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这么改作文,你的作文才能提高
语文老师这么改作文,你的作文才能提高,语文怎么改作文
老师给你写范文
成长类作文写作技巧
《那一次失意》
文/刘雷生 河南同学投稿
同学的原文
最短的那条路,不一定要最早到达。
——《序言》
刘老师的批注:
题记的作用是点明中心,设置悬念,这句子和这篇文章的中心是相连的,可是,我们可以把它变得更好,那就是和文章的一些地方相互照应,这样让整篇文章变得连贯,比如说,你后文是因为《西游记》而明白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个题记是不是适当的化用西游记的句子呢?
刘老师的例文:
脚踏实地,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
——《西游记》
同学的原文:
我的视线被白色所笼罩,白色的屋檐,白色的墙面,白色的床单,以及白色的医院……已经一个月了,我已经住院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无时不在懊悔,无刻不在痛苦。
从前,我总以为自己是个聪慧的人。因为我总能想到异于常人,并且十分快捷的点子。当他人都在徘徊犹豫时,我总能先发制人,当他人都在踟蹰不决时,我总能另辟蹊径。但是,我从未想到这种聪慧,并不是真的聪慧。
刘老师的批注:
这两段话,一段是倒叙,一段是回忆,主要是起到欲抑先扬的作用,为下文自己的失意做铺垫,也就是说,这第二个段落其实在写自己得意的情景。但是,第一段略显啰嗦,第二段体现不出来自己得意的情感。所以需要稍加修改。
刘老师的例文:
医院里,万物俱白,惨白与灰白交织,痛苦与懊悔纵横,我在这白色的牢笼里,整整度过了一个月,也许,我其实不用住在这里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儿时的自己,那么定是“得意”:当别人为问题踟躇时,我总能另辟蹊径找到方法;当别人为困难徘徊时,我总能异于常人寻得颇为快捷的办法。
可我从未想过这聪慧,并非真的聪慧……
同学的原文:
那日午后,阴暗更迭,阳光透过树梢形成一个个光斑,宛如一只只剪影。虽晴空万里,却在路边燃起了烈火,侵蚀着周围,凶猛着世间一切,而我却不得不到他家去——仅仅一墙之隔的那方地。我是选择顶着炎热,忍耐十数分;还是轻轻一跃,在一切便烟消云散。颇为聪慧的我自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这轻轻一跃换来的不是十数分的舒适,而是骨头骨折,半月载的伤痛。
刘老师的批注:
全文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标点使用不正确、不规范,这段语言也是,其次,有矛盾的地方:阴暗更迭怎么会燥热呢?
刘老师的例文:
暮夏,余热未散,阳光透过树梢形成一个个光斑,宛如一只只剪影。虽晴空万里,却在路边燃起了烈火,侵蚀着周围,凶猛着世间一切。而我,在这炽热中,却不得不到朋友的家——仅仅一墙之隔的地方。如此,我是选择顶着炎热,绕行多久?还是轻轻一跃,片刻即止?自小“聪慧”的我自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这轻轻一跃换来的不是片刻的快捷,而是半月的伤痛!
同学的原文:
惨白的房顶,空荡的病房,脚步声在走廊里回荡,望向窗外的一抹天色,如今的我,宛如囚牢中的鸟儿渴望着自由。想起当初的失意,为何如此快捷的方法,却造成了如此难堪的结果?
刘老师的批注:
从得意到失意,再到怀疑,最后是感悟道理,这是准确而具体的情感变化的线索,所以这一段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这一段所要表现的怀疑,并不深刻。
刘老师的例文:
捷径为什么换来的是痛苦?我想并非是捷径的问题,应是我翻墙时不注意罢了。这么想来,我便释然了:原来,我依然是聪慧的我,只不过这次失手了而已。
同学的原文:
我打开电视,想在电视中麻木自己的渴望。我看到了这样的一群人:羊肉牛奶,昼作夜息的一群人带领全家,熬着冈仁波齐神山朝圣的信徒。而在我眼中,只有一群不知天高与地厚的无知者。他们为何不像他人一样选择乘车,为何非要踏上这条艰难的转山之行?
刘老师的批注:
一篇文章,尤其是应试作文,由于字数的限制,我们与其写两个让我们明白道理的转折故事,不如详写一个,这样的话,全文会很连贯,不然,这一段写《冈仁波齐》和下文医生突然问你孙悟空的事情,是不是太突兀了呢?
刘老师的例文:
百无聊赖间,我打开电视,电视中正播放着《西游记》,我看着师徒四人翻山涉水两肩霜花;我看着师徒四人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不由得自言自语: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你背着唐僧岂不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傻!太傻!
作文这么改,怎么不提高?
同学的原文:
不知何时,主治医师已站在了我的身后,他临走之际,问了我:“你知道为何孙悟空不背着唐僧前往西天?”
孙悟空……为何……我幡然醒悟,被孙悟空背着的唐僧永远到不了西天,坐在车里的人永远到达不了山顶,最短的路不一定最早到达,因为这不是所有的路都能到达重点。
窗外,淫雨绵绵,那次失意的阴影,笼罩了天空,天与雾与云与楼,布满压抑,“彭”的一声,闪电照亮了半边天地,我心中的那堵墙倒下了。
刘老师的批注:
如果上文改为电视上播放的是《西游记》,那么这接下来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可是问题出现了,你之前就有疑问,嘲笑孙悟空不背唐僧,那为什么医生这么一问,你就明白道理了呢?所以,既然是《西游记》我们不如还从这里面找答案,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引用?一次不差的叫引用,可是有时候,你引用的内容有些部分不适合自己所写的情景时怎么办呢?刘老师告诉大家:引用有一种较为高级的办法叫做化用,也就是说,我们对引用的东西稍加改变,变成符合我们文章的东西。这是可以的。
刘老师的例文:
不知何时,医生已站在我的身后,我那自言自语也被他听了去,他笑了笑并不回答,边帮我检查身体,边似乎也在自言自语: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去了不止一次的灵山找佛祖,可是他既然去了那么多次灵山,怎么没有成佛呢?
是呀,既然到了灵山,就能成佛,那么孙悟空去了那么多次,也没有成佛呀?为什么?
医生已经离开了,我的身边又恢复白色,抬头,电视中猪八戒正在问师傅:“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灵山呢?不如让猴哥背你飞过去罢。”
师傅说:“如果只是飞,就是从春飞到冬,再从冬飞到夏,如此反反复复也无法到达。”
八戒问:“那我们就永远到不了了吧?”
师傅说:“脚踏实地,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