,也包含了课外特长。不仅如此,他们还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时间表,甚至精确到分钟。比如每天几点几分起床,早读花费多少分钟,各个学科分别耗时多久,有的连洗漱吃饭的时间也罗列在内。

结果呢,计划笼统的,往往会缺乏具体的行动指引,好比计划是好好学英语,那到底是背单词还是刷练习题,很可能光选择就耗费了很长时间。计划是好好学习,一旦有了闲暇时间,是应该学习数学还是应该背单词?一旦缺乏具体的措施,在进行选择时会不知不觉耗费大量的时间。

既然笼统不行,那精细的计划是不是就很完美呢?很遗憾,据我的观察,那些计划列得无比详细的同学,他们的完成情况也没有特别大的起色。

我之前对这种现象很不理解,正好这个寒假读了一本书,是周岭先生写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从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按书中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在某门学科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培养他对该学科的兴趣。而学习兴趣是由日常学习中一点一滴的成就感积累而来,很难想象一个英语试卷上满是红叉的同学会喜欢学英语。按照这个观点推导,孩子每完成一个任务,在他们心中就会积累一点小小的成就感。(类似于各种APP设计的名目繁多的等级勋章)而如果任务过多,一旦完成不了,带来的挫折感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就像打卡一样,坚持的时候每天都很积极,可是一旦有一天因某种原因中断,孩子很容易就此放弃。

因此,列计划要适当降低难度,设置一定的自由时间,这样更利于培养成就感。

或许有同学会认为自己执行力超强,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愿意一边吃饭一边读课外书。对此,我同样不赞同。

书中指出,高效学习离不开“专注”二字。理想的状态就是李大钊先生所说的“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若是失去了专注,学习效率必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计划列得过于繁杂,孩子的注意力会天然被分散,写着语文作业时脑海中还挂念着接下来的数学应用题。若是一边吃饭一边记单词,能否记牢单词暂且不论,孩子们还失去了一次感知生活的机会。

为什么孩子写的作文语言不够生动,根本原因在于缺失了生活体验。就拿吃饭来说,若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单词上,那孩子就会错过浓郁的汤汁充盈口腔,然后从咽喉一路向下温暖到胃里的舒坦,错过牙齿慢慢咬断劲道的面条的爽脆,错过紫菜那略带韧劲又顺滑的口感,错过白开水咽下后舌尖残留的一丝丝甘甜……

总之,在制订计划时,不妨难度降低一点,数量减少一点,内容具体一点,如此,方称得上是一则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