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是什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到底是“是”还是“斯”,毒教材再度出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哪个斯

10月26日,有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话题登上网络热搜,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话题吵上热搜,网友则纷纷提出疑问,“在我们的记忆中,语文教材里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随着教育部的回应,事情好像走向明亮,27日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发微博说明,课文选自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

真的是这样吗?可是确实小编的印象中语文书上写着的也是“斯人”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又是网友们的记忆偏差,人类记忆被篡改,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了?

小tips:曼德拉效应(英文名:The Mandela Effect)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也有一些网民不乏借题发挥,将事件与“毒教材”事件相联系,批判教育部回应不负责任,人教社的回应敷衍,没有说服力。

那么,此题何解?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首先想要明确的是“是人”与“斯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汉典网站是成立于2004年的规范汉字使用的网站,众多文学、文字学学者从汉典中查找资料。下面是小编从汉典中截图的内容:

是,有13个释义,11释义为“这、此”常用发如“比比皆是”

词性变化中当“是”作为代词时解释为“此、这”《孟子·告子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我们一起来看看“斯”

同时“斯”也是代词“此、这个”的意思

那么相信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已经明确地了解了小编的意思,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都要翻译为“这个人”,这句古文的意思是“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

因此说来我们追求的教材权威性、统一性都是必要的,但是中华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受到时间、年代、历史的影响,无论是“是人”还是“斯人”都是相同的释义,我们要求教育部做的是保证孩子统一与出处可考究,让孩子们不要在考试时因为这样的问题而丢分。

同时小编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们可以借此事件教给孩子们辩证的思维,在我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运动的,而禁止是相对的,这不仅是个哲学理论更是生存的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要学会的是勇于探索,勇敢质疑。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认为老师教的一定是对的,认为父母说的一定是真理,不会出错。”但是上了大学以后,作为一个文学学生,越来越多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在我们成长的路上谁都没说话,一直以为的非黑即白被打破,难以适应这一认知变化让人苦恼良久。

难道这不够说明我们的家长、老师在教育我们的时候没有教给我们思辨性,只是传统而单一的教学,而不教思。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更明智,应该学习“启智增慧”的教育方法,虽要保持批判精神,但绝不是盲目批判与跟风批判。而是立足于自己的认识,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去批判,不要为了批判而批判,做那些无意之争。

话说回来,从此件是我们确实可以明确地认识到教材对学生,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影响有多大,教材应该权威,统一,严谨。这样才能避免毒教材事件。

那么大家对此事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