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荐读:《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美文荐读:《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名言
此文发表于《十几岁》2020年2期。
编者荐语:
作者黄寒隽,长沙市雅礼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邓志刚语文工作室成员。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篱饮茶 ,作者东篱饮茶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自庄子说出“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时,世间无用之物终于松了一口气,面对人家“你这能有什么用?”的质疑时,总算找到了一块遮羞布,但是听到的人却并不以为然,庄子是谁?他本人不也是一个无用之人吗?于是他们往往回你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仿佛在说:“行吧,你自己开心就好。”但是庄子的话真的只是遮羞布吗?恐怕不单庄子不同意,连司马迁、司马光也要马上跳出来反对!别的不说,我们就先来说说一说起大家往往就觉得迂腐无用的“仁义”吧。
不要债券要仁义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怎么看怎么像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无用之人。除了带着他的长铗一天天的要求涨待遇之外,也没有干过什么正经事。冯谖在大家的举荐之下好不容易领到了一件正经事:收债!结果平时没什么用的冯谖在收债这件事情上做的事情看上去也没什么用。不仅没有把债全部收回来,而且他还帮孟尝君把所有的债一笔勾销,并一本正经地说“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战国策·齐策》中特别记载了孟尝君当时的反应:“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能让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当场不高兴的事,得件多没用的事。估计孟尝君心里正骂着:“仁义能有什么用,能让你餐餐有肉,出门有车。能让你得长铗闭嘴吗?”然而,孟尝君被齐王废弃,三千门客纷纷离他而去之时,他驾着车回到薛地,却受到了薛地的百姓夹道欢迎,给了灰心丧气的他一剂强心针,孟尝君回过头来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仁义,我今天算是看见了。”看上去最没有用的“仁义”,看上去最没有用的人,在最后却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很有意思的是,同样的事情,《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却有着不一样的记载,在司马迁的笔下,当孟尝君听完冯谖的解释之后,“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孟尝君从《战国策》里的不悦到《史记》里的拍掌叫好,完全不同的表现背后,可能是司马迁也不愿相信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是一个看不到“无用”背后长远利益的鼠目寸光之辈吧。
治国的仁义
公元前336年,孟子求见魏惠王。
魏惠王发出了历史上经典一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魏惠王不带任何修饰、赤裸裸地问出了大部分君主最关心的问题: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
但孟子还是有涵养的,他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善”。大概魏惠王也就是对孟子微微一笑回答了一个好的。
他听进去了吗?
当然没有,魏惠王是谁?就是那个觉得商鞅不太重要,既不接受公孙痤重用商鞅的建议,也不接受建议杀掉他,而是让商鞅跑到秦国,把魏国打得落花流水的魏惠王;也是那个任由孙膑被庞涓诬陷,并将之处以膑刑,使他最后被齐国使者接走,帮助齐国打败魏国的魏惠王;还是那个提起国家宝物想不到国家栋梁之材只会想起夜明珠的魏惠王。这样的魏惠王怎么会明白仁义背后的含义,在他看来“仁义”恐怕就是一堆废话罢了。
当然这也很难怪到魏惠王,仁义与利益背后的关系,孟子年轻时对此也曾迷茫。
孟子的老师是《中庸》的作者子思,也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曾经问老师: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出乎孟子的意料,子思说:“先利之”。孟子一下子就蒙了:嗯?贤德的人教育百姓,不是只谈仁义就够了吗?老师怎么能说利益呢?”子思笑道:“仁义固所以利之也。”
什么是最根本的利益?仁义呀!领导层不仁,则属下无法安分;领导层不义,则属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仁义”并非我们所认为的迂腐无用之物,反而是“利”的最完美的体现,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一“利”的获得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耐心的等待。
在故事的结尾,司马公劝谏皇帝说,子思和孟子的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从这样来看,孟子看清了仁义,却没有看清人心,魏惠王哪里是有耐心的人,能等到“仁义”回馈的巨大利益?人世界能有如此耐心的又有几人?
战争中的仁义
说到打仗,那一定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情,怎么,“仁义”还能在你死我活最为残酷的战争中发挥作用?这个观点说出来大家肯定要嗤之以鼻。
不信,我们就用事实说话,要说春秋战国时期哪家打仗最强,恐怕一时之间也难以抉择,但要说哪家最失败,赵括那一定是榜上有名。
我们都知道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这是他父亲对他的评价。其实,作为故事外的我们不禁有些疑惑,会背兵书不好吗?怎么就“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资治通鉴·周纪五》中从赵括母亲的视角解答这一疑惑:“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我儿子得了赏赐,只想拿回家买田,将士们都不敢看他一眼,不像他的父亲,得到赏赐立马分给将士们,能和将士们打成一片。能不能分赏赐,这很重要吗?有能背兵书重要?赵王一百个不相信,坚持要用赵括。结果总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坑杀四十五万。
无独有偶,《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记载了吴起的故事,司马光没有讲吴起的兵法是多么的厉害,战略是如何有远见,反而是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吴起为将士吮吸疽脓,将士的母亲不但不高兴,反而痛哭流涕:“我儿子的父亲就是因为吴将军帮他吮吸疽脓,而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后战死沙场,我担心我的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啊!”在司马光看来,兵法的好坏可能还在其次,将领对士兵的仁爱之心反而是战争胜利的法宝。
尽管历史一再证明“仁义”在战争中的作用,但总有些人不相信,《资治通鉴·秦纪一》就用荀子的话狠狠地反驳了这些人的观点:“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只有将领爱人,全军才能上下一心,这远比天时、地利、势利变诈来得更重要!
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的挚友克里斯托弗就曾对他说:“正是那些人们认为一无所能之人,成就了无人能成之事。”可见,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相通之处:并不存在绝对定义下的无用之人,个体的意义并不明晰时,或许只是其能力还没有被全部展现,又或许是当下所处的环境限制了他的发挥。所以当别人不能发现你这个无用之物的巨大用处,不用太沮丧,很有可能只是这个人目光短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