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值得收藏的写作指导·小中见大法,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意思

所谓“小中见大法”, 就是从写“小题材”入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见微知著。在这类文章中,作者笔下尽管是一些细微平凡的人与事,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同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同样可以表现时代风貌。对于这种手法郁达夫曾作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日常生活中细致、平凡的题材,可以从某一生活侧面、 某一生活片断折射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光辉。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篇范文来学习一下小中见大法吧。

奶奶的手

爸妈平时整日忙于工作,家中的大小事务就成了奶奶每天忙碌不休的重任。

奶奶的手从没给我留下好印象。一道道深刻的皱纹,在奶奶饱经风霜的手上划出一个个讨人厌的符号。奶奶的手好比那久经风雨折磨的树皮,里面更是黑糊糊的。每当严冬来临,奶奶手上那大大小小的“沟壑”旁就会节外生枝地长出不少的“子沟”,干燥的手好比窗前干枯的树枝。每当奶奶拿起毛茸茸的围巾,那顽皮的毛丝儿总会像孩子般缠在她粗糙的“树枝”上,顽固得很,总要让人花上半个小时来对付。而酷暑难当的夏季来临时,奶奶的手上就会长出大大小小的红红的汗趼子,奶奶的手更像那荒无人烟处的瘠土。小刀划伤、木屑“进犯”……如此的疼痛对于奶奶来说,只能算是“小菜一碟”了,长年累月,奶奶的手总会出现在我噩梦中巫婆的身上!(本段对奶奶的手的进行了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奶奶的手”很粗糙,从而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手”的厌恶。)

小时候我总不情愿主动去接触奶奶的手。过马路的时候奶奶来牵我,我总是把手缩进口袋里,把奶奶的情意拒之门外。我的无情好似随风飘荡的沙子,落在奶奶冰冷的心窝里,唱着悲凉的歌。但这一切奶奶都默默地忍受着。我却昂起头,攥着双手,一个劲儿地往前走,奶奶只能焦急地在后头追赶!

更过分的是,我平时连奶奶端的汤都会狠狠地搁到角落,置之不理,即使是我向来最爱的甜汤也难以令我“回心转意”。可见,我对奶奶的手着实是厌恶到了极点,我厌它脏,我厌它粗糙。(这两段对前面“讨厌奶奶的手”展开叙述,回忆小时候“我”因讨厌奶奶的手所做的事。)

今年一个停电的晚上发生的一幕,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在那个黑森森的厨房里,奶奶点起那支短小的蜡烛,映着隐约的红光。她开始拿起小刀,小心翼翼地准备着菜肴。红彤彤的火光照在奶奶饱经风霜的双手上,显得它更加粗糙,但那双粗糙的手却是那么的灵巧自如,它将宛如大腿般粗壮的冬瓜切成小巧的小块。当我正专心致志观看奶奶的刀功时,忽然看见奶奶按在冬瓜一头的手猛地一缩,中指和拇指正紧紧地夹着食指。我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紧张地试探着问道:“奶奶,你的手怎么了?受伤了吗?”(从“我”看奶奶刀工、紧张试探询问时,可以发现“我”对“奶奶的手”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只见奶奶眉头紧皱着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不是不是,你自己出去玩吧!很快可以吃饭了!”(通过奶奶点蜡烛做饭、切菜割破手等小事,表现出奶奶的辛苦和无私的爱,令人动容。)这时,烛光下的冬瓜片突然显得有点红,我忐忑不安地转身准备离开,就在这时,电灯突然亮了起来,刺目的白光立刻照亮了厨房的每一个角落。我本能地转过头去,(“本能”一词体现出“我”内心深处其实并不讨厌奶奶的手,并体现出了“我”对奶奶的爱。)惊讶地发现奶奶手中的冬瓜片儿不知为什么红得出奇!噢!不,那是血,奶奶的手受伤了。我立刻握住奶奶受伤的手,突然发现奶奶的手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美丽!(称赞“奶奶的手”,表达“我”对这双手的爱。)

我笨拙地拿起创可贴,颤抖着往奶奶的手上粘,奶奶笑了:“不用了,习惯啦!”这时,我愣住了,看着奶奶食指上还渗着鲜血的伤口,我忽然觉得,这个“习惯”究竟经历了多少疼痛难忍的磨难,熬过了多少严寒酷暑的煎熬啊!而这磨难难道是奶奶自取的吗?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回来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运用设问的修辞,表达奶奶无私的付出和爱,并引起读者注意。)我突然觉得我小时候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孝与不敬,我觉得自己是那般冷酷无情,我连那布堆中熟睡的小花狗都不如!

奶奶,对不起,请让我握着您的手,握着您那双粗糙的手,一起看那春天的万紫千红,赏那秋季的纷飞落叶吧!

点评

① 立意深远,以小见大。作者以奶奶的手为切入点,通过奶奶粗糙苍老的手来表现奶奶的辛劳与无私,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② 情感真挚,娓娓道来。整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全篇围绕奶奶的手操持着整个家娓娓道来,尤其一次停电事件,让作者感悟到奶奶无私的付出和爱,读来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